5月書宅 – 人生,一場真情與假意的探戈

這個月的書評
在月底寫這期書宅梳理時才發現
一本小說
一本人文社科
一本剛好介於兩者之間
有意思
=========本期內容=========
這期共有3本書評:
*偵探冰室。劇 – 實驗性劇場
https://vocus.cc/wo/67eebe6efd897800018b69a2
*失根城市:當代都市的斷裂、擬仿,與公共空間的消失 – 生活的著根之所
https://vocus.cc/wo/67f011e8fd89780001d51bec
*假城鎮 – 假的真情實感
https://vocus.cc/wo/68036793fd897800014034fd
本月新書書報:
*蝗蟲之年
*女戰士
*鐵道家族
*梅雨
*死活不論
*從前,有個奇麗馬
*雲端亡魂:往生者的數位個資與AI時代的生命思考
========== 五月書報==========
5月書報 – 春筍
這個月想推薦的書超多本
還捨棄了3本(哭)
但每本都是想推的
希望大家能從中找到有興趣的
+++++社會+++++
1. 雲端亡魂:往生者的數位個資與AI時代的生命思考
By 卡爾.歐曼
看到介紹
書中說
大概到2070 年
臉書上的死者數目就會超過活著的人
我們對於死亡有三部曲的定義
心跳與呼吸的停止
葬禮之後的社會關係切割
以及最後一位記得你的人的逝去
所以當我們可以反覆回顧
看見某人的遺跡在雲端閃現
而被記住、激起反應
這是不是一種新世代虛擬的永生
=========以下為摘錄於博客來之書介=========
出處: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19289?loc=P_0004_003
如果有來生,只會在雲端上發生!
臉書上死人即將多過活人?AI可以用來與過逝親友對話?
這不是科幻情節,而是現正進行中的全球現象!
該刪除網路上的往生者嗎?死人的資料可否盈利?誰應該擁有數位遺物?
當「音容宛在」不再是形容詞,人類社會就有義務做出回應
────在亡魂塞爆伺服器之前
瑞典思想家Carl Öhman.雲端時代對生死與科技倫理的反思
人一旦過世,我們留在雲端的數位個資會發生什麼事?二十一世紀走到第二個十年,如今絕大多數人的一生,都會有許多事情是在線上大量發生。但你我可能都不曉得,這些數位遺物將在我們死後展開新生。我們的消費,我們的喜好,我們用來紀念生活點滴的記憶,文字與聲音,照片與影像,全都遺留在網路上,等待人們進一步處理。本書想探討的,就是這樣一個日益迫切的問題:我們究竟該如何處理這些數位痕跡?是要想盡可能銷毀,還是設法重建再利用?「誰」又有權力決定?
這不只是個人及往生者家屬的事情,而是攸關每個社會及人類文明。往後三十年,將會有超過二十億離世使用者加入雲端亡魂的行列。我們及我們的後代將成為地球上第一批數位公民,我們的生活將無處不圍繞著繼承而來的龐大「數位遺物」。無論是誰掌握這些數位檔案,勢必都將帶來巨大的政治經濟及社會影響。如何處理數位遺物,因此成為與所有人都密切相關的課題。
《雲端亡魂》是一本超前部署的思考指南,帶領讀者理解網路個資及數位遺物的重要性,重新思考生者及死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在一切數位遺物都被不負責任地壟斷及營利之前,重新奪回對過去、現在及未來的主導權。
(後略)
+++++文學+++++
1. 蝗蟲之年
By 泰瑞.海耶斯
如果喜歡像約翰.勒卡雷這樣的間諜小說
那應該會喜歡這本
畢竟勒卡雷已經算是“冷硬”的間諜小說風格了
這本<蝗蟲之年>看來更偏向一點詹姆士。龐德的那種風格
若作者畫面感描寫更強烈
則閱讀上的娛樂感必然很夠
=========以下為摘錄於博客來之書介=========
出處: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19192?loc=P_0004_003
(前略)
身為中央情報局「禁入區域」間諜,多年都使用代號「坎恩」的情報員奉令隻身前往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交界處。在這片惡地裡,有一名當地男子掌握了攸關西方安全的重大情報,坎恩接到的指令是找到這名男子──白人,身高和國籍不明,名字未知,樣貌難辨,留下的指紋也極可能動手術改變……
我聽過傳言說最近一次針對「魔法師」的搜尋行動同樣以失敗告終,我猜想早晚會有個美國情報界的菁英成員會明白,若要對他展開新的追捕行動,我大概擁有所有所需的技能。
由於一連串怪異的狀況,只有一小群間諜專精於進入所謂的「拒訪區域」──完全在敵對勢力控制下的地方,比方俄羅斯、敘利亞、北韓、伊朗,還有巴基斯坦的部落地帶──所以我比大部分人更了解一個被追殺的人要如何避免被發現。
簡單來說,「魔法師」顯然很懂得如何躲藏。我也很懂。
(後略)
2. 女戰士
By 湯亭亭
移民,或說移民二代寫的故事不少見
但用半虛擬/奇幻書寫真實的
我自己是比較少讀到
或應該說其中的奇幻 較為偏向神話感的較少見
所以在閱讀、查找相關資料時
很受吸引
神話感的風格帶著原始的衝突與危險
很貼合移民所面對的生活與困境
=========以下為摘錄於博客來之書介=========
出處: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19294?loc=P_0004_004
(前略)
說故事是為了與命運對話
與命運糾纏
用自己的語言找到出路
「我一直在釐清,究竟什麼只是我的童年,只是我的想像,
只是我的家庭,只是村子,只是電影,只是活著。」──湯亭亭
一個又一個晚上,她母親都會說故事。她搞不清楚故事從哪裡結束,夢境又從哪裡開始。
她記得一則年久佚失的俠女故事,故事中少女隨白鶴入山,受訓成為戰士,而後返鄉代父從軍,披紅袍、騎白馬上陣殺敵。
她得知家族遙遠而黑暗的祕密,姑姑婚外懷孕而遭全村人毆打奚落,最終投井而死,人們當她從未存在過;但或許她是不願陷入凝滯的生活,想去欲望與夢。
她細數母親在廣州受訓成為醫生的事蹟,能醫治人、接生、更鬥得過夜路上的鬼魂精怪,但到了另一岸的美國,在水土不服的陌生世界,階級、學養一文不值。
她目睹阿姨跨越太平洋尋親,幻想新生活的富饒與幸福,卻被成功融入美國社會的丈夫拒之門外,成為又一個發瘋的女人。
她回望童年的光怪陸離,母親割了她的舌頭,導致她聲音嘶啞,在學校被視為智商零蛋;當一名弱智男孩現身她父母的洗衣店,她或許得接受被賤賣為妻的命運。
他鄉生活艱難、曲折離奇,她們的魂魄到了異鄉仍縈繞不去。她們的聲音在虛實交錯、以假亂真的故事裡,成為震耳欲聾的暗示。
一個又一個晚上,她聽故事,然後翻譯故事,最後,她也成為說故事的人。
本書為亞美文學名家湯亭亭的首部作品,也是生涯代表作,由〈無名女〉、〈白虎〉、〈薩滿〉、〈在西宮〉、〈胡笳十八拍〉等五篇故事構成。她將人生經驗融入創作,巧妙交織事實與虛構,呈現一名華裔第二代的所思所想,深入講述幾代在美華人的境遇。
成書於一九七六年,本書甫出版即在美國造成轟動,並於同年獲頒美國書評人協會非小說獎。出版上市之初,本書被歸類於「自傳」,書店則往往將之標記為「小說」、「社會學」、「亞洲文學」等不同分類。然而,文類模糊的特色正是本書最為創新且偉大之處。作者湯亭亭樂於此種混淆,強調虛構與事實兩者無法完全切割;書中,她拼貼起母親說的故事、中國傳說與古典文學、華裔美國歷史,創造出文本之間的互文與對話關係。
(中略)
湯亭亭獨特的敘事風格與寫作關懷為亞裔美國文學的發展帶來深遠影響,也為她贏得多項終身成就獎,實為亞裔美籍作家第一人。從阮越清、伍綺詩至徐華與王鷗行等不同世代的寫作者無不受《女戰士》啟發,證明作者湯亭亭所欲傳達的精神,具有超越時代的影響力與價值。出版四十餘年,本書已成為美國文學的經典作品,不僅列入耶魯大學文學公開課的討論書目,各級學校亦將其列為必讀。
在談到本書時,湯亭亭引述書中所言,強調「語言」──不論是白人或「中國佬」的語言──是她擁有的強大武器。她很高興自己提起一枝筆,便可以「把人類的歷史濃縮在一個段落裡,但又能花上二十頁的紙去描寫一個短暫的時刻」。透過「說故事」,湯亭亭重新記憶過去、賦予過去意義,藉由瞭解來時路,開創出未來──在她筆下,所有曾經發生的,都仍然在發生。
「情感是創作《女戰士》的催化劑。我仰賴的是過去所見、所感與所聞,以及母親與家人告訴我的故事。這些只是開始,而後就要靠想像力,從一種靈視轉為文字。」──湯亭亭
3. 鐵道家族
By 黃皙暎
作者曾經因前往北韓參與南北韓藝術家交流
而在回國後被判刑七年
不管這背後的政治如何
這樣行為的一位作家
探究其秉承的意志如何呈現在書中
還是很誘人的
=========以下為摘錄於博客來之書介=========
出處: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18605?loc=P_0004_005
韓國文學大家黃皙暎 構思三十年小說
2024年國際布克獎決選作品
象徵現代化的鐵道,貫穿朝鮮半島百年歷史
無名的勞動者們,要奔向何方?
被解僱的工人李鎮五在十六層樓高的煙囪上靜坐,俯瞰如火車高速發展的現代化城市。陪伴著他的是數個寫著親近之人名字的寶特瓶。夜夜,他拿起一個名字,與他們對話──每個名字都訴說著一段朝鮮半島勞動者的故事。
鎮五的父親、祖父、曾祖父,三代都是鐵路工人,在日本殖民統治下成長的曾祖父李百萬,震懾於象徵現代化、馳騁於鐵道的火車頭,將自己的兒子取名為一鐵、二鐵。一鐵進入鐵路學校,兢兢業業熬出頭成為少數的朝鮮人火車司機,二鐵進入地下組織,潛伏勞動於工廠與街頭,伺機展開對抗日本與資本的運動。當為日本帝國工作的朝鮮密探向一鐵打聽二鐵的下落、當二鐵請求一鐵協助運送祕密的地下黨員,一鐵會如何抉擇?
支撐鐵路工人家庭的女性們,在宏大的歷史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李百萬的妻子朱安媳婦,在大洪水中乘風破浪拯救村民,成為人們口中的傳奇,逝世後以鬼魂之姿為家人指點迷途;百萬的妹妹莫音扛起家務重擔,與朱安媳婦的鬼魂一起守護家庭;一鐵的妻子申金鐵口直斷,彷彿能望見未來;二鐵的妻子如玉,作為革命的新女性,孤身瀟灑遠行。
《鐵道家族》貫穿朝鮮半島百年歷史,黃皙暎以魔幻寫實連結過去與現在,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和鮮活的說故事方式,引領我們搭上歷史的列車,進入熙來攘往的民眾生活世界。黃皙暎記錄這列從日本殖民時期奔馳至二十一世紀的火車上,容易在高速中被甩落的普通勞動者的臉孔,以及曾經連結朝鮮半島,如今卻南北分斷的鐵道。
4. 梅雨
By 施益堅
德國人如何書寫台灣
作者研究主題是哲學、宗教與漢學
在日本、中國與台灣皆做過觀察與田野
攥寫的<邊境行走><台灣使用指南>皆與台灣有所淵源
梅雨出版比使用指南更早
更文學、更深入歷史的地層
透過不同的視角
也許我們也可以體會到不同的味道
=========以下為摘錄於博客來之書介=========
出處: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19663?loc=P_0004_011
最遙遠的歐洲小說切角,割破最哀愁的亞洲島國歷史
觀點文學獎、柏林藝術獎(文學類)、三度入圍德國圖書獎年度決選,
德國小說大家施益堅,震動歐洲文壇的跨境歷史書寫新作!
第一本以臺灣日治時期為背景,書寫跨度七十年,
並碰觸二二八事件的德文歷史小說
.德國國家文化廣播電臺.《新蘇黎世報》.《每日明鏡報》
.《SR文學通訊》.《科隆城市報導雜誌》.《德國之聲》.《中央社》
───好評報導
日本統治、太平洋戰爭、二二八事件、國民政府來臺……
這是國家如風中草芥的時代。
皇民、灣生、原住民、外省人、臺灣人……
這也是個所有人都不知何去何從的時代。
一九四○年代,日治時期的臺灣正逐漸步入陰影。彼時,八歲的梅子仍無憂無慮地生活在島嶼北方,皇民化家庭的她,仍天真地為自己流利的日語還有被譽為當地棒球隊明日之星的哥哥感到自豪,尚不知戰禍一觸即發。
然而,當軍隊大舉進駐金瓜石,在近郊設立戰俘營,她的世界瞬間崩塌。那個懵懂樂天的女孩,隨著歲月流轉,看盡悲歡冷暖,終成滿頭白髮的老嫗。縱然七十年過去,戰時的負疚和罪惡感仍如影隨形,無法從她記憶中抹去。
往事靜默如金,這次該由誰開口訴說?
時代翻覆人心,施益堅試圖透過一個大時代中歷經四代的家族故事,叩問讀者關於歸屬感與認同。對於歷史洪流中的個體,過去已然塵封蓋棺,而未來的我們,又該如何直面這段歷史,真正去了解知道自己是誰?又經歷過什麼?
(中略)
小說之所以題名《梅雨》,是來自書的一段對話:「最近有一個大陸人對我說,我們就在這裡躲雨,直到雨停」。那是中國流亡者,渡海來臺灣時如同燕子般的心情。但所謂的家鄉,並不是回不去的遠方。游子在異鄉當然可以一時避雨,但日子久了,終究要隨遇而安、落土成家──臺灣這個島嶼雖然不大,但足夠承載所有懂得愛與付出的旅人。───林運鴻|文字工作者
(後略)
5. 死活不論
By 邁可‧洛勃森
以書摘的說明
「入獄十年的運鈔車搶匪,在刑期屆滿前一天從大牢裡消失,
如果明天就能合法重獲自由,為什麼要在今天冒險逃獄?」
就這樣兩句話
拋出了一個誘人的麥高芬
讓人想要翻閱
=========以下為摘錄於博客來之書介=========
出處: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18854?loc=P_0004_014
(前略)
十年前,一場失控的運鈔車搶案,斷送了四條人命:兩名搶匪、一名保全,還有一具身分成謎、葬身火燒車內的女性焦屍。
唯一落網的搶匪奧迪‧帕瑪身受重傷,在加護病房昏迷數月之久,奇蹟似地甦醒之後,面對的是搶劫與二級謀殺罪名帶來的漫長刑期。
服刑期間,奧迪身邊的威脅恐嚇、暴力攻擊毫不間斷,幾乎隨時有人準備置他於死地。原來搶案中失竊的七百萬美金依然下落不明,各方勢力都對奧迪軟硬兼施地逼問,但他不可思議地撐過了十年,仍舊守口如瓶。
然而,就在刑期屆滿的前一天,奧迪逃獄了。
當年因破獲搶案立功的警察再一次對這名逃犯撒下天羅地網,關切贓款去向的黑幫也立刻開始行動,與腐敗的獄卒聯手,利用奧迪在獄中唯一的朋友摩斯探查他的下落。他們十年來患難與共的友誼是否禁得起這次攸關性命的考驗?
性格好強、不畏權勢的聯邦探員黛瑟蕊也介入了調查,卻發現十年前運鈔車遭劫持的過程疑點重重,為什麼當時光憑缺東缺西的證據和奧迪的認罪自白就足以結案?
各路人馬都迫切想要找到奧迪,有的企圖重建搶案的真相,有的不管他的生死,只在乎他從未透露的鉅款流向。但他們都不明白,他的消失不是為了自保、不是為了復仇、也不是為了那七百萬美金,而是因為他在此生僅有的短暫幸福時光中,曾經許下承諾,要不計一切代價保護另一個無辜之人……
(後略)
6. 從前,有個奇麗馬
By 葉郎
講電影、講時間、講這塊土地
講許多其交織而成的故事
講電影的歷史以及與台灣情感的前世今生
=========以下為摘錄於博客來之書介=========
出處: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19886?loc=P_0004_002
(前略)
本書從「奇麗馬」的由來說起,首先揭開電影業從無到有的開創歷程。在好萊塢掌握全世界銀幕內容之前,電影院老闆才是「觀影體驗」的策劃者。他們把戲院當作實驗室,從座位安排、放映節奏、暖場表演,一點一滴的嘗試,進而摸索出「看電影」是怎樣的體驗。
一九〇〇年代,日治時期的獨臂少年高松豐次郎,受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之託,來臺灣開啟電影映演事業,從巡迴放映到常設戲院,串聯起全臺各地的影廳地圖。同一時期,加拿大育空淘金潮,啟發好萊塢第一位電影院大亨席德.格勞曼──這位「劇場之王」,奠定今日電影院的樣貌。
一九二〇年代,電影業進入青春期,座位數從百人躍升到上千人,電影宮殿般的空間,讓看電影成為一場社交活動。隨後,多廳式影城興起,城市的電影院由大拆小、從一廳變多廳,不只改變大眾的觀影習慣,更促成市容翻新。
在臺灣,西門町電影街不僅見證城市的演變,也反映娛樂潮流的變遷。到黃俊雄布袋戲躍上螢光幕前的跳板,西門町不只是電影而是各種大眾娛樂的奧運競技場。
如今,串流當道、短影音崛起,觀影革命洶洶來襲。當「在家看電影」成了多數人的日常,電影院看似陷入絕境,好戲才正要上場!舊片重映浪潮,《洛基恐怖秀》影迷扮裝,泰勒絲颳起演唱會電影狂熱……下一種顛覆你我的觀影方式,會是什麼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