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中收錄楊佳嫻評論的43篇文章,大部份為新詩,但也有幾個是我比較熟悉的作家,像是張愛鈴、金庸。據本書說:有好多新銳作家都找她為新書作序。楊佳嫻說:她在少寫詩的這幾年間,似乎為趨緩趨靜,實為她背靠的牆突然擊破,露出多年前埋的黑貓-- 怎跑到愛倫坡的房間裡去了呢?不是的!從牆洞看出去,灰色晞溜溜的大風,捲起無數廢物與棄物。某些時刻,以為也將捲入成為廢物與棄物。然而,這些字,這些書,還是接住了楊佳嫻。
在這本書中看得出來楊佳嫻是敢於表態,善於比較不同詩人間的風格差異的,是別有用心,但又巧於細雕。坦白說要寫出一份好序是需要文學造詣的底層的,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好的評論者視對手如知音,始能撐脫理論的精髓,正所謂“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而楊佳嫻似乎就是這位引導者。

書名:以脆弱冶金
作者:楊佳嫻 (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現清大中文系副教授)
出版社:遠流 2023/6/1
*******************************************
這本書的書名有趣!《以脆弱冶金》。咱好奇。。脆弱如何去冶金呢? 原來這是李雲顯的一本書《河童》裡的第一篇詩“因為失戀”之連想,楊佳嫻在這本情《河童》的推薦序中寫道:“詩的奧祕在於脆弱,脆弱然而帶電。這同時也是李雲顥寫詩的武器,他以"脆弱冶金",那烏雲金邊裡是隱伏雷電的” 我自忖:用脆弱來冶金?那要冶到何年何月?那不就是以卵擊金,不自量力!可不? 所以楊佳嫻說:這想法就是「異」,還有想要以笑聲翻轉態勢!
因為失戀
雨神偷給我好處
祂要在我回家路上
賜給我雨神力
不經意
把我淋成落湯雞
折返奔離,離家越來越遠
(能離什麼越來越近?)
遠方,我的身影好小好黑
希望某人看到能夠濺起一滴同情與不捨
偶像劇裡:雨的可能
我們來欣賞這首詩。失戀了,一定心情糟透了,又逢下大雨,下大雨,心情更糟了!那大雨掩飾了當事人的淚水,下大雨,要奔跑,離傷心地是不是愈遠愈好?可是眼眸中,又好期待那個曾經的愛人,就在視線茫茫的遠方?如果也跟我一樣也在流淚,那至少我們都一樣不捨吧? 這似乎只有在愛情的偶像劇中才可能的情景啊?
//
在文學中,“少女”之詞也很普遍。少女心如金殿深處脆弱美麗之物,任誰見她,猶如我憐?任誰見她,渴望抱她;詩人善用形容勇敢與羞怯、純真與任性。想想看,就像韓劇《魅惑之人》的女主角一樣,彷彿沒有威脅性,因為尚未涉入現實,不曾握有權柄,才最具惑力,脆弱就是引誘!
如魯迅在《上海的少女》說:「在招搖,也在固守,在羅致,也在抵禦,像一切異性的親,也像一切異性的敵人,她在喜歡,也正在惱怒」(P78)
鄭聖勲詩集《少女詩篇》這首詩
就不和你們一起愛台灣,
我要嫁到塞外
去演風中奇緣了
心中不禁翩翩然地想
如果你曾看過「風中奇緣」這部電影,就能感受到愛人與異鄉,文化與習慣的差異。為什麼要遠離台灣?是有什麼不得已的苦楚?正所謂為愛犧牲一切,看似言情俗套,但其實完全得看是放在哪個脈絡之下呢?
//
張愛玲生於傳統社會與現代中國的過渡階段。楊佳嫻評張愛玲,活躍期雖已離五四運動有二十年之久,但張愛玲的價值是反五四,如五四所提自由戀愛之觀,也抱持懷疑態度,她於1950年代離開中國大陸是對集體主義的抗拒,張愛玲的風格是探討女人與男人、家庭與人際、情感與慾望如何運作?又如何構成幻象?或又是成長或是失落?似乎她筆下比其他前期作家更細緻更清明。當下婚戀的自由,仍箝制於那時的社會匡架之中,女人在生活中缺乏選擇,在命運下服膺體制。
//
談金庸!楊佳嫻下個了註腳:「江湖:忌妒、癡迷與仇恨的世界」。我認為似乎有理,但不完全解構金庸的想像世界,金庸想要表達的是大千世界。若單看《笑傲江湖》的這些壞角色如岳不群、左冷禪等的確像千古年來的政治人物般真假不分,只有厲害不管真相。也可以說有人就有江湖,也對!沒有仇恨就沒有真性英雄;沒有癡迷就沒有愛情的永垂不朽,沒有人性忌妒就沒有恆久的故事。其實金庸的十五部小說,包羅人生萬象,在楊佳嫻有限頁數受限的濃縮表示下,無法暢所欲言,只能點到為止。不過,我倒也看得出來楊佳嫻也是愛看金庸小說一族,這部份就不必太在意,研究金學者眾,要論金庸就得另找專書來讀了,這已不是本書的重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