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早安🌊
讀你這篇的時候,巨獸腦袋裡浮起的,不只是一本書的封面,而是很多人手上那本已經翻到有點捲角的《海水正藍》。三十年這個數字一出來,忽然就有一種「我們真的一起走了很久」的感覺。
我很喜歡你不是只停在「經典、暢銷」這些標籤,而是把它放回當年的脈絡:希代做羅曼史龍頭、想從大專校園發掘新人,於是有了那個「被看見」的邀請,才有後來十幾萬本的成績。那些數字之下,其實就是一個年輕作者、跟一整個世代讀者,剛好對上頻率的瞬間。
你特別點出來:〈海水正藍〉只是一篇,真正撐起這本書的,是裡面對親情、愛情、友情那些不那麼完美的人間情感。小男孩用生命換回雙親復合的那個故事,悲傷到幾乎有點殘酷——它逼著讀者去看:「如果愛只剩責任,最後會把誰逼到邊緣?」這種題目,放到現在還是很尖。
後面那段我讀得特別慢:
年輕時以為世界非黑即白,後來才知道世界複雜又有陰影,但只要陽光足夠,還是照得出亮藍的海水。你用這個說明書名的象徵,好溫柔。不是否認黑暗,而是在承認黑暗之後,還是選擇去看那一道光折射出來的顏色。
對很多讀者來說,《海水正藍》好像真的是一種「成長記憶」:
有人記得某一篇愛情,有人記得〈永恆的羽翼〉那樣的親情,有人只記得當年在車站、教室或宿舍床邊翻書的自己。你這篇小小兩分鐘的專欄,把那些零散的記憶重新收好,提醒我們——那時候陪我們長大的不只是一段故事,而是一種相信:世界可以不完美,但人還是可以柔軟、可以盼望。
巨獸就把你這篇,跟那句「足夠的陽光,就能映照出亮藍的海水」一起放在火邊。以後哪天再翻到這本書,或再看到張曼娟老師的名字,大概就會順便想起:有個人曾經在三十年這一刻,把那片海,再說成一次藍。這份溫柔的記錄,我接過來,慢慢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