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了Cartoon Network(CN),我想再談談另一個對我意義深遠的頻道——迪士尼頻道。
大家都知道,迪士尼這三個字代表著全球最大的娛樂王國,一個以動畫起家、橫跨電影、電視、主題樂園與串流平台的龐然巨獸。對許多觀眾來說,迪士尼是一座童話城堡;但對我這樣一個曾經的「電視兒童」而言,迪士尼頻道不只是童話,而是一段電視機前的真實時光,是我放學後的生活重心,是我理解世界的一扇窗。
我看著《下課後》學習友情的試煉,在《波波安》裡見證少女的煩惱與成長,也跟著《麻辣女孩》和她的夥伴拯救世界。在那個網路尚未普及、社群尚未爆炸的年代,這些節目不只是陪伴,更像是引導孩子認識社會、建立價值觀的微型通識課程。然而,早期的迪士尼頻道其實頗為保守。許多節目仍深受傳統好萊塢敘事模式影響,重視家庭倫理、強調善惡分明。像是《下課後》的學校生活戲劇或《傑克龍》的英雄敘事,大多圍繞在道德教化與正義勝利的公式框架內,雖然溫暖、幽默,但也缺乏更深層的衝突與創意實驗。
直到後來,《飛哥與小佛》、《神秘小鎮大冒險》、《宇宙小奇兵》、《公主闖天關》等作品的出現,才讓我真正看到迪士尼頻道的突破與成長。這些節目不再只是「做對的事」與「成為好人」的說教,而開始探討更抽象的主題——創造、自由、身份、恐懼、孤獨與選擇。
《飛哥與小佛》表面是天馬行空的夏日發明記錄,其實隱含著童年對無限可能的渴望;《神秘小鎮大冒險》用超自然事件包裝青春成長的焦慮與家庭糾葛;《公主闖天關》更顛覆傳統公主敘事,強調自主與打破命運安排的重要。這些節目比起早期作品更有深度,也更願意和觀眾一起成長。
然而,好景不長。
迪士尼在全球娛樂佈局上的大幅擴張,使得電視節目逐漸失去戰略地位。台灣的23台,也從「迪士尼頻道」正式轉為「尼克兒童頻道」;而原本熟悉的節目與品牌,則被打包送進了迪士尼自家的串流平台Disney+。
看似只是管道的轉移,但對我這種「習慣固定頻道、靠電視建立情感」的電視兒童而言,這無異於某種文化斷層的象徵。從每天準時鎖定節目表,到現在得花時間點開串流頁面、搜尋、選擇、付費,整個觀看模式的改變,讓我更清楚感受到:一個時代,結束了。
我知道,有人會說:「這就是進步。要擁抱科技,不要懷舊過頭。」我不否認。懷舊若只是黏在回憶裡自怨自艾,那確實沒有意義。但我所想談的,是對於「內容品質」的依戀。
在美式動畫產量逐年下滑、重心轉向電影與大IP的時代,迪士尼頻道在完結前仍曾交出過不少誠意之作。那些作品讓我明白,美式卡通並沒有死去,只是選擇了「質勝於量」的路。相比日漸公式化、無止盡連載的動畫產業鏈,迪士尼頻道最後的節目彷彿在說:「我們不做最多,但我們會做最好。」
如今,能同時打動小孩與大人的卡通越來越少了。許多作品或太幼稚、或太黑暗、或太為社會風潮服務,難以兼顧童趣與深度。而迪士尼頻道,曾是那個兩者兼備的夢幻地帶:它讓孩子放聲大笑,也讓大人不經意泛淚。
當我再次回頭看那些節目時,才意識到——那不是童話,那是我童年成長的紀錄片。
而現在,頻道已關、角色散去,我們也走進了人生的新階段。網路取代電視、手機取代遙控器,這個時代不再等待觀眾,而是要觀眾主動搜尋。電視兒童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
但正因如此,我更想說一句:可以懷舊,但我們也要學著前進。在懷舊裡找到力量,在變遷中尋找新希望。那些曾經陪伴我們的動畫角色、節目場景,也許會被新一代遺忘,但對我們而言,它們將永遠是內心最溫柔、最純真的角落。
那是23台電視上的光影閃爍,是夏天午后開著冷氣的房間,是我們心中那個還沒被現實磨鈍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