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電視,幾乎每天都能在23台看到《海綿寶寶》的身影。不過,現在看到的,多半是那個眼珠會飛、臉部崩壞、語氣浮誇的新版海綿寶寶。對我來說,那已經不是我認識的海綿寶寶了。
不誇張地說,新版的《海綿寶寶》簡直是越看越「辣眼睛」。不是顏藝狂潮就是低齡向弱智劇情,近來更推出了一部以松鼠珊迪為主角的衍生電影,從畫面到節奏都讓人懷疑自己是否誤闖了一部沒有預算的網路惡搞動畫。如果你是那種對童年作品懷有敬意與記憶的人,我衷心勸你不要點進去,免得傷心。

那新版到底是怎麼走歪的?一段YouTube影片【海綿寶寶走下坡的真正原因】給出了關鍵解釋:原創團隊內部的換血。原作者Stephen Hillenburg在製作完第一部電影後便淡出團隊,而這部電影他本人也親口承認是系列的完美結尾。他原意是讓海綿寶寶就此劃下句點,留給觀眾一段完整的童年回憶。
但尼克國際兒童頻道(Nickelodeon)卻不打算讓這隻吸引全球目光的黃色小海綿退場。原創者的告別反而成了資方的起跑線。團隊在他離開後進行了重組,新成員為了延續熱度、維持收視與商品化路線,逐步將劇情走向「公式化」、「表演化」、「幼稚化」,導致我們現在看到的海綿寶寶就像一張自己過去影子的仿製品。
其中最明顯的角色崩壞,當屬蟹老闆(Mr. Krabs)。舊版的他貪財,但也有節制——在劇情中仍能展現身為餐廳老闆的管理智慧、對女兒珍珍的父愛、甚至偶爾的道德煎熬。可到了新版,他幾乎成了「鐵公雞」的化身,任何事都只以獲利與剝削為目的。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只是單薄,更讓角色原本的複雜性與人味消失殆盡。
而最令人心寒的現象在於:電視台也越來越像蟹老闆了。
他們牢牢抓著這一個角色、這一部IP不放,寧可推出一堆看得出來是「工廠製造」的續作與衍生劇,也不願意捧新人、冒一點風險去開創下一個經典。於是,我們看到的是一隻被過度榨汁的卡通角色,一個原本富有創意、黑色幽默、社會觀察力的世界觀,被壓縮成一場場無邏輯的搞笑片段與商品宣傳工具。
這不禁讓人問:為什麼不在最美好的地方停下?為什麼不讓海綿寶寶停在第一部電影後就安然謝幕?
我們其實不是真的不願接受新的故事。觀眾其實很願意接受下一個《探險活寶》、下一個《阿甘妙世界》,甚至下一個《瑞克與莫蒂》。真正讓人感到疲憊的,是資方不願相信觀眾的眼睛和心靈,只相信週邊銷售與收視表。
《海綿寶寶》本來就不只是低齡搞笑動畫,它曾經有過黑色幽默的深度、角色間人際動態的微妙設計、對工作與生活荒謬性的細膩描寫。早期的比奇堡,是一個裝傻卻不愚蠢、誇張卻不無腦的世界。而如今,只剩下誇張與吵鬧,角色則在每一集之間被扁平化、工具化、商品化。
原創者Stephen Hillenburg已於2018年辭世,但我始終相信,真正的《海綿寶寶》,早已在第一部電影結束的那一幕,靜靜地和我們揮手告別。那是一段完結、有情、有理、有笑的童年回憶。
至於電視上不斷重播的那個笑容僵硬的黃海綿,不是海綿寶寶,只是他的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