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資這條路說來也怪,明明是自己的錢卻老是想聽別人怎麼說。一下怕錯過什麼驚天動地的明牌,一下又被財報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數字搞得頭昏腦脹。久而久之,很多人就在這種追逐與迷茫中,繳了不少「學費」。羊羹我這幾年摸索下來漸漸覺得,與其道聽塗說,不如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遊戲規則」,這可能才是走向長期安穩獲利的真諦。
我想分享一些跳脫傳統思維的投資觀察,從怎麼看財報、怎麼面對分析師,到如何建立自己的投資系統,乃至於在全球市場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這不是什麼必勝秘笈,更像是一份個人的「修煉心得」,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思考角度。
迷思一:財報數字就是一切?——你真的看懂「股東盈餘」了嗎?
拿到一家公司的財報,密密麻麻的數字,很多人第一個看的就是「每股盈餘(EPS)」或者「淨利」。好像這些數字漂亮公司就值得投資。但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華倫・巴菲特的老搭檔查理・蒙格曾說,他寧願要一個模糊的正確,也不要一個精準的錯誤。這句話用在看財報上,真是再貼切不過。
財報上的「淨利」,是會計師依照會計準則算出來的,它很重要,但未必能完全反映一家公司真實的「賺錢能力」。像是「股東盈餘」(Owner's Earnings)這個概念,雖然比較少人提,但它更能貼近一家公司在維持現有營運規模與競爭力後,真正能自由運用的現金。它與帳面淨利或自由現金流的主要區別,在於對「資本支出」的看法。
所謂資本支出,簡單說就是公司為了維持或擴大營運而投入的錢。但這筆錢其實可以分成兩種:「維持性資本支出」和「成長性資本支出」。前者是為了讓公司能繼續好好活下去,像是修理舊機器、汰換老舊設備;後者則是為了讓公司未來能賺更多錢,像是蓋新廠房、投入新技術研發。
傳統的自由現金流計算,常常會把這兩種支出混為一談全部扣掉。這麼一來,一家正在積極擴張、投入大量「成長性資本支出」的優質企業,其自由現金流數字可能就會變得很難看,讓人誤以為它不賺錢。
打個比方,一家快速成長的連鎖飲料店,今年賺了1000萬,但為了明年能開更多分店,它花了800萬去買新設備、裝修新店面(成長性資本支出),只花了50萬維護舊店(維持性資本支出)。如果只看傳統自由現金流,可能會覺得它只剩下150萬,好像不太行。但如果用「股東盈餘」的角度看,它在維持現狀後,其實有高達950萬的潛在現金可以運用。
另一個例子是通路商。有些快速成長的通路商,為了應付不斷增加的訂單,需要大量採購庫存。這些增加的庫存,在財報上會顯示為營運現金流的減少,導致自由現金流數字不好看。但如果這家公司的獲利能力(股東盈餘)其實很強,那這種因成長而導致的現金流「減少」,反而是個好現象。
所以看財報數字不能只看表面。更重要的是去理解數字背後的商業邏輯。財報像是一面「後照鏡」,它完美地記錄了公司「過去」的表現,但它無法完全告訴我們「未來」會怎麼樣,尤其是那些潛在的、還沒發生的風險。這就需要我們有更深一層的思考。
迷思二:跟著大師與分析師就能躺贏?——「獨立思考」的血淚與回報
市場上充斥著各種投資大師的「金句」和分析師的「買進建議」。很多人覺得,跟著這些聰明人走,總比自己瞎子摸象來得強。但羊羹的經驗是,盲從往往是虧損的開始。
想想那些傳奇投資者,像是巴菲特,他最核心的教誨之一,其實就是「為自己思考」。他的導師班傑明・葛拉漢也是如此。而一些作風更為低調、但績效驚人的投資者,像是鮑伯・羅伯蒂(Bob Robotti),更是將「激進獨立思考」發揮到極致。
據說他的公司裡不看財經新聞台,也不訂閱券商那些五花八門的研究報告,他們專注的是從公司的原始財報、產業的一手資料中,去挖掘事實,尋找那些在統計數據上被嚴重低估的「璞玉」。
這種「獨立思考」,聽起來很酷,但實踐起來卻非常反人性。因為這意味著,你必須在市場一片看好時保持警惕,在市場極度恐慌時敢於進場。這需要極大的定力和對自我判斷的信心。
當然完全不理會宏觀環境的變化,也可能讓你錯失一些重要的「結構性轉變」的訊號。像是全球性的關稅壁壘調整、或是重大的產業政策轉向,這些都可能對你持有的公司產生深遠影響。所以也不是說要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比較好的做法是將這些宏觀資訊,視為對你原本「由下而上」的投資邏輯的一種「壓力測試濾網」,而不是直接當作買賣股票的「交易觸發器」。
打個比方,因為看好一家公司的基本面而買入,後來新聞說這個產業可能面臨新的環保法規。這時候不應該馬上恐慌性賣出,而是應該回頭去檢視:這個新法規,對這家公司的成本結構、競爭優勢、長期獲利能力,到底會產生多大的實質影響?如果影響不大,甚至公司有能力轉嫁,那市場的短期恐慌,反而可能是個加碼的好機會。
至於那些估值模型,有些價值投資者甚至推崇「棒球棒估值法」——如果一個投資機會的好壞,不能像棒球棒一樣「乓」一聲打在你頭上那麼明顯,需要你用複雜的Excel模型算個三天三夜才能說服自己它「可能」便宜,那它大概就不是一個真正的好機會。這背後的道理,是強調安全邊際和投資的「顯而易見性」。
我的表格,我的信仰:打造個人化「印鈔系統」的實戰告白
說到Excel,前面提到有些投資者對它敬而遠之,主要是怕陷入「精算的錯誤」。但羊羹我自己卻是個不折不扣的「表格控」。對我來說,試算表不是用來預測股價的魔法水晶球,而是承載我「個人投資邏輯與策略」的骨幹。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人很容易受到情緒、市場噪音、甚至只是今天心情好壞的影響。但一個設計良好的試算表,它沒有情緒,它只會忠實地執行你事先設定好的規則。
我的做法是,把我對「理想公司樣貌」的想像,轉化為一系列可以量化或質化的篩選條件,然後用試算表來快速掃描市場上成百上千的股票,找出那些初步符合我標準的「候選人」。這個過程,大大提高了效率,也避免了我因為時間精力有限而錯過一些潛在的機會。
更進一步,我還會在表格中,針對不同的產業特性、區域風險、甚至是一些特定的財務指標,賦予不同的「勝率加權」。打個比方,對於那些我認為護城河較深、但成長性可能趨緩的產業,我給的估值容忍度可能會高一些;而對於那些高成長但風險也較大的新興產業,我的安全邊際要求就會更嚴格。這樣做的好處是當市場出現系統性風險,好比說突如其來的關稅壁壘,或是某個國家發生非理性動盪時,我的投資組合因為事先做了這樣的「風險預調權重」,受到的衝擊就能相對減輕。
當然,建立和維護這樣一個系統,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思考。但它最大的價值,是幫助我對抗一個投資中最可怕的敵人——「自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種經驗:研究一家公司越久,投入的心力越多,就越容易「愛上」這家公司,然後開始只看得到它的好,忽略它的壞。
所謂「知道得越多,越以為自己了解」,這就是心理學上說的「達克效應」或「知識的幻覺」。很多分析師可以把晶片製程講得頭頭是道,好像明天就能去台積電上班一樣,但這種「了解」往往是表面的,很容易讓人做出誤判。即便再小心,我也陷入過好幾次這樣的陷阱。
而一個設計良好的系統化表格,就像一個冷靜的副駕駛。當你因為過度自信而想踩油門狂飆時,它會亮起警示燈,提醒你:「等等,根據我們設定的規則,這個指標已經超標了。」它能有效地避免自己因為一時的「感覺良好」或「知識幻覺」,而做出「賭徒式」的決策。這或許比單純防範表格本身的「垃圾進,垃圾出」問題,還要更重要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