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發現存在於各種奇妙角落糖鐵遺址,還有相關的歷史背景,在「追尋糖鐵」的過程中,另一個讓我訝異的事情,就是網路上各種屏東文史資料的稀缺,還有相對缺乏系統性的討論研究。於是想在這個系列的最後一篇文章,分享我在這段時間所使用的資源,希望能夠幫助到其他同樣有興趣鑽研屏東文史的民眾。
當然,如果是專門的研究者或學者,應該會有更多的管道能夠取得自己想要的資訊,所以這篇文章主要是針對一般民眾,提供大家更多可以利用的資料與工具。
想看古地圖就來這裡—「阿緱故事館」

圖片來源:阿緱故事館FB

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屏東市),翻攝自「阿緱故事館」。
有鑒於日本殖民台灣期間,為了增加行政效率與各種目的製作了大量的地圖,它們如今也成為我們了解過去的重要工具;雖然只是複製品,但看到這些地圖的實體,還是會有點興奮。當然,若是想要購買收藏,網路上還是可以找到部分地圖的販賣管道,但對於只是想要參考地圖,又不想看螢幕的民眾,倒是可以參考這個「區域博物館」據點。
不過就像「屏東糖廠文物館」,「阿緱故事館」的營業時間同樣也是在平日的09:00~17:00(中午12:00~13:30休息),假日接受團體參訪但必須提前預約,若是想要前往可能需要注意一下時間。
阿緱故事館
地址:屏東縣屏東市崇蘭里69號
開館時間:平日(09:00~12:00,13:30~1700),假日接受團體導覽但需預約。
跨越時空讓地圖交會—「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

雖然沒有實體地圖帶來的震撼感,但就實際的應用上,數位地圖往往更方便;尤其是由中研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運用「地圖與遙測數位典藏計畫」,累積大量的台灣地圖資料,結合Google地圖介面,所建立的這個臺灣百年歷史地圖,更讓那些脆弱的歷史文件,能夠以更親民的方式被取得。
由於結合了歷史地圖與Google地圖,除了地圖本身的資訊外,比對古今地景可以說是「臺灣百年歷史地圖」最實用的功能。在選擇地區之後會出現地圖介面,同時左邊則有能夠選擇「圖層」的選單,只要點選想要的地圖就可以進行下載,接著再調整下方的「透明度」,就可以達到疊圖的效果。

不過大概是因為有的圖檔比較大,偶爾可能會遇到點選後沒有任何變化的情況,這時候通常只要等待一段時間,或者是適時地放大、縮小顯示的區域,確認當下的地區是否有在選取的地圖上。
包含各種豐富資訊的台版google地圖—國土測繪圖資服務雲

地圖不只能夠避免迷路,還具有重要的戰略與行政價值,所以在google地圖之外,台灣其實也有自己建立的地圖資源。而這個屬於內政部的「國土測繪圖資服務雲」,除了提供最基本的道路資訊之外,還包含了行政區界、土地利用、災害潛勢圖層等,能夠由地圖延伸出來的資訊。
舉例來說,在我嘗試拼湊糖鐵實際的完整路線時,「地籍圖」這個圖層就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所謂「地籍圖」指的是記載每一筆土地大小、形狀和位置的地圖,而在這張地圖上,就會出現以紫色為邊界、形狀不規則的方塊,並且每塊都有著它們專屬的編號(地號)。原本只是想要嘗試藉由地號,查看看它們的所有人是否為台糖,但過程中我卻在這密密麻麻的方塊裡,意外發現一連串與現存路線重疊的長條型土地,這也讓我能夠進而確定糖鐵當初的路線,並且依圖去尋找可能有遺址的地點。

「地籍圖」中,與黃色公路平行,以墨綠色螢光筆畫記的連續長方形土地,即是糖鐵舊有路線。
最關鍵的其實還是「好奇心」
儘管網路上目前資料還不算多,但其實這幾年累積下來,屏東市還是有很多關於文史遺跡的標的物;以糖鐵為例,位在復興路旁「鐵道橋遺跡」的附近,其實就有一條放滿舊照片、用來紀念屏東糖業歷史的小橋,兩端的舊照片甚至還可以找到依舊存在的店家。

雖然有一陣子屏東的發展感覺陷入停滯,但似乎也因為這樣,讓更多的歷史能夠被保存下來;只是近幾年發展速度加快,在一些觀光景點被重新塑造的同時,更多的痕跡其實在還沒被發現、重視的情況下,面臨快速消亡的命運。
「踅屏東」(屏東踅踅)這個計畫想要做的,除了提供一個深度理解屏東的旅遊方案,也是希望在快速發展的腳步下,嘗試留下一點歷史的紀錄;同時希望藉由分享這些工具,能夠幫助更多人找到適合的工具來做自己想做的事。關於阿緱糖鐵的內容到這裡將告一個段落,下一篇文章則會把焦點放在「屏東公園」,分享這個屏東人日常休閒的去處,背後可能存在不平凡的歷史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