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氣候危機,你知道我們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去哪裡了嗎?答案藏在一個鮮少被提及但卻至關重要的角色——「碳匯」。這些天然的「碳倉庫」正默默幫助地球減緩暖化,但它們能撐多久?跟著我們一起揭開碳匯的秘密,了解它如何影響你我未來。
作者|黃若寧
編輯|配合
製圖|慧穎—

在氣候變遷的新聞中,我們經常聽到「碳排」、「淨零」、「減碳」這些詞。但其實,要讓地球回到穩定狀態,光靠減少排放還不夠,我們還需要把多餘的二氧化碳「吸回來」。這時候,一個關鍵名詞──碳匯(carbon sink)就出現了。
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的定義,碳匯是指能夠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的自然或人為系統,它們幫助地球「呼吸」,減緩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累積的速度。想像一下,碳匯就像是地球的「碳倉庫」,能暫時把我們排出的二氧化碳「存起來」。

目前最主要的四種「自然碳匯」包括:
- 森林碳匯:樹木透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並將碳儲存在樹幹、根系與土壤中。
- 海洋碳匯:海水會自然溶解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浮游植物與藻類也能參與吸碳循環。
- 濕地碳匯:泥炭地與紅樹林等濕地系統能長期儲存有機碳,是碳固定的隱形功臣。
- 土壤碳匯:透過腐植質、有機物與微生物活動,土壤也能穩定固定碳素,是重要但經常被忽略的碳匯。

碳匯的存在讓我們有機會平衡一些無法立即減少的排放量。但要注意,碳匯不是無限的。如果森林遭砍伐、濕地被開發、農地管理不當,這些原本的碳倉庫反而會變成碳排放源。
也因此,「如何保護、擴大與創造碳匯」已經成為各國氣候政策的核心。像是再造林、濕地修復、海洋保育,甚至是發展負碳技術(如碳捕捉與封存),都是在回應這項挑戰。

碳匯不只是科學家的研究領域,它也與循環經濟、土地利用、永續發展密切相關。它提醒我們:地球上的每一種資源,都可能成為對抗氣候變遷的關鍵角色。
因此,我們決定推出一系列關於碳匯的文章,深入介紹四大自然碳匯──森林、海洋、濕地與土壤──並從高中生的角度切入,探索它們與永續、教育、甚至未來升學之間的連結。

下週六,我們將進一步談談「土壤碳匯」,如果你對農業、環境、甚至土壤中的「微小氣候工程」有興趣,千萬不要錯過!
—
參考資料:
自然碳匯有哪些?如何轉換碳權?一文掌握「二氧化碳倉庫」的關鍵要素
—
高中生的循環經濟每週三、六更新
臉書、IG、方格子🔍高中生的循環經濟
—
#高中生的循環經濟 #高中生課外活動 #學習歷程 #循環經濟 #永續發展 #碳匯 #自然解方 #氣候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