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Judging,J)vs 知覺(Perceiving,P)
判斷:喜歡有計劃地組織和控制生活,做事情有明確的目標和時間表
知覺:喜歡靈活應對變化,對生活和工作沒有嚴格的計劃和時間表
收拾房間的時候——我總是在收拾到一半就會坐在地上翻書看,被回憶灌溉,然後收拾的進度延遲,這個行為模式應該算是很p吧?——我在翻書的時候看到裡頭夾著一張泛黃的a4 paper,嚴格來說這是一封信。
這封信是我十四歲的班主任,李老師要我們寫一封信給四年後的自己。他說除非他有什麼冬瓜豆腐,不然他一定會在我們十八歲的時候,把信交到我們的手中。當然,四年後,已經去了新加坡教書的李老師遵守和我們班級的約定,把信封交到我們的手上。每次看到李老師,我總會想起我們這一班曾把他氣哭,然後整班人被教到校長室去,哈哈,很轟動。不知道後來的學弟妹有沒有破我們這一班的紀錄,哈哈。
我看著14歲的我寫的信,態度就很隨性,對未來生活根本就是沒什麼目標可言。心裡面的我解答我唸信時候的疑惑,原來那時候的我認為我想要的永遠都得不到,不想要的或者得到的往往是我想不到的。一連串超出我預期的事件發生後,導致我在寫信時,根本不知道十八歲的我必須要如何。我想當時的我,心態或許是反正我要的都不給我,那麼我就什麼都不期待,你想要煮什麼給我吃,我就吃吧。見招拆招才重要。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我是一個很既來之則安之的人。當然我有想要完成的事情,但我總沒有很嚴格的時間表和計畫,想當然沒有目標的我,若干年後還是老樣子。我不確定是工作內容性質改變導致我的個性變了,還是因為人過了三十就會突然驚醒——個人覺得後者的影響更大——我開始覺得如果我繼續那麼沒有目標生活,那麼生活也會同樣這麼對待我——它也不知道我到底要的是什麼。
我總覺得老天自有安排,所以我不會給自己太嚴格的計畫。因為我相信計畫趕不上變化。但我忘了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這是老天的事。那麼,我的事呢?我認為我還是需要 come out 一些我想要做的計畫來給我自己去做啊。如果老天看到我走歪方向了,祂會安排一些人事物來給我導正方向。但如果我太隨心所欲的話,我無法想像自己可不可以在有生之年完成我選擇好的功課。🤣
所以,我認為現階段的自己更喜歡有計劃地組織和控制生活,雖然不太喜歡死板的人事物,但如果事情有明確的目標和時間表,我會覺得更舒心。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我旅行的時候喜歡睡到自然醒——也是得調鬧鐘的那種,但是我會睡到七、八點——然後喜歡隨性地走街,看到想要吃的餐廳就去吃,不太會主動上網搜尋網紅店,也不會飛去旅遊打卡地點不可。我的旅遊 style 就不是特種兵 level。但是,雖然我很隨性,但是我一定會要準備一個 list 比如來這裡旅行的人都必會去哪裡?什麼一定要吃?從住宿到各個旅遊景點和餐廳的路線是如何,走路能到還是得搭車?等等。
除非我的旅伴是超級棒的 planner,不然基本上我都會向曾經探訪過的朋友要 itinerary(不要告訴我什麼小紅書、google有攻略,我真的很不喜歡 plan 行程),然後朋友們的 itinerary 就是我的 check-list,我不一定要全跟,我只是想要在我不知道 what is next 的時候,有個參觀指南,而我通常比較傾向選擇跟朋友的 itinerary。畢竟作為曾經的媒體人,網路上除了真心分享,也有一大堆假裝分享。我不想要花太多時間去篩選和過濾信息。但同時我也不想要浪費時間在必須要坐飛機才能到的地方漫無目的,無所事事。
所以,我真的很難搞。你問我我是 j 還是 p?我覺得自己都在這兩者間徘徊。
對喜歡即興的人來說,我是 j。我還蠻受不了當我問:“所以明天要去哪裡?” 然後對方回答我:“明天再打算吧。” 什麼叫做明天再打算?所以我需要幾點起床?什麼時候出發?我要如何安排我明天的行程啊?如果不成行的話,那麼我中間空掉的時間,我要做什麼?我需要計劃的呀。”,我可以說是一個處事不靈活之人——我在努力學習 be flexible。
用目標過活的人,會覺得我做事很沒有計劃,而且沒有時間觀念——我可以和朋友吃飯聊天幾個小時,對時間就是黃金的人來說,我這是在浪費時間。我並不是自律的人,再者我覺得人生無常,最重要健康和快樂!再說,計劃趕不上變化,不需要太執著結果,享受過程最重要!
你問我哪個是我的底色?我覺得我是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的,但我理解到越是想要過簡單快活的日子,我越是要自律才能更快享受我想要的生活。為了自由,那就必須以目標過活。所以,明確的目標是「自由的生活」,有了目標後,就必須安排每日行程。每一天的行程通往小目標;每個小目標的完成就能達成大目標。
以目標過活,才能實現自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