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 MBTI 有沒有真的風靡全球,至少在華人圈子,大家都會問:“你是 i 人還是 e 人?” ,起初我還真的聽不懂,愛人?什麼意思?
第一次接觸 MBTI 大概是在 23 或 24 歲的時候,當時的測試結果是 INFP,大家驚呼:“你怎麼可能是 introvert?看起來不像!” ,熟悉我的人都覺得我多話,開朗活潑,是團體活動中帶動氣氛者。我自己也都嚇了一跳,我還以為自己是屬於外向的人。查找內向的定義後,我才明白原來我還真的是一個內向者——我需要通過 me-time 來恢復元氣。如果你要我從星期一到五做社交的話,我至少需要一天的獨處時間來充電。
“我覺得你騙人,你哪裡像 introvert?” ,我被翻白眼,可我也不甘示弱地回一句:“內向者不是自閉者。introvert 並不是躲在角落,無法社交的人啊。”當了兩年多的 marketer,因緣際會,我轉行到科技公司成為 project manager 後,因為朋友的關係,我又再一次玩一玩 MBTI,結果是 INFJ,我成了綠老頭。當時的我想到的可能就是 “工作需要,所以我不得不改變自己的思維”。我想我的底色還是 INFP。
在科技公司工作差不多兩年多之久,我又回到媒體產業,但是工作內容和 pm (項目經理)沒大多區別。好奇心驅使下,這一次不是因為朋友關係,我基於好奇——覺得自己在這些年來應該也沒有多大分別——所以再次測試起 MBTI。不玩還好,一玩,我從綠老頭成了紫老頭。我一時懵逼了。直到前些月,我在午餐時間再測試。或許因為相隔時間大約幾個多月而已,我依然是紫老頭 INTJ。每每結果不同,我都會認真去看看這個性格特質是什麼,以下供參考:
- 10 Things that Excite INTJ: A Mastermind's Guide to Intellectual Bliss
- 細談INTJ 生氣的原因及反應
- 細談INTJ人格特色及愛情觀
- What kind of behaviors/things annoy INTJs?
- MBTI -16 人格中的 INTJ(建築師)
我在一個貼子裡看到有人說 MBTI 是不會有更動的,有的話也是因為測試者受到環境的影響,而心態有所改變,進而影響到測試過程乃至結果。我有一個提問:我到底是因為環境因素包裝自己,過後經歷一連串的事件而逐漸靠近自己 or 我的底色因為環境因素而不得不包裝、改變自己所以成為了紫老頭?
說真的,無從考證。再來,據聞 MBTI 沒有科學根據,所以不需要太認真。你問我的話,我不認為自己是百分百的紫老頭,更多是徘徊在 INFP、INFJ 以及 INTJ。
這裡特別記錄一下 FT、PJ 的分別:
思考(Thinking,T)vs 感覺(Feeling,F)
- 思考:喜歡透過邏輯和分析來做決定
- 感覺:注重情感和價值觀來做決定
艾米:要端看是什麼事情,我才能根據思考還是感覺來做決定。
判斷(Judging,J)vs 知覺(Perceiving,P)
- 判斷:喜歡有計劃地組織和控制生活,做事情有明確的目標和時間表
- 知覺:喜歡靈活應對變化,對生活和工作沒有嚴格的計劃和時間表
艾米:同上。我要看是什麼樣的事情,然後再根據判斷或知覺來行事。
hmm,看來我的下一篇可以自我整理、分享我什麼時候會是 FT、PJ,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