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農曆七月,我總會想起阿嬤說過的一句話:「拜完的供品要快收,不然後面的好兄弟會等太久。」
那是個普渡後的夜晚,我坐在客廳看電視,燈一熄滅,廚房就傳來「鏘、鏘」的聲音。那一刻,我整個人僵住,腦中浮現阿嬤的叮嚀,心跳快到快要衝出喉嚨。最後壯著膽子去看,才發現是家裡的小貓跳上流理台。雖然虛驚一場,但那股「寧可信其有」的心情,我直到現在都還記得。
這就是鬼月的魔力。即便我們心裡知道可能只是巧合,卻還是被文化與禁忌牽動著情緒。某種程度上,這份恐懼才是鬼月真正的主角。
普渡,其實是一種「心理保險」
很多人會好奇:既然農曆七月充滿禁忌,為什麼反而成了零食、泡麵、飲料的旺季?答案其實藏在心理學裡。
當人面對看不見、無法控制的東西時,會產生強烈焦慮。普渡正好提供了一個出口。透過「準備供品、拜拜」這些具體行為,我們好像就能把未知的風險控制下來。換句話說,普渡是一種用「行動」換來「掌控感」的過程。
如果用現代話來說,它就像是一種心理保險。我們花錢買東西來拜,其實不是單純為了零食或罐頭,而是為了買一份「心安」。
從眾效應:為什麼大家都跟著拜?
更有趣的是,這不只是個人行為,而是集體行動。想像一下,如果整條街都在拜,只有你家沒有,心裡難免毛毛的。心理學裡這叫「從眾效應」(Conformity)。
這種效應在普渡特別明顯:當社區、公司、甚至整個城市都在進行祭拜時,個人就會跟著參與,不只是因為相信,而是因為「大家都這麼做,應該有它的道理」。
因此,普渡不只是一場宗教儀式,它同時也是社會心理的一種集體防衛機制。當大家一起做,恐懼會被稀釋,安全感卻被放大。
鬼月行銷:賣的不只是商品,而是「安心感」
商人當然最懂這個心理。真正會賣的人,不是賣商品,而是賣「情感」。
像是近幾年很流行的「中元普渡箱」,把乖乖、科學麵、餅乾、罐頭一次打包。表面上是零食組合,但其實賣的是「安心與便利」。消費者省去挑選的麻煩,直接買一箱回家,就能覺得「準備齊全、家人平安」。
更別說超商、大賣場每到七月一定設「普渡專區」,整排零食和飲料堆得像座小山,視覺上就給人一種「準備充足」的安定感。這其實是把「安心」具象化的行銷手法。
普渡經濟學:供應鏈背後的挑戰
別以為這只是零售端的小心思。從供應鏈角度來看,普渡更是一場年度大挑戰。
食品廠商必須提前幾個月就估計需求,採購原物料、安排生產線,零售商也得提前調貨,物流公司甚至要為鬼月加開運力。因為大家只在那一兩週集中採買,錯過就沒了。
這和聖誕節或雙11不同,鬼月是台灣、華人文化獨有的「區域性旺季」。它不會撼動全球,就像是在為中秋節熱身,固定在台灣零售市場掀起一波短暫的銷售高峰。
推薦普渡必買
要說普渡的必買清單,其實我並沒有固定的答案。每年最有趣的,反而是觀察台灣人準備禮盒的方式真的是一年比一年澎湃,甚至有點浮誇。
今年特別明顯的是,在「急難背包」與「防災概念」掀起一波討論之後,部分品牌把這股趨勢帶進了普渡行銷,從大零食箱轉向「兼顧儲備、方便收納」的設計。對我這種實務派來說,倒是意外地友善 ❤️。
至於個人偏好嘛,我必須承認自己對「海苔芝麻脆片」毫無抵抗力,總覺得香香脆脆的最能解嘴饞。如果你正好路過這篇文章,就算不是拿來普渡,也推薦你試試看。

只要是海苔芝麻脆片我都推薦阿阿阿
好久沒玩鬼抓人啦👻,注意到貪吃小娜會關注一些有趣的零食,不知道對普渡有沒有什麼有趣的零食能被開箱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