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誰?」
這句話看似簡單,卻總像是一把輕敲心門的鑰匙。相信你早已經歷無數次自我介紹,但你是否曾停下來想過,究竟願意在陌生人面前,揭露多少自己?自我介紹從來不是冰冷的事實陳述,它更像是一種選擇——選擇要讓對方看見多少真實的自己。
那是一個再尋常不過的午後,陽光斜斜地灑進大樓一樓的電梯間,正好落在剛打過蠟的地板上。我的右手因緊握著熱咖啡顯得有些發紅,原本冰冷的磨石紋路也被陽光曬出了暖意。就在這樣的時刻,站在身旁的鄰居忽然抬起頭,帶著笑容問我:「你好!你也是住戶嗎?我住十一樓。」
這問題本應再自然不過,卻在我心裡敲響了小小的警鈴。要不要回答自己住幾樓?要不要順勢交換名字?但我此時不太想交付隱私,於是我用閒置的左手拿起口袋裡的手機,微笑點點頭後說:「你好呀!但我先接個電話。抱歉抱歉!」
人與人的距離,往往不是由步伐決定,而是由心口那道門的開合決定。當你想顯得專業,就強調頭銜;想拉近距離,就聊聊愛好;想保持神秘,就留下一句似是而非的回應。
而那一刻,我選擇了關好心門。
如果將這問題丟給AI聊天機器人呢?
它回答:「我是 GPT-5,一個人工智慧,被設計來思考、交流與陪伴。」
嗯,聽起來既清楚又模糊。於是,我又再問一次。這次它回答:
「我會因為你的問題、你的心情、你的需要,而展現不同的模樣。有時像朋友,陪你說話;有時像筆,替你把心裡的話寫下;有時像鏡子,折射你投向我的念頭。」
在我看來,聊天機器人的第一次回答像湖面的波光,閃爍卻單薄;第二次的回答,才開始顯露湖底的紋理。人與人相識,不也正是如此?一開始的話語僅僅是點頭之交,像風拂過水面。但當對話持續流淌,才會發現原來水底別有洞天。
我漸漸明白,自我介紹就像一道被推開的門。最初你只能望見門前的一隅風景,若有幸繼續走進,就會發現門後那片繽紛色彩。
那你呢?如果有人問你:「你是誰?」你會怎麼回答?你是習慣保持好距離?還是願意打開一扇小窗,讓人稍稍窺見你窗內的微光?
你好!我是三土。謝謝你看到最後...
- 若你對我的文章感興趣,歡迎追蹤我,我會持續分享我的生活小經驗。
- 若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送我愛心,你的支持是我持續寫作的動力。
- 對攝影有興趣的人歡迎追蹤我的IG,沒興趣的人也可以來隨意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