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外派、半年轉職回台準備,我的選擇給你參考
這篇文章整理自我收到的一封讀者來信,對於「該不該外派越南」提出許多新鮮人會遇到的關鍵問題。我曾在越南外派三年,現在也轉職回台灣的能源產業,藉由自身經驗,提供一些務實的觀點與反思路線。
💬 讀者來信問了:越南的紡織和鞋業情況如何?
的確,越南的台廠紡織業這幾年正在轉型為小量客製、短交期(Short lead time) 為主的模式,不再像以往大量生產那樣穩定,換言之台籍幹部的危機處理能力要更好。品牌客戶也逐漸將訂單分散到印尼、斯里蘭卡等地,也有可能造成越南的紡織廠不再擴編。
至於鞋業,我自己沒有第一手經驗,但可以推薦一個臉書粉專:「鞋廠外派日記」,裡面有很多真實心得與現場觀察,蠻值得參考的。💬 那目前還適合進入這兩項傳統產業嗎?
我會反問:你想要什麼?(我知道這個問題很難回答XD)
是想要在越南成家立業?存下70%以上的薪資?還是逃離台灣目前的生活?
如果你對這些方向是肯定的,那答案是「可以」。
這些產業其實一直有新血進來,只是你要明白:傳產有傳產的節奏與文化,也考驗你能否在「非閃亮的職位」裡找到自己的學習成長空間。周邊有些朋友從半導體業轉傳統產業,理由是可以存下來的薪資可以維持生活水平和房貸,同時又不像半導體半夜ON CALL 那麼高壓。
💬 我擔心未來回台灣,紡織或鞋業的經歷派不上用場?
這個問題非常實際。我自己的經驗是:「派得上用場,但要看你想轉去哪裡。」
我從越南成衣廠回台灣,轉職到能源產業。過程中我花了半年,每天至少半小時學習與準備,從重寫履歷、探索不同產業、線上學習技能、與其他產業的人 coffee chat,才慢慢找到可以承接我經驗的新領域。
如果你未來不想繼續待在工廠,那在越南的「部門別」會影響你後續的選擇。像我就是想走業務,這類轉職需要額外補強技能,否則你的經歷很難直接對應。
💬 那我應該投傳產還是電子業?
你還年輕,就全部都投。不同產業多試沒有壞處,特別是還沒有成本壓力的階段。
雖然我沒有電子廠的工作經驗,但從市場觀察來看,像 2025 年鴻海有積極招募,也有不少供應鏈公司在北越擴廠,電子業確實正在擴張中。
💬 聽說越南工時很長、週休只有一天,真的會壓抑嗎?
老實說,一開始會有點「衝擊」。
我自己的生活經驗是:週休一日會讓人產生報復性消費,工作時壓抑、放假時想瘋狂買東西、一餐吃到1000多台幣的情況不是沒有發生過😂
但時間久了你會發現,這樣的生活會幫你重新整理「價值觀」——你到底想用錢換什麼?你能接受怎樣的生活節奏?你能不能自我管理而不爆炸?
💬 現在越南不是工作簽證變嚴格了嗎?新鮮人能順利外派嗎?
是的,根據目前規定,工作簽證需要三年工作經驗。但實際上每個省的標準不同,有些公司有內部資源可以協助處理。
我不能公開細節,但我想說的是:公司人資部門是否「夠強」非常關鍵。面試時直接問「是否協助處理工作簽證」,是一個聰明且必要的舉動。
💬 如果真的想外派,你會建議做什麼準備?
以下是我自己的清單,也分享給你:
- 釐清目的:你外派是為了錢、經歷、還是轉職鋪路?
- 履歷準備:不同產業需要不同履歷版本(我有寫一篇文章可參考)
- 技能補強:選一項未來轉職有幫助的技能下班學習
- 生活心理準備:參考我寫的《外派行李準備清單》,尤其醫療、保險、心理調適非常重要
💬 最後,你想給像我這樣的讀者什麼建議?
對外派不要有太多的幻想。不是 IG 上看到可以一直搭飛機、在海灘喝調酒的數位游牧。我看過很多人外派只是為了擺脫台灣的壓力,而忽略外派的台商職場其實是台灣原有的環境加上異國職場環境的綜合,需要面對的挑戰更多。
我觀察能留下來的前輩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論是為了家庭或房貸,但他們願意承擔選擇後果、並且持續鍛鍊自己的能力,才能讓這段外派經歷成為養分,而不是過場。
如果你還不確定,就再給自己一點時間,去探索、去學習。因為你還年輕,時間就是你的最大資產。
如果你喜歡這種問答形式的文章,未來我也會持續整理外派經驗、轉職思路與職涯技能。歡迎加入我的方格子或留言你最想知道的問題!也可以購買我的越南語影片/歌單週邊商品鼓勵我創作。
📎 延伸閱讀:
🔗 3.1外派面試三步驗證法:地點實測×內部觀點×Coffee 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