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4年至1936年期間的凱爾聖號
凱爾聖號(MNF Kersaint)是1930年代為法國海軍(Marine Nationale)建造的六艘沃克蘭級驅逐艦之一。該艦於1934年服役,大部分服役時間都在地中海服役。在1936年至1939年的西班牙內戰期間,她是協助執行不干涉協定的船艦之一。當法國在1939年9月對德宣戰時,所有沃克蘭級都被分配到公海部隊(Forces de haute mer),任務是護送法國船隊並在需要時支援其他指揮部。凱爾聖號曾幫助保護大西洋上的一艘貨輪,但在戰爭期間一直留在地中海。
維琪法國在法國投降後重組了法國艦隊。7月,英國海軍襲擊了法屬阿爾及利亞的船隻,阻止她們被移交給德國,凱爾聖號在場,但最終成功逃脫。該船一直處於預備狀態,直到1941年中期才投入使用。1942年11月,德國佔領維琪法國時,凱爾聖號在土倫沉沒。戰爭期間,該船未有效打撈,其殘骸於1950年拆解。
▪︎船艦特徵
排水量:2441噸(標準),3120噸(深載) 長:129.3公尺(424英尺3吋) 寬:11.8公尺(38英尺9吋) 吃水:4.97公尺(16英尺4吋) 裝置功率:4台杜坦普鍋爐,64000馬力(47000 千瓦;63000 軸馬力) 推進系統:2軸;2個齒輪傳動蒸汽渦輪機 航速:36節(67公里/小時;41英哩/小時) 續航力:3000海浬(5600公里;3500英里)以14節(26公里/小時;16英里/小時)航行 編制:12名軍官,224名船員(戰時) 武器:5 × 單裝 138.6 毫米(5.5吋)火砲、4 × 單裝 37 公釐(1.5吋)防空砲、2 × 雙聯 13.2 公釐(0.52吋)防空機槍、1 × 三聯裝,2 × 雙聯裝 550 毫米(21.7吋)魚雷發射管、2個降落傘和2個投擲器,可投擲36枚深水炸彈、40枚水雷
凱爾聖號設計圖
|設計和描述
沃克蘭級驅逐艦是前鷹級驅逐艦的改良型。其全長129.3米(424英尺3英寸),艦寬11.8米(38英尺9英寸),吃水4.97米(16英尺4英寸)。標準排水量2441公噸 , 滿載排水量3120公噸(3070長噸)。動力由兩台齒輪傳動的拉托-布雷蓋式蒸汽渦輪機提供,每台驅動一個螺旋槳軸,蒸汽由四台杜·坦普爾鍋爐提供。這些渦輪機的設計輸出功率為64000馬力,可推動艦隻以36節(67公里/小時;41英里/小時)的速度航行。在1933年7月28日的海試中,凱爾聖號的渦輪機輸出功率為70997馬力(52218千瓦;70026軸馬力),時速可以達到38.4節(71.1公里/小時;44.2英里/小時)。艦上攜帶的燃油足以讓她們以14節(26公里/小時;16英里/小時)的速度航行3000海浬(5600公里;3500英里)。平時艦員由10名軍官和201名水兵組成,戰時則由12名軍官和220名士兵組成。 凱爾聖號的主要武器為五門138.6毫米1927型火砲,均安裝在單裝砲座上;上層建築前後各有一對背射式火砲,第五門火砲位於後煙囪後方。防空武器為四門37毫米1927型火砲,均安裝在單裝砲座上,以及兩座雙聯裝13.2毫米哈奇開斯1929型防空機槍,安裝在與艦橋並排的艏樓甲板上。戰艦還配備了兩座水上雙聯裝550毫米魚雷發射管,分別安裝在兩側舷側的煙囪之間,以及後部煙囪後方的三聯裝魚雷發射管上。其船尾裝有一對深水炸彈降落傘,共可容納16枚200公斤(440磅)深水炸彈,另有8枚備用。此外,還配備了一對深水炸彈投擲器,分別位於船尾兩側,與船尾煙囪並排,投擲器可攜帶12枚100公斤(220磅)深水炸彈。此外,這些艦隻還可安裝投擲導軌,以投放40枚530公斤(1170磅)的布雷蓋B4型水雷。
|修改
1936年,深水炸彈投放器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更多200公斤深水炸彈。1939年初,船上的霍奇開斯機槍被重新安置在艦橋前。1940年4月,凱爾聖號安裝了英國阿爾法 128 ASDIC系統。9月戰爭爆發後,海軍重新考慮了反潛戰術,最終恢復了一對深水炸彈投放器,儘管這些投放器比以前安裝的型號要舊。作為臨時措施,在船尾安裝了一對用於35公斤(77磅)深水炸彈的導軌。每個導軌可容納三枚深水炸彈,彈藥庫中還儲存了十枚。該船在1941年5月至6月的改裝期間收到了預期的深水炸彈投放器。同時,其防空能力也得到增強,艦尾上層建築進行了改造,主桅杆被拆除,以便在艦上安裝三門25 毫米(1英寸)霍奇開斯1925型單裝高射砲和一對勃朗寧 13.2 毫米防空機槍。
|服役
凱爾聖號以居伊·弗朗索瓦·德·凱爾聖(Guy François de Kersaint )的名字命名,於1930年2月1日由盧瓦爾河造船廠(ACL)訂購,作為1929年海軍計劃的一部分。為了確保法國海軍造船廠工人的穩定就業,該艦的船體由該公司位於卡昂的造船廠訂購。該艦於1930年9月19日安放龍骨,並於1931年11月14日下水,未完工的艦體隨後被拖至ACL位於聖納澤爾的造船廠完成建造。她於1933年9月20日服役,並於1934年1月14日投入使用,由於變速箱和一台渦輪機出現問題,服役時間被推遲了幾個月。 當凱爾聖號投入使用時,她被分配到第 5 和新成立的第 6 輕型小隊(DL),這兩個師後來被重新指定為偵察組( Division de contre-torpilleurs)。凱爾聖號和她的姊妹艦沃克蘭號、邁耶·布雷澤號被編入第二中隊(2 Escadre)的第二輕型分隊(2 Escadre légère)的第6輕型小隊(DL),基地位於布雷斯特。1934年10月,第6小隊被轉移到土倫的第一中隊(1 Escadre)的大型驅逐艦隊(Groupe de contre-torpilleurs,GCT)裡,並重新編號為第 9 號。1935年6月27日,除了卡薩爾號之外,所有的軍艦都參加了海軍部長在杜瓦訥內灣舉行的海軍檢閱。
1936年7月西班牙內戰爆發後,凱爾聖號和卡薩爾號於7月22日被派往西班牙撤離法國公民,隨後被派往法國指定的監視區巡邏。9月24日之後,作為不干預政策的一部分,地中海的大多數反水雷驅逐艦和驅逐艦每月都被分配執行這些任務。9月15日,原先加入大型驅逐艦隊的凱爾聖號恢復為先前的第 3 輕型小隊。自10月1日起,凱爾聖號、邁耶·布雷澤號和卡薩爾號被分配到第 9 輕型艦隊,而沃克蘭號、塔爾圖號和保羅騎士號則屬於第 5 輕型艦隊,這兩艘船都被分配到地中海艦隊,即現在的第一艦隊。1937年5月27日,第 9 輕型小隊參加了海軍部長阿方斯·加斯尼埃-迪帕克(Alphonse Gasnier-Duparc)在布雷斯特舉行的海軍檢閱。隔年,地中海分艦隊於1938年5月至6月巡航東地中海;1939年7月1日,該分艦隊被重新命名為地中海艦隊(Flotte de la Méditerranée)。 8月27日,由於預見到與納粹德國的戰爭,法國海軍計劃將地中海艦隊改組為由三個中隊組成的國家海軍艦隊。9月3日法國宣戰後,下令改組,第 3 輕型艦隊(包括第 5 和第 9 偵察師及所有沃克蘭級艦艇)被分配到第三艦隊。9月3日,艦隊轉移到法屬阿爾及利亞的奧蘭,第 9 偵察師的船於10月初被分配到西地中海執行護航任務。12月22日,凱爾聖號、邁耶·布雷澤號和大型驅逐艦信天翁號、沃邦號和野牛號與 Z 艦隊、戰艦洛林號和輕巡洋艦讓·德·維埃納號和馬賽曲號會合,後者正在護送四艘滿載美國飛機的貨船前往布蘭卡屬摩洛哥法屬的卡薩。6月22日法國投降前幾天,凱爾聖號護送水上飛機母艦「泰斯特司令號」(Commandant Teste)從土倫駛往奧蘭,儘管該艦僅靠一個螺旋槳軸運轉航行,之後繼續前往附近的凱比爾港。7月3日,英國海軍襲擊了港口內的艦隊,以免這些艦隻移交給德國,當時凱爾聖號仍然在場。儘管其單軸最大速度只有20節(37公里/小時;23英里/小時),凱爾聖號還是毫髮無傷地逃回了土倫。

1942年11月27日,沃克蘭號(左)和凱爾聖號在土倫沉沒
維琪法國政府在與義大利和德國停戰委員會談判限制部隊活動和人數的規則後,於9月25日重建了法國國家海軍(FHM)。凱爾聖號一直處於預備役狀態,直到1941年6月15日被分配到法國海軍,並被分配到第 7 偵察師。該船於12月初被轉移到法屬阿爾及利亞的阿爾及爾,準備護送受損的戰艦敦克爾克號於1942年2月返回土倫。盟軍於11月8日入侵法屬北非後,德軍於11月27日試圖完整地奪取土倫的法國船隻,但該船被船員鑿沉。凱爾聖號沉入港底並開始傾斜。當時幾乎沒有人試圖打撈她,她的殘骸於1950年就地拆解。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