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註記:有時候最安全的地方不是最安全,同樣的最危險的地方也不是最危險…經濟學人的觀點自然會以其視角發表想法,當然我們應該要認真看待不同視角與不同的聲音,這樣才是讓這片土地得到最安全的保障
2025年7月17日下午1點半,台北市(擁有超過200萬人口)停下了腳步。警報聲響徹首都,居民進行防空演習,模擬中國入侵。半小時後,當手機震動宣告演習結束時,全球最大晶片製造商──台積電(TSMC)的高層們在市中心的一家飯店召開季度財報會議,並帶來了好消息:創紀錄的利潤、全球擴張的良好進展,以及樂觀的預測。
這種反差難以忽視。當整個島嶼在思考戰爭時,最重要的公司卻如常運轉。台積電在台灣的發展極為成功,成為全球科技產業的巨人。但因為內外部的壓力,它已經踏上了艱難的國際擴張之路。
全球霸主地位
以營收來看,台積電生產了全球三分之二的代工晶片。在最先進的領域,包括智慧型手機、筆電與資料中心處理器,其市占率超過90%。人工智慧的崛起更依賴AI加速器──一種訓練與運行大型語言模型的晶片,而幾乎所有這類晶片都由台積電製造。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輝達(NVIDIA)完全依賴台積電,次大對手超微(AMD)亦然。Google母公司Alphabet、亞馬遜、蘋果與微軟等科技巨頭,也都將自研晶片交由台積電代工。
科技需求的膨脹將台積電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2014年至2024年間,其年營收從240億美元增至880億美元;市值突破1兆美元,成為全球第11大公司。自2022年ChatGPT推出以來,台積電股價已翻倍。然而,規模與支配力越大,潛藏的問題也越明顯。
長期以來,台積電的先進製程皆留在台灣。雖然公司也在海外經營部分成熟製程廠,但直到近年才開始將最先進的製造技術移往國外。過去五年間,它啟動了一項規模達1900億美元的全球擴張計畫,其中1650億美元投入美國亞利桑那州,計畫興建六座先進晶圓廠(fab)。在美國土地上複製台積電的精密度並不容易,更難的是隔絕地緣政治風險。
低調文化與專注製造
儘管身居巨擘地位,台積電仍刻意避免聚光燈。財務長黃仁昭(Wendell Huang)在《經濟學人》專訪中坦言,公司偏好「保持低調」,仍在適應當下的高關注度。這種低調深植於企業文化:讓客戶發光,自己隱於幕後。
創辦人張忠謀於1987年創立台積電時,當時如Intel、AMD、德州儀器等公司皆自行設計並生產晶片。張忠謀卻押注「專注製造」能勝過垂直整合的對手。透過專業化,台積電能開發出無人能及的製程技術,並藉由服務多家客戶實現規模經濟、降低成本。
這項賭注成功,並徹底改變產業。21世紀初,仍有超過20家公司能生產先進邏輯晶片;到2012年只剩三家:台積電、Intel與三星。如今,唯有台積電一枝獨秀。三星的先進製程屢屢出現問題,Intel則在技術上落後,試圖轉型成代工廠卻銷售下滑。
台積電的存在,使「無廠房」(fabless)的新創公司能專注設計而不必擔心製造,帶動整個產業鏈分工與創業潮。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就說過:「沒有台積電,就不可能有輝達。」許多競爭者嘗試複製台積電的純代工模式,但無一能在技術前沿存活。
工廠、技術與文化
台積電的優勢來自先進的晶圓廠。摩爾定律(Moore’s Law)仰賴不斷縮小的電晶體尺寸。1971年的處理器每平方毫米僅有200顆電晶體;2024年輝達B200 AI晶片則壓縮了1.3億顆。要製造這樣的裝置,必須有單價高達200億美元、每月能處理2.5萬片晶圓的晶圓廠。
台積電在台灣營運四座「超級晶圓廠」(gigafab),規模遠超典型工廠。以台南18廠為例,面積達95萬平方米,其中無塵室佔六分之一,比手術室更潔淨。台積電的良率(符合品質標準的晶片比例)極高,無人能敵。
其員工文化同樣驚人。設計工具商新思科技(Synopsys)執行長Sassine Ghazi形容台積電的紀律「難以置信」。公司自視為「製造業者優先,科技公司其次」,員工被要求即使系統運作正常也要追求效率提升。任何一廠的改進都會迅速複製到其他廠。失誤則被徹底追查。
2024年台積電的淨利率高達40%,是競爭對手的三倍以上。這反映了其嚴謹的運營。雖然它本可藉優勢提高價格,但黃仁昭強調,公司唯有客戶成功,自己才會成功。事實上,公司也高度警覺,一旦過度壓榨,恐逼走客戶。
全球擴張與挑戰
維持領先需要龐大投資。2025年台積電的資本支出估計達380至420億美元,遠超三星(35億美元)與Intel(80至110億美元)。未來兩年,台積電先進製程(5奈米以下)預計將佔營收的70%。
然而,地緣政治讓它被迫走上國際舞台。2019年美國政府開始警告依賴台灣晶片的風險;新冠疫情更讓全球晶片短缺,暴露供應鏈脆弱。台積電被視為「戰略基礎設施」。2022年美國頒布《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ct),提供500億美元補助,鼓勵本土製造。台積電原先規劃在亞利桑那投資120億美元,後來擴增至1000億美元以上。
亞利桑那廠的建設一波三折,面臨環境乾旱、許可程序延宕,以及文化差異。第一座廠已經開始為蘋果量產,但成本比台灣高20%。為了建立工程文化,台積電派遣上千名工程師赴台南受訓,再將其派往美國。雖然自動化有助減少人力需求,但跨文化移植依舊艱鉅。
地緣政治的雙刃劍
在台灣,台積電被視為「護國神山」,在國安上也具有戰略意義。理論上,中國依賴台積電晶片,因此不敢貿然攻台。但隨著美國及其盟友要求減少依賴,台灣面臨艱難平衡:既要保留足夠產能維持戰略價值,又要回應盟友的需求。
美國與荷蘭對中國的技術出口限制,加劇了中美科技脫鉤。2024年底,美國更禁止台積電向中國客戶提供先進製程服務。部分分析師警告,這可能反而提高中國動武風險。
未來的試煉
即便亞利桑那廠成功,仍有三分之二的先進晶片在台灣生產。最先進的製程技術與研發仍將留在島內。這意味著全球風險依舊集中。
台積電還需面對週期性產業風險、消費電子需求下滑,以及AI熱潮可能降溫。競爭對手依然強大,三星與特斯拉簽下165億美元的合作協議,Intel也在奮力追趕。
黃仁昭提醒,外界常以為晶片製造只需要資金。但許多政府「砸錢給某家公司」卻仍失敗,因為缺乏台積電獨有的韌性、紀律與持續改進的文化。未來的挑戰在於:台積電能否將這種文化輸出海外。如果能克服這一點,它將再度改變世界。
文末個人反思
在閱讀《經濟學人》The world’s biggest chipmaker needs to move beyond Taiwan 的文章與翻譯後。
我的直覺是:有時候最安全的地方不一定真的是最安全,而最危險的地方也未必真的是最危險。
這提醒我,安全感本身並非絕對,而是取決於多重視角的交錯。媒體如《經濟學人》自有其觀點與立場,他們從國際與經濟安全的角度分析台積電與台灣的處境。而作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我們更需要認真看待並吸收不同的聲音,因為唯有如此,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安全屏障。
安全不是僅僅依賴單一公司、單一政策或單一觀點,而是在多元的理解與平衡中尋找最大化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