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兒子放學回家,一臉認真地跟我說:「爸爸,我們班的同學都說石破茂是個糊塗蟲。」我笑著問她:「為什麼呢?」他聳聳肩說:「因為大人們都在這麼說呀。」孩子的世界很單純,卻也最能反映大人的聲音。
說實話,經過岸田、石破茂幾輪操作,日本已經不是我十五年前剛搬到這裡時候的樣子了。那時候的仙台,乾淨安靜,商店街裡主要是本地人;地鐵裡雖然擠,但耳邊聽到的都是日語。現在呢?走在大阪、東京甚至仙台,也常常能聽到中文、越南語、印地語。尤其是大阪,幾乎每一家便利店、每一間連鎖餐廳,櫃檯後面站的都是印度人。
石破茂說未來五年要再引進五十五萬印度人。聽起來很宏大,可是實際情況如何?印度人來了,卻不像中國人、東南亞人那樣有消費慾望。他們節省、群居,甚至不太願意融入所謂「日常日本式生活」。唯一明顯的,就是孩子一個接一個出生。有人笑說,大阪快要變成「小新德里」了。我其實不是排外的人。畢竟我自己也是外國人,還帶著三個孩子在日本生活了十五年。可是有時候走在大阪街頭,看著地上的煙頭、溢出來的垃圾桶,再看看那些漸漸冷漠起來的日本人,我心裡也會生出一種無力感。
我很守規矩,甚至比很多日本人還守規矩。垃圾一定分類好,鄰里會議準時參加,年年繳厚生年金,算下來也交了幾十萬了。我的生活開銷大概一年十萬人民幣,每天努力工作、努力維持一家五口的日常。可換來的,卻是一個越來越糟糕的生活環境。這時候,你就會開始懷疑:自己留下來,到底值不值得?
大阪的「脫序感」
這兩年,我每次到大阪出差,都能明顯感覺到那種「脫序感」。地鐵車廂裡,手機聲音外放的人越來越多;深夜的居酒屋外面,常常有吵架甚至打架的場景。便利店的服務員笑容不再,甚至有時候連基本的日語都說不清楚。
朋友跟我抱怨,他住的公寓裡新搬來了一家外國人,晚上總是大聲喧嘩,垃圾也亂丟。管理公司雖然有規定,但實際上無能為力。這讓人開始懷念起「日本式秩序」的時代。
小市民的矛盾
對於我們這種在日本生活多年的小市民來說,這真是一種矛盾。
一方面,我們需要社會穩定,需要有乾淨的街道、安全的社區,讓孩子能安心上學。另一方面,我們也明白,日本社會老齡化嚴重,勞動力不足,資本需要廉價的外國人來支撐經濟。可是,當廉價勞動力越來越多,日本底層人民不是被奴役,就是被淘汰。這樣的結局,誰也不想面對。
所以有人說,日本會不會變成下一個加拿大?聽起來是個玩笑,但我越來越覺得,這並非空穴來風。加拿大靠移民維持經濟,但結果是什麼?房價高漲、社會分裂、原本的居民失去安全感。日本,會不會正走在同一條路上?
家庭的日常
有時候,我會跟太太說:「要不等一年半,拿到日本國籍,我們就考慮搬走吧。」她總是搖頭笑說:「我們三個孩子都在這裡上學,搬去哪裡呢?」
大兒子今年已經小五,開始會跟我討論社會問題;二兒子還在小學,總愛抱怨學校午餐的咖哩沒有媽媽做得好;小女兒最天真,每天放學都要拉著我去公園玩一會兒。看著他們在夕陽下奔跑,我心裡也會想:不管這個國家變成什麼樣,對孩子來說,這裡就是他們的故鄉。
十五年的感慨
回想起十五年前,我初來仙台時的感覺:乾淨的街道、溫和的鄰居、四季分明的風景。那時候我以為,日本會永遠保持這種安穩。可是,社會的變化,從來不會因為誰的願望而停止。
現在的日本,既有機會,也有隱憂。作為小市民,我沒有辦法決定大方向,只能在生活裡盡力而為。繳稅、交年金、教育孩子、遵守規則。可有時候還是忍不住想:這一切努力,能換來什麼?
尾聲
寫到這裡,天已經黑了。窗外的仙台街頭,路燈亮起來,照著安靜的小巷。孩子們的書包放在玄關,太太在廚房準備晚飯。這樣的日常,依然是我珍惜的生活。
只是心底的那份擔憂,還在。
日本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加拿大?會不會因為資本的需求,讓小市民的生活越來越艱難?我沒有答案。
但至少,在還能書寫的時候,我願意把這些感受記錄下來,分享給跟我一樣在日本生活的朋友們。或許我們不能改變大環境,但至少能彼此理解。
如果你也有同樣的感受,歡迎在下面留言,點讚、關注。我是金子良太郎,在仙台生活十五年的小市民,這是我的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