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金子良太郎。
其實,很多在日本打拼的中國朋友,或者是中日家庭的夥伴,都有這樣的擔心:如果四十歲的時候,突然失業了怎麼辦?
今天我就想,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不是雞湯,也不是恐嚇,而是最實際的經驗。
一、失業不是世界末日
先說清楚,日本這個國家,對於失業者的保護,比我們想像的要完善很多。
別急著慌,也不要急著覺得自己「完了」。
我身邊有朋友在疫情期間被公司裁掉,當時整個人很焦慮。可走完流程之後,他自己反而說了一句:「哎,原來失業也沒有那麼可怕嘛!」
為什麼呢?因為在日本失業了,第一步就是去 Hello Work 登記。
二、Hello Work:第一個避風港
Hello Work 就是日本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簡單來說,它是政府開的「職業介紹所」。
你只要一失業,就應該第一時間去登記。
- 如果你是被公司裁員,那麼失業保險(失業給付金)馬上就能領。
- 如果你是自己辭職,那就要等三個月,才能開始領。
這裡的差別很大,所以很多人辭職前會糾結。但不管怎樣,登記都是第一步。
三、失業保險:一口安心的飯
失業保險不是什麼施捨,而是你平時工作時就交的保險。失業了,能拿回來一些生活費,這是理所當然的。
而且,日本這套機制還挺細心:
- 在你領取失業保險的期間,Hello Work 會定期約談你,了解你想找什麼樣的工作。
- 它還會免費幫你推薦職業訓練,有三個月、六個月,甚至一年的。
- 如果你去參加培訓,在上學的這段時間,還能繼續領失業保險。
- 培訓結束後,還有三個月的延長期,給你找工作。
說白了,這就是給你一段「緩衝期」,讓你不至於被生活壓垮。
四、民間職業中介:比你好還著急
除了 Hello Work,日本還有很多民間的職業中介所。
別小看他們。這些中介比你還著急,因為他們一旦成功介紹你進公司,能從政府拿到補貼,也能從企業收費。所以,他們幾乎是「全程陪跑」。
比如我有個朋友,四十歲被裁之後找了職業中介。結果一開始,中介就給他推薦了四十份工作,把簡歷一股腦兒投了出去。
更厲害的是,他們還會:
- 幫你修改簡歷,對照崗位要求逐字逐句改;
- 幫你做模擬面試,甚至拿出該公司能找到的所有資料,連 YouTube 宣傳片都給你翻出來;
- 有時候,還會陪你一起去面試。
他說,那感覺就像「考試有補習班老師」一樣。面試沒過?沒關係,中介幫你復盤,再來第二輪。
五、四十歲,還有機會嗎?
很多人問:「四十歲了,還能找到工作嗎?」
說實話,年齡的確是個門檻。日本社會也不會完全沒有歧視。但我真心想說一句:不要低估日本這邊的制度和人情味。
我身邊不少人,四十歲換工作,照樣過得好好的。
因為日本的公司,對「中年轉職」其實已經習以為常。尤其是服務業、製造業,還有一些需要經驗的崗位,他們並不排斥四十歲的人。
只要你願意學,能適應,就有機會。
六、小市民的安穩哲學
我常常覺得,我們這代人,最怕的不是失業,而是「不敢動」。
失業不是人生的盡頭,它只是生活裡的一個轉彎。
日本的制度,雖然不是完美的,但至少給了我們這些小市民一個台階。
對於我來說,三個孩子要養,房貸要還,壓力肯定大。但我知道,就算哪天我失業了:
- 我可以先去 Hello Work 領失業保險;
- 同時去職業中介,拿到幾十份推薦;
- 如果想轉型,就去參加培訓,邊學邊拿補助。
這就是生活的「安全網」。
七、寫在最後
朋友們,如果你現在四十歲,在日本遇到失業,不要慌。
走流程,按步就班,一步步來。制度在這裡,人情也在這裡。
你不是孤單一個人,這個社會有一套完整的「兜底」機制,會幫你重新站起來。
當然,這一路上需要耐心,需要勇氣,更需要一點點「不服輸」。
因為到頭來,還是得靠我們自己去敲開那扇新的門。
希望這篇文章,能給正在焦慮的你一點安慰。
如果覺得有用,請點個「讚」,順手關注一下,這樣我就有動力繼續分享更多中日在地生活的點滴。
你的點贊和讚賞,都是我寫下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