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旅遊就是閒來無事做點事。大阪城其實是一個水之都,河道的盡頭直通大阪灣。可以把大阪市看成是一個巨大的新加坡。 ,如果仔細思考一下大阪市可以產生的建設,還有相關的規劃,在臨海一帶的想法其實和新加坡是差不多的。也可能是現代都市的規劃和技術都會相互傳遞,讓我們無論走到世界的哪一個角落總有類似設計可以看的到。
說起大阪城的故事 (請見 :大阪城的春天 : 櫻花初綻與歡樂猴子表演的景色) 得回歸一個領主建造自己的城郭的設計。 戰國時代,隨時都會有大名弄一批軍隊近來打死領導人。日本有著百選的名城,其實就是看領主怎樣建造自己的城堡,在本質上就是治理和軍事的重地。 在領主的主堡上,一定會有天守閣。意思是說 : 要看得很遠掌握周遭的狀況的建築物。
但大阪本身的地勢低窪,要怎樣建立一個治理中心,在軍事上便成了麻煩的設計。在沒有地勢的狀況又要看得遠。大阪城本身的建設要挑高就是一個難點。 另一個重點呢,就是防止其他叛亂軍打進來的防禦工事。 如果各位有去過 前田利家公的金澤城 (請見 : 加賀百萬石 前田利家的家 : 散步也很舒服的金澤城),就會看到金澤城的設計就是靠山的設計,防禦工事建設的概念 :很像是塔防遊戲

要設計很多彎彎繞繞的走道,讓入侵的軍隊,走遠一點的距離,在狹長的路徑上往內部走,然後設下層層的入口關隘,然後用落石孔,還有射箭孔,咻咻咻射死對方的設計。
在阻止攻城設施和補給設施的部分,就使用護城河阻斷,只留下橋墩的設計。讓護衛可以透過死守城門的方式降低人員傷亡。金澤城的護城河已經填滿變成了車道和散步的步道。雖然依稀可以看見當時居高臨下易守難攻的城郭設計。 但護城河一起成就的固若金湯,現在就只能透過設計的還原圖來理解當時的設計。
但大阪城不一樣的地方卻保留了很多護城河的設施。雖然不見當時可以居高臨下的眺望景象,遠處的景象已經都被周遭的大樓遮擋。 但護城河的設計,是一個可以觀看的重點。而也因為護城河可以分為城郭內和外。讓大阪城的遊城河的行程可以分為城內,還有外通水道的體驗方式。 作為觀光客,我們選擇了遊外部的水道,體驗一下坐船在大阪的感覺。
在這天經歷了大阪城的櫻花體驗之後,我們步行通往城郭的外側乘船處。畢竟大阪城的作用已經不是政治中心,也不需要用來抵抗外敵。將老舊的城堡現代化、公園化的利用。讓大阪城展演廳 (OSAKA-JO HALL)得以成立,建於1983年,為紀念大阪城建成400週年而建造,其最大的特點是可以用來搭建音樂會、體育、展覽、儀式、會議等各種活動的舞台。這天路過的時候,剛好遇見大阪大學的入學式 :
稍微觀察了一下,在櫻花盛開的時候入學的畫面。

剛好在櫻花盛開的季節舉辦入學式的大阪大學
登船處其實就在大阪展演中心的旁邊。拍照的時候很刻意地把展演中心的字一起拍進來。而展演廳的一邊的小丘,其實就是古老的防禦工事,是城郭結構支撐的土堤。走一趟日本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可以看見 :
台灣處處都可以看到的設計,其實和日本的淵源很深厚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想過,為什麼公園要有水池 ? 為什麼我們的公園設計不像是歐美那樣的壯闊? 這種尺度的限制和認為 :
這樣的大小就夠了,其實都是日本的設計影響了台灣
日本的庭園小巧碧玉、公園內可以設置公共設施。這些都有日本設計的影子,尤其大家走進關西地區,看到大阪的設計,京都的修樹,幾乎都在台灣可以看到制度的殘影。日本的都市計畫,還有日本在當時號稱跟西方學習的樣子,其實都在台灣出現了神奇的縮影。但設計要突破,還是需要透過很多的旅行,看見設計過程的思考盲點,找到新的特色。旅行的有趣就是讓我們看到很多類似,還有原點的設計,這一點總是讓人樂此不疲。

登船處其實就在大阪展演廳的旁邊

城外水道的乘船處

在櫻花開的時候不忘拍一下登船處的櫻花
走過石砌牆,走入乘船處,感受一下晉見大名之後終於要離開的場景,準備登船。這天我們搭乘的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玻璃船。可以透過玻璃窗,吹著冷氣,欣賞大阪城郭的景象,看見現代和歷史的衝突與共榮感。沿著大阪城的護城河,看見大阪具有一定時代感的城市樣態。 像是走入了1980年代的建築,是一個20世紀的繁榮樣貌。象徵著一個時代的樣貌,房子不大,路面的青苔帶著城市的記憶,一點凌亂,一點小小的髒亂,訴說城市的回憶。

玻璃船沒有異味,舒服的吹冷氣遊船河

出發的時候還可以看城牆邊的櫻花景色
下船後,走向和日本友人約定的地點。櫻花的季節,散步在鬧中取靜的地方看著櫻花盛開。小徑當中少人的畫面,可以腦補學長學妹戀愛的畫面,春天的想像就在眼前。春天的大阪匆匆一瞥,期待有機會看一次櫻吹雪的美景。

離開人的喧鬧,鬧中取靜的櫻花景色才是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