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沾這個話題,感覺可以講10年以上。我們先把看過的理論都丟掉,回到基本邏輯問題。
為什麼廠商示範水珠在鍋子上面滑來滑去等於不沾?
把你看過的XXX效應,XXX理論,鍵結、原子力,你想到的東西都丟掉,就只想"為什麼你會認為水珠在鍋子上滑來滑去等於不沾?"
因為廠商這樣告訴你,因為商人這樣演示給你看,因為滑來滑去感覺就很"古溜"黏不上去的感覺?水珠在鍋子上滑來滑去,代表疏水、代表接觸角非常大,代表水分子間的吸引力大於水分子跟表面的吸引力!你可以把你看過的理論全部套進去,都沒錯!可是問題還是:水珠滾來滾去跟煮東西不沾黏有甚麼關聯?
理論沒有問題,理論只是解釋單一條件下的一種現象!可是現實條件很複雜,疏水材質都不一定疏油了,為什麼你會認為疏水材質會疏任何物質不沾黏?這完全是倒因為果。不沾就幾種解釋,物理上的卡扣、其他物質隔離(油膜、空氣、水膜等等)、物體本身的吸引力大於材質對鍋子的吸引力。也就是我一直說的,從黏接理論來解釋會比較容易想像。
所以你把鍋子加熱到水珠滾來滾去,結果食材一放上去直接焦掉黏的一蹋糊塗,所以覺得理論都是屁,理論跟現實都不一樣?我覺得蠻可惜的,台灣教育很少訓練學生去思考為什麼?
你可以靠經驗累積來達到目的,這一點完全沒錯。但學習理論知識的目的就是,縮短經驗累積的時間,快速的驗證經驗,對於未知的參數可以科學分析幫助你降低失敗的機率。
這是一篇沒有任何理論教學的文章,只是建議多多思考"為什麼"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