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轉載自臉書)
表一和二是根基與潤弘今年 1 至 7 月的營收,推測即將公布的 8 月營收,根基可能 16~20 億、潤弘可能 26~30 億,是基於「完工比例法」穩定性的猜測

根基月營收,Goodinfo

潤弘月營收,Goodinfo
他說「沒概念的人看的懂嗎?」
我說「這該怎麼說呢,沒概念是指沒概念到甚麼程度呢?我電子書用語白話,都盡量簡單解釋喔」
以下擷取懶人包中比較枯燥的「完工比例法」段落,給有興趣的人試閱,如果枯燥的沒問題,那整份電子書應該也沒問題才是
.......
第四款 完工比例法的穩定性
一、意涵
「完工比例法」是指按照工程達成進度的比例認列營收的意思,例如 A 建商推出一件 24 億的住宅工程,由 B 營造公司承攬,假設施工 24 個月完工且每月進度一樣,則 B 營造公司每月認列之營收簡單假設如下:
- D 月:1 億
- D+1 月:1 億
- D+2 月:1 億
- ……
- D+23 月(完工):1 億
完工比例法就像是一口一口吃飯的概念,雖然吃得慢,但每一口都穩穩地吃進肚子裡。
有別於完工比例法的是「全部完工法」,顧名思義其營收是全部完工時才能一次認列17,同樣用上面的例子,則 A 建設公司只在 D+23 月(完工)時認列 24 億營收,前面的月份都是 0 元。全部完工法就像是一口氣把食物吞進肚子的概念。
工程合約之收入該按照「完工比例法」或「全部完工法」認列,規定於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FRS),對我們投資人來講,辨別兩種認列方式的實益是操作的節奏。以剛剛的 24 億住宅工程為例,假設你現在知道要推案了,那麼投資 A 建商和 B 營造公司的操作就不宜相同,因為 A 建商要兩年後才有營收,而 B 營造公司則是每個月都有營收,如果立刻要投資 A 必須具備比投資 B 更多的耐心等待。
站在營建物的生命週期角度,工程承攬的完整流程大概是:
- 簽約
- 規劃設計等前置作業
- 取得建照、動土典禮 (大拜拜)
- 施工初期:例如基礎工程 (打地基)
- 施工高峰:地基完成後的建物結構體工程,例如梁柱樓地板屋頂等
- 完工取得使照或驗收合格:結案
這個流程可能 2 年也可能 7 年,2 年通常是高科技廠辦,因為高科技業拚製程的關係工期很趕,好比護國神山台積電廠辦;而 7 年通常是政府的交通類土木工程,因為土木工程是橫向的,好比鐵路車站捷運隧道等,也就是近年的前瞻建設之軌道建設,很花時間。而不論幾年,貢獻給公司營收最明顯的階段是「施工高峰」,在高峰之前貢獻有限,這是相對而言
(註:按照規定,工程預計施工期間如少於一年,也是依「全部完工法」認列營收。)
二、嚴格定義
(略)
.......
根基以前的優異表現與投資報酬率在本粉專往前翻 5、6 篇內有提過,缺點則是股性很冷、短期股價沒啥動靜、新聞很少、持股期間很無聊(?)
#粉專置頂 有根基懶人包資訊,如果想知道我過去幾年對投資根基的心得,歡迎參考
今天都會公園繼續運動撿垃圾,陽光草皮區很多垃圾

都會公園撿垃圾

都會公園鳳凰木花

都會公園荷花

五色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