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然有小孩之後很多事情都會改變,因為我其實從未想過居然會有開始準備避難包的一天,畢竟依據災難片的整個影片過程,我有很大的概率是第一批就掛掉的路人甲乙丙丁…因為我要脂肪沒脂肪、要體力沒體力、怕痛又怕累XD))
只是我看著Zoey,總覺得她還太小,至少「現在」還不行那麼輕易地掛掉啊!XD))
於是抓著這股莫名被自己熱血到的情緒,從零開始研究避難包!
避難包是什麼?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裝有緊急狀況下所需物品的隨身包,能協助避難並維持基本生存!它包含三大類核心物資:
- 方便求救的工具
- 維持體力的食物
- 維持基本生活需求的生活用品
篩選標準
主要是先準備出「基本」可用的避難包內容清單,之後有餘裕再來將不足的部分一一補上,就是以先求有再求好的概念!
⭐︎ 居住地
市區 or 郊區 主要是看跑到山裡避難的可能性有多高,比如台灣防災準備,如果本身活動的區域是在台北市區,那麼野外求生工具像是打火石就不需要,會先聚焦市區逃生使用的手電筒。
⭐︎ 相關使用知識 / 會 or 不會 or 需要專業訓練
這個部分是針對「急救」與「求生」用品,比如「CTA止血帶」,當時看到止血帶我還以為是抽血時會綁在手上黃色的那種,殊不知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加上這些專業物品也不是看教學影片就能馬上學會,需要實際操作學習的,才能在緊急時刻派上用場。因此在最基本的準備項目中,就會先把它刪除,選擇簡單的OK繃和碘酒與酒精棉片。
⭐︎ 負重評估
能背負的重量 成人約10-12KG、孩童約3-5公斤,避難包是要讓自己可以多活幾天,而不是成為沉重的絆腳石,所以重量要規劃好,確保行動靈活
⭐︎ 小包到大包 / EDC or GHB or BOB or Stay-Bin
- EDC-Every Day Carry:每天隨身攜帶,迅速脫離混亂情況 依照平常生活中的場所與環境,思考要帶什麼。比如住家與辦公室都是大樓的話,可能就要手電筒、防煙頭套等。或是防身噴霧、口罩、手套之類的,都算是EDC。
- GHB-Get Home Bag:1-2天的緊急物資,讓你從外地平安回家的避難包 如果災難發生時人在外頭,交通停擺、局勢混亂的情況,靠這個包包支撐回到家裡。可以放在公司或車上以防萬一,物資依照距離而定
- BOB-Bug Out Bag:3天以上的長距離逃生包 就是家裡不再安全,需要撤離時,背上這個包包出發到預設的庇護所。
- Stay-Bin(需要更大的空間與環境儲藏):3週以上的居家避難箱 讓你在家避難時可以有更充足的資源,裡面可以放置更多數量、重量較重的物資,以支撐更多天的避難。如多日的衣物、步鞋、毛巾、睡袋、枕頭,甚至是娛樂用品,來幫助你度過災難並等待救援。因應電力中斷,也需要準備手電筒、額外的電池與蠟燭等。

相信篩選之後的清單會更加符合個人的使用情境,不用在乎別人覺得這個清單好或不好,這些準備本來就是未雨綢繆、圖個安心,不要變成另外的負擔壓力了。接著記得再採購時,建議先檢查家裡的現有物品,比如口罩、電池、手電筒等等,不要重複採買過多的物品,反而浪費了。
結論
做了一番資料搜集與整理之後,覺得...明明台灣一天到晚都震來震去,但我的防災意識怎麼可以無敵的薄弱,還是真的已經chill到基因裡去了XD))) 玩笑歸玩笑,檢討完之後就開始動作!所以假如你也覺得震來震去有點抖,那就從多放一個口罩開始吧XD))
如果跟我一樣完全零概念的人,可以從EDC開始,比較知道從何採買:比如在外出的包包中多備了口罩、小剪刀、ok繃;妹妹的書包中放了爸爸媽媽的聯絡資訊;常開的車上準備簡易的急救小包包。有了基本準備後,再來看是想要準備GHB還是BOB,都比較有概念了。EDC、GHB、BOB、Stay-Bin,你會先準備哪個?
下一篇是避難包要裝什麼、用途說明,並分享我製作的「個人救災卡 Emergency Card」
#台灣防災準備 #親子避難包 #BO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