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跟0050比?主動式ETF三年後慘況曝光!00981A、00982A、00980A、00985A

更新 發佈閱讀 14 分鐘

主動式 ETF 之亂:2025 台股的驚人現象

各位,2025 年台股出現了一個新現象——主動式 ETF 大爆發。

短短三個月,這些產品的資金規模就累積超過 500 億,受益人數突破 25 萬,增速驚人。更誇張的是,接下來還有數十檔準備掛牌,照這個趨勢發展,未來主動式 ETF 的數量很可能會超過傳統指數型 ETF。

你會發現,市場上的氣氛也變了:

過去拼命吹高股息的業配達人,現在紛紛跳槽改吹主動式,甚至開始嫌棄高股息,把當初的追隨者當笑話。這種見風轉舵的速度,讓人懷疑他們到底有沒有自己的投資理念,還是只是在教散戶追逐短期績效。

自上市以來,短期績效一口氣衝到 37.4%,完全輾壓 0050 和大盤。

接著還有 00982A、00980A,短期報酬率同樣大幅超過 0050,看起來就像抓到市場的「祕密武器」。

但冷靜想一想:

主動基金長期績效其實一直都很慘,這是公開數據證明的事實。 過去大家嫌棄主動基金嫌到不行,怎麼現在只是換個 ETF 包裝,就一堆人蜂擁而上,好像發現新大陸一樣?

本質上,主動式 ETF 就是「證券化」後的主動基金——它背後依然有經理人在進行選股和擇時,目標是打敗市場、賺取超額報酬,而不是單純追蹤市場指數。只不過因為它掛牌交易,散戶能像買股票一樣方便進出,行銷起來更好賣。


台股主動基金長期績效很垃圾

raw-image

根據標普道瓊指數公司(S&P Dow Jones Indices)2025年最新發表的 SPIVA Scorecard,結果非常殘酷:

在排除倖存者偏誤後,長期 15~20 年,不論哪一類型的主動基金,80%~90% 都落後相對應的市場指數

就算是你覺得「短期還能拚一下」的 1 年、3 年、5 年,輸掉的比例也一樣超過七成。

這不是我隨便喊的數字,而是國際權威機構公開透明的研究報告。

而且先別急著說「清流君,你講的只是美國市場啦!」

錯!大錯特錯。

raw-image
raw-image

根據實證,新興市場——包括台股——主動基金的長期表現一樣糟。落後指數的比率一點也不比美國好看。

最新研究甚至單獨列出台灣的數據,結果顯示:過去五年,台股主動基金整體完全被指數輾壓。

這不是某個國家的特殊現象,而是全球普遍存在的規律: 無論成熟市場還是新興市場,主動基金長期就是輸,輸得很徹底。


有些人可能會說:

「但台股比較沒效率啊!這樣應該更好賺吧?」

這就是一個很經典的邏輯謬誤。

市場沒效率 ≠ 你就能輕鬆賺超額報酬。

所謂「效率較低」只是表示股價短期波動可能與基本面偏離,但不代表你一定能抓準買賣時點、賺到這個偏離的錢。

事實上,越是低效率的市場,交易成本、衝擊成本、流動性風險往往越高,這些額外成本會吞掉你想像中的超額報酬。

所以,別再把「市場沒效率」當成主動必勝的理由。

這不是投資智慧,而是投資幻覺——甚至可以說是金融智商稅。


追冠軍就是追運氣高點!

市場短期的資金,永遠在追逐那些「近期表現最好」的標的。

再加上一大堆北七達人和財經媒體,每天狂發影片、貼文,拿著過去的績效排行榜給你看,好像在告訴你:「這裡就是下一個暴富密碼!」

你看這畫面是不是很熟悉:

「欸!這檔主動式ETF 過去三個月漲了幾十趴,輾壓 0050!白癡才買市值型ETF!」

聽起來超熱血對吧?有種錯過就會虧大錢的FOMO感覺。

但冷靜想一下——這其實是最危險的操作邏輯。

因為只要你是用「過去績效」來挑主動式ETF,數據告訴我們,你不是買在便宜,而是買在運氣的高點。

raw-image

拿標普的 Persistence Scorecard 當例子(2024年底報告):

  • 2020 年底有 512 檔主動基金排在前 25%
  • 一年後,還在前 25% 的只剩 5.27%
  • 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全部歸零。一檔都不剩。
  • 不管大型股、中型股、小型股,結局都差不多:第一年少數撐住,兩年後幾乎清空

如果只是丟硬幣,理論上應該是:

25% → 6.25% → 1.56% → 0.39% 還能續留前段班;

但真實世界是:5.27% → 0% → 0% → 0%

意思是什麼?所謂「冠軍」要連冠,比隨機還難;表現通常會回到平均

raw-image

就算把標準放寬到「前 50%」那 1,021 檔,結果還是一樣:要連續贏,機率照樣比亂數還差

重點來了:

你永遠買不到過去的績效。

用「近 1~3 年冠軍名單」去買主動式產品,本質上就是在追別人的運氣高點;等風格一輪、行情一反轉,成績自然掉回平均,受傷的通常是最後上車的人。


為什麼績效必然回歸均值?

那為什麼主動基金的「均值回歸力道」會這麼強?

我們先來看兩篇非常有名的學術研究。

第一篇,是 Carhart (1997) 的經典研究,他是第一個把 「動能因子(Momentum)」 納入 Fama–French 三因子模型的學者。Carhart 用 不帶倖存者偏誤 的大型主動基金樣本,去檢驗市場上大家常提的 「熱手效應」(Hot-Hand Effect) ——也就是贏家基金是否真的會持續贏。

raw-image

結果非常震撼:

  • 用四因子模型(特別是動能因子)和費用調整後,基金報酬的延續性幾乎被完全解釋掉。 換句話說,所謂的「短期延續」大多只是因子曝險(尤其是動能)與風格差異,而不是經理人有什麼可重複的神技。
  • 白話來說,所謂的「贏家基金」,往往只是剛好抱住過去一年最強的風格或題材。 一旦風格輪動或估值回落,超額報酬自然消失,最後績效回到平均。

第二篇,是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Fama 和 French (2010) 的經典實證,他們用非常漂亮的 自助抽樣(bootstrap) 方法,去分辨基金績效到底是 「運氣」還是「技巧」。

研究設計是:假設所有基金的真實 α = 0,在這個「全靠運氣的世界」中模擬 α 的分布,再拿真實世界的基金 α 分布比對。

  • 扣掉費用後,大多數基金的 α 分布和「全靠運氣」的模擬結果幾乎一模一樣。 右尾(真的有技巧的基金)非常稀少,左尾(明顯輸掉的基金)卻不少,多半是因為 費用與交易成本吃掉了報酬。
  • 加回費用,只看毛 α,極端右尾確實有少數高手存在;但投資人並沒有拿到這些好處——被費用與規模效應吸光了。

因此,學術界給我們的啟示非常明確:

  1. 技巧普遍稀薄,事前難以識別。 等你看出來他是高手時,基金規模通常已經變大,交易成本也墊高,優勢早被磨光。
  2. 短期延續 ≠ 長期持久。 主動基金在一年內的績效延續,多半來自 動能因子與風格曝險,而非可重複的 α。
  3. 追逐短期冠軍,就是在追逐運氣高點。 而運氣有高就有低,最後績效必然回歸均值,投資人反而成了被收割的最後一棒。

而且上述文獻,跟 2017 年發表在《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 的經典研究 〈Does Past Performance Matter in Investment Manager Selection?〉 結果完全一致。

想想你平常挑基金或主動式 ETF 的流程:是不是一打開績效表,就先看「近 1 年、近 3 年誰第一名」,然後想說:「就買這個冠軍!」

這篇研究問的正是:如果我們真的照冠軍名單去買,三年後結果會怎樣?

實驗設計非常簡單,卻極具殺傷力:

  1. 贏家組(Winner): 過去三年基準調整後報酬(基金報酬扣掉它該追的指數基準)排在前 10% 的基金。
  2. 中間組(Median): 落在 45%~55% 的「普通班」。
  3. 輸家組(Loser): 排在最後 10% 的「墊底班」。

每個組合持有三年(36 個月),期間每月再平衡,期滿後重新篩選、再滾動下一輪。

重點來了:他們不是看單純報酬,而是看 「基準調整後報酬」——也就是基金報酬扣掉它該追的指數基準,這才是你付錢請經理人該替你多賺的部分。

raw-image

結果呢?完全顛覆直覺:

  • 輸家組每年竟然比贏家組高出 2.28%。
  • 中間組也比贏家組高出 1.32%。
  • 不只如此,不論是 Sharpe Ratio、CAPM α、Carhart 四因子 α,各種風險調整後指標全都呈現:輸家 > 中間 > 贏家。

換句話說:

照「近三年冠軍」去買,未來三年平均更差;反而「中段班」或「被嫌棄的」更有機會翻身。

簡單一句話總結:

「你覺得最會賺的時候,往往正是最不該上車的時候。」

所以各位,下次只要有人拿過去績效叫你買主動式 ETF 或主動基金,請直接心裡默念:這是韭菜收割廣告,不是投資建議。


預測主動式ETF績效的最佳指標

然我們已經證明「過去報酬」是最垃圾的選股指標,那問題來了——什麼才是唯一有預測能力的指標?

答案其實超簡單:費用。

你沒聽錯,選基金最可靠的方法,就是找費用最低的。

raw-image

先看看台股的現實:

目前主動式 ETF 光是經理費+保管費就差不多要 1%,再加上頻繁換股造成的交易成本,年化總費用率動不動就破 2%。

跟 0050 這種純市值型 ETF 相比,總費用率只有 0.2% 多一點,主動式ETF 多了快十倍!你等於每年都自願多繳一筆 10倍的「保護費」,長期複利效果有多恐怖? 算給你看:25 年下來,光費用拖累就等於你再吃一次金融海嘯的跌幅。

raw-image

很多達人、老師喜歡說:「經理人夠強就能蓋過費用啦!」

各位,這種話術就是專門用來騙韭菜的。 如果你真的相信,對不起,我只能說——你在替別人交學費。

來看數據:Morningstar 做過一個非常經典的研究,去比對基金的費用率成功率(Success Ratio)。

成功率怎麼算?很嚴格:必須同時滿足「存活整段觀察期」+「跑贏同類平均」,才算成功基金。

raw-image

結果一面倒:

  • 最便宜五分位的基金,成功率高達 62%。
  • 最貴五分位,只剩可憐的 20%。
    而且這不只是在股票基金,產業基金、國際股、債券、平衡型基金,全部都是同樣的結果——費用越便宜,越容易成功;費用越貴,越容易拖垮績效。

數據已經明明白白告訴你:

在一個主動基金 長期表現/持續性 跟屎一樣的世界裡,費用率就是唯一確定能拿到的 Alpha。 這就是為什麼指數化投資可以在「長期、平均意義上」穩定壓過高成本主動產品。 不是因為被動比較聰明,而是因為它少了那層吸血的費用,讓你把市場報酬留給自己,而不是留給基金公司。


代理問題:經理人 vs 投資人 目標衝突

最後,還有一個大家常常忽略,但我認為是主動式 ETF 最致命的問題:代理問題

各位想一想:

  • 基金經理人的核心目標是什麼?
    不是幫你致富,也不是幫你實現財務自由,而是讓更多錢流進他們的基金、讓資產規模越來越大,這樣才能收更多經理費、管理費
  • 而你買基金的目標呢?
    是希望經理人幫你打敗市場、創造超額報酬,讓你口袋變鼓。

這兩個目標,本質上並不是完全一致的,甚至有時候是衝突的。

學術研究早就揭露了這點:

📖 Brown, Harlow & Starks (1996, Journal of Finance)

他們發現,基金經理人的行為會隨著績效排名調整——落後的時候拼命加碼高 β、高波動、集中持股,想賭一把追上排名;一旦領先,就馬上縮風險、走保守路線,確保年終不被逆轉。

這種行為的動機,不是幫你賺最多錢,而是為了在年終排行榜上好看一點、吸更多資金。

📖 Basak, Pavlova & Shapiro (2007,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更進一步指出,只要資金流對績效的反應是「凸性的」(表現好就吸更多錢,表現爛錢就流走),經理人的理性選擇就是提高風險,甚至集中押注熱門題材,擠到擁擠交易裡。 對經理人來說,賭贏了就規模暴增、賺更多管理費;賭輸了?抱歉,損失是投資人的,經理人一樣收費。

這不是理論,在台股我們就看得一清二楚:

看看當前那些熱門的主動式 ETF,滿手的熱門 AI、半導體、電子股,β 拉到天花板。這種操作短期績效很漂亮,但長期風險卻讓投資人承擔。

重點是:即使最後績效崩壞,經理費還是照收。

受傷的是誰?就是傻傻相信「經理人一定比市場聰明」的投資人。

而且更糟的是,在這種資訊不完全透明的情況下,投資人根本不知道經理人現在在加碼什麼、什麼時候在縮手,完全無法預測他下一步要做什麼。

你把錢交給他,本質上就是在賭。

我自己怎麼做?

我寧可把錢放在低成本的指數 ETF,每年穩穩拿到市場報酬; 也不要承擔這些不確定的主動風險,付更高的費用,結果預期淨超額報酬還是負的。 抱歉,我真的不想拿自己的退休金去當經理人的籌碼。

當然,如果你願意去賭,我不會阻止你。

畢竟我也不是你爸。 除非你真的叫我爸爸,否則這錢要不要去送,自己決定。


投資的終極解答

所以,為什麼指數化投資能長期戰勝絕大多數主動式產品?

答案其實簡單到讓人心服口服:

  • 低成本、極少交易 → 讓你的複利不被磨損。
  • 全面擁抱市場 → 讓你確定收下市場的風險溢酬。
  • 免於代理問題與人性扭曲 → 讓你的資產配置不被別人的情緒操縱。

這不只是一種投資方法,而是數學的鐵律、賽局的必然、人性的真相。

指數化投資,不需要喧嘩、不靠花招,卻能默默地、穩穩地,把絕大多數追逐短期績效的對手甩在身後。

長期下來,贏家往往不是跑得最快的人,而是從頭到尾留在賽道上的人。

而指數化,就是那條讓你安全、穩定、抵達終點的賽道。

我們下篇文章見。


本人影片親自講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血流成河
2.2K會員
96內容數
【ETF投資、因子投資、資產配置】享受創作過程,傳遞我認同的投資理念,同時希望能幫助到更多的人。
血流成河的其他內容
2025/07/30
本文探討在0050 ETF創下歷史新高後立即進場的長期投資策略,透過數據回測結果顯示長期持有(1年、3年、5年、10年)的平均報酬率及勝率都相當可觀,並解釋了風險溢酬的概念,鼓勵投資人勇於承擔市場波動,把握長期投資機會。
Thumbnail
2025/07/30
本文探討在0050 ETF創下歷史新高後立即進場的長期投資策略,透過數據回測結果顯示長期持有(1年、3年、5年、10年)的平均報酬率及勝率都相當可觀,並解釋了風險溢酬的概念,鼓勵投資人勇於承擔市場波動,把握長期投資機會。
Thumbnail
2025/07/29
本文詳細解說金管會2025年7月起實施的《ETF採用收益平準金作為收益分配來源實務指引》,說明高股息ETF的配息機制將如何改變,並以官方案例說明配息率上限、配息順序、收益平準金使用條件等限制,揭示高配息ETF的「韭菜模式」將難以持續,未來配息率將回歸合理水準。
Thumbnail
2025/07/29
本文詳細解說金管會2025年7月起實施的《ETF採用收益平準金作為收益分配來源實務指引》,說明高股息ETF的配息機制將如何改變,並以官方案例說明配息率上限、配息順序、收益平準金使用條件等限制,揭示高配息ETF的「韭菜模式」將難以持續,未來配息率將回歸合理水準。
Thumbnail
2025/07/22
本文探討台股長期向上,像是0050 ETF的長期勝率,從風險溢酬的觀點解釋此現象。以資產定價模型為基礎,闡述股市報酬的本質是對系統性風險的補償,而非經濟成長或單純樂觀預期。即使臺灣面臨少子化、產業空洞化等結構性問題,只要企業盈餘成長、資本市場保持運作,風險溢酬機制將持續存在,股市必有長期報酬的空間。
Thumbnail
2025/07/22
本文探討台股長期向上,像是0050 ETF的長期勝率,從風險溢酬的觀點解釋此現象。以資產定價模型為基礎,闡述股市報酬的本質是對系統性風險的補償,而非經濟成長或單純樂觀預期。即使臺灣面臨少子化、產業空洞化等結構性問題,只要企業盈餘成長、資本市場保持運作,風險溢酬機制將持續存在,股市必有長期報酬的空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台股大跌752點,創下史上第二大跌點。翻開成交量排行,成交爆量的除了首位是反向ETF及排在第三多成交量的低價債券ETF之外,其它依序是00929、00940、00919、00878、0056。悉數均為高股息ETF,足見台灣散戶勇氣可嘉。  
Thumbnail
台股大跌752點,創下史上第二大跌點。翻開成交量排行,成交爆量的除了首位是反向ETF及排在第三多成交量的低價債券ETF之外,其它依序是00929、00940、00919、00878、0056。悉數均為高股息ETF,足見台灣散戶勇氣可嘉。  
Thumbnail
本文整理了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成份股台2024年3月份最新營收概況,內文包含台灣50、中型100及富櫃50等三類ETF股本規模、營收表現和可轉債轉換情形,這些都是投資人在進行股票投資時需要特別關注的訊息,文章中還提供了excel檔案給有興趣自行研究的投資人。
Thumbnail
本文整理了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成份股台2024年3月份最新營收概況,內文包含台灣50、中型100及富櫃50等三類ETF股本規模、營收表現和可轉債轉換情形,這些都是投資人在進行股票投資時需要特別關注的訊息,文章中還提供了excel檔案給有興趣自行研究的投資人。
Thumbnail
目前台股人氣最旺(受益人數最多)前五檔ETF分別是00878、0056、00919、00940與0050,而且第一名的00878受益人數是第五名0050的幾乎一倍,00919的3月份受益人數增加35%。 若論資產規模,台股前五大還是同樣這五檔,順序
Thumbnail
目前台股人氣最旺(受益人數最多)前五檔ETF分別是00878、0056、00919、00940與0050,而且第一名的00878受益人數是第五名0050的幾乎一倍,00919的3月份受益人數增加35%。 若論資產規模,台股前五大還是同樣這五檔,順序
Thumbnail
我們正持續著每月買進四大ETF成份股作為自組ETF,將自組ETF的績效與四大配息型ETF作績效的PK。
Thumbnail
我們正持續著每月買進四大ETF成份股作為自組ETF,將自組ETF的績效與四大配息型ETF作績效的PK。
Thumbnail
對臺灣中型100 ETF進行了很多分析,包括近期的股票走勢、持股分佈、投資報酬率、歷史配息等。 並且還提供了定期定額和定期定值2.0版的比較。
Thumbnail
對臺灣中型100 ETF進行了很多分析,包括近期的股票走勢、持股分佈、投資報酬率、歷史配息等。 並且還提供了定期定額和定期定值2.0版的比較。
Thumbnail
本文整理了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成份股台2024年3月份最新營收概況,內文包含台灣50、中型100及富櫃50等三類ETF股本規模、營收表現和可轉債轉換情形,這些都是投資人在進行股票投資時需要特別關注的訊息,文章中還提供了excel檔案給有興趣自行研究的投資人。
Thumbnail
本文整理了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成份股台2024年3月份最新營收概況,內文包含台灣50、中型100及富櫃50等三類ETF股本規模、營收表現和可轉債轉換情形,這些都是投資人在進行股票投資時需要特別關注的訊息,文章中還提供了excel檔案給有興趣自行研究的投資人。
Thumbnail
筆記-財經皓角-24.03.06 *ETF熱潮,增加規模前五大的ETF,今年以來規模已經增加近千億元。 *高股息ETF目前規模已經接近一兆元。近幾年,即使是2022年大盤明顯下跌,高股息ETF的規模仍在持續擴大。 *前五大高股息ETF的規模合計為9270億元,占整體比重達89%。 *高股息E
Thumbnail
筆記-財經皓角-24.03.06 *ETF熱潮,增加規模前五大的ETF,今年以來規模已經增加近千億元。 *高股息ETF目前規模已經接近一兆元。近幾年,即使是2022年大盤明顯下跌,高股息ETF的規模仍在持續擴大。 *前五大高股息ETF的規模合計為9270億元,占整體比重達89%。 *高股息E
Thumbnail
00939統一高息動能ETF,在3月份募集且上市,最大賣點就是在月底領息,可以和其他在月中領息的ETF做搭檔,每兩週就可領一次息,這樣的設計真是高招,不僅有話題又能騷到投資人癢處,最特別的是利用夏普值來逐強汰弱,將主動式操作的策略納入。不過,目前股市已經創歷史新高,這時間點上市,會有風險嗎?
Thumbnail
00939統一高息動能ETF,在3月份募集且上市,最大賣點就是在月底領息,可以和其他在月中領息的ETF做搭檔,每兩週就可領一次息,這樣的設計真是高招,不僅有話題又能騷到投資人癢處,最特別的是利用夏普值來逐強汰弱,將主動式操作的策略納入。不過,目前股市已經創歷史新高,這時間點上市,會有風險嗎?
Thumbnail
最近這幾年來 ETF 投資受到的關注度越來越高,ETF 相對便宜的費用與穩定的表現贏得不少投資人的青睞,高股息 ETF 更是如雨後春筍般地上市發行。對大多數投資人而言,要達到同時領取高股息與賺得資本利得的機會並不多見,背後的原因除了不少公司的殖利率表現並不穩定、難以用過往水準推估,也因有些公司的成長
Thumbnail
最近這幾年來 ETF 投資受到的關注度越來越高,ETF 相對便宜的費用與穩定的表現贏得不少投資人的青睞,高股息 ETF 更是如雨後春筍般地上市發行。對大多數投資人而言,要達到同時領取高股息與賺得資本利得的機會並不多見,背後的原因除了不少公司的殖利率表現並不穩定、難以用過往水準推估,也因有些公司的成長
Thumbnail
2023年臺股大盤收盤17945點,上漲26.8%。ETF漲幅幾乎都超越大盤,提供投資獲利的另一個管道。對於沒時間投資理財的人來說,ETF往往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Thumbnail
2023年臺股大盤收盤17945點,上漲26.8%。ETF漲幅幾乎都超越大盤,提供投資獲利的另一個管道。對於沒時間投資理財的人來說,ETF往往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