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歡買高股息ETF,理由很簡單:「每個月都配錢啊!領到手軟!」
但現在金管會正式出手,2025年7月起實施的
明確告訴你一件事:
「那些動輒年化10%、12%的高股息ETF,以後恐怕很難繼續上演,以後有4%~5%能拿就要偷笑了。」
今天,我們就用金管會的官方案例,一步一步帶你看清楚:
高股息ETF的「韭菜模式」,到底是怎麼玩,又怎麼被金管會限制了?

ETF配息流程圖
第一步:劃下一個天花板(參考配息率)
ETF不能隨便想配多少就配多少,
金管會說,ETF配息必須有個天花板,這個天花板叫「參考配息率」。
怎麼算呢?很簡單:
參考配息率 = 追蹤指數的「總報酬率」-「價格報酬率」
看起來複雜,其實就是指數本身的現金殖利率。
官方案例怎麼算?
舉例來說,官方提供的「韭菜ETF」追蹤一個叫「A指數」的指數,
- 2024年第4季總報酬率:15%
- 價格報酬率:10%
所以:
參考配息率(上限)=15% - 10% = 5%
這個5%,就是本季配息的天花板,ETF配息原則上不能超過這個數字。
金管會原文規定(PDF檔原則一):
「ETF實際配息率原則不應超過參考配息率,超過需說明差異原因及留存紀錄。」
換句話說,超過5%就得寫報告給金管會審查,
ETF業者基本上不太敢每年都這樣搞。
第二步:配息來源有順序(股利→資本利得→收益平準金)
ETF的配息有一定順序,金管會規定(PDF檔原則三):
「ETF應訂有收益分配優先順序,
依配息頻率估算優先科目(股利、利息及資本利得)使用金額。」
ETF的帳戶裡通常會有三種收益來源:
- 股利(公司配給ETF的現金股息)
- 資本利得(ETF把股票賣掉賺到的錢)
- 收益平準金(ETF規模變大時,投資人新加入的錢所形成的帳戶)
按照官方案例:
- 帳上股利120元→季配每次至少30元(120÷4季)
- 帳上資本利得50元→季配每次至少13元(50÷4季)
- 總共就是 30 + 13 = 43元
換句話說,資本利得可以用,但要排在股利之後,而且有限額,
不是想拿多少就拿多少。
第三步:收益平準金要開啟的「雙重門檻」
「收益平準金」有點像ETF的小金庫,
但要開啟這個小金庫有嚴格的雙重門檻(PDF檔原則二):
- 第一個門檻:
「未用平準金前的配息率低於參考配息率」 - 第二個門檻:
「ETF規模明顯增加(淨申購比率至少10%以上)」
看官方案例怎麼算:
- 目前股利+資本利得配息是43元,
每單位配息 = 43元 ÷ 200份 ÷ 每份淨值14.8元 = 1.45% (低於天花板的5%,符合條件) - ETF份額從150份增加到200份,增加33%,
(超過10%的標準,也符合條件)
雙重條件都達標,ETF業者才可以動用平準金。
第四步:平準金有限制(不能隨便亂用)
收益平準金不能亂花,有使用比例的上限(PDF檔原則二):
「收益平準金使用上限
=(收益平準金 ÷ 帳上所有可分配收益)」
官方案例怎麼算:
- 帳上總收益:股利120 + 資本利得50 + 平準金360 = 530元
- 平準金上限:360 ÷ 530 ≈ 67.9%
- 實際使用:90元,占比67.7%(未超標)
ETF平準金不是提款機,金管會設定了嚴格的使用上限。
第五步:最終配息率檢核(不可突破天花板)
全部算完之後,最後總配息:
- 股利30元 + 資本利得13元 + 平準金90元 = 133元
- 除以250份=0.532元/每份淨值15元
- 實際配息率=0.532 ÷ 15 ≈ 3.55%(低於5%,合規)
結論:韭菜ETF的高股息神話正式落幕
透過金管會的案例,你可以清楚看到:
- 資本利得不是不能配,但有順序、有上限
- 收益平準金不是隨便能用,要滿足嚴格的雙重條件
- 實際配息率最後一定會被限制在指數配息率以下
未來,你能拿到的ETF配息率將回到合理水準(約3%~5%),
而過去那些動不動10%、12%的「韭菜式」配息, 靠著大量賣股票硬湊出來的幻覺,就很難再玩下去了。
金管會用這份正式指引就是要提醒你:
「你以為的月月配,很多是把你自己的本金一片片切回來還給你。」
這不是財富自由,而是韭菜模式。
別再幻想不勞而獲的10%了。
以上完整引用PDF原始條文,
並依官方案例詳盡解說。 希望這篇完整且專業的說明文, 能讓各位讀者清楚理解ETF的配息真相, 避免繼續當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