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養生指南:從食療、穴道按摩到易經智慧,找回身心平衡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晝夜平分養陰潤肺,秋收養藏正當時

今天是秋分,這一天太陽直射赤道,晝夜時間等長,正是秋季過半的標誌。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進入晝短夜長的日子,天氣逐漸轉涼,空氣也越來越乾燥。是陰陽平衡的時刻。

《晚晴》唐朝.杜甫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古人以詩描寫此時的氣候——晝夜均分,陰陽平衡,氣溫漸涼,萬物進入收斂、養藏的節奏。

秋分三候:

雷聲始收:自此不再聽到轟隆隆的雷聲

蟄蟲坯戶:春天出來活動的小蟲也回到土裡

水始涸:水氣不再像夏天那樣充沛,空氣越來越乾燥

此時白日漸短、夜晚漸長,氣候由涼轉寒。人體也應順應天地之氣,由「發散」轉向「收斂」,為冬藏打基礎。

生活起居小提醒

1. 作息:早睡早起,晨起可做伸展舒展經絡,夜間避免熬夜。

2.情志:秋季草木凋零,容易產生悲秋之情。保持情緒平和,培養樂觀心態,避免情感起伏引起氣血紊亂,減少焦躁;可透過靜坐、書寫、手作、溫熱泡腳幫助內收安神。

3. 保暖:留意早晚溫差,注意頸部與腰背保暖,預防秋寒入侵。

時令好食材

秋分飲食應以溫和清淡滋潤為主,少吃辛辣油腻食物。

以下是一些推薦的滋陰潤肺食材:

白色食物:梨、蓮藕、百合、白木耳、山藥

其他潤燥食材:芝麻、蜂蜜、核桃、糯米、蘋果、葡萄

試試這款簡單的潤燥茶飲:

材料:百合6克,麥門冬6克,金銀花3克,連翹3克,甘草5片

作法:所有材料加水1000-1500cc,煮20-30分鐘即可飲用

經絡養生與穴道按摩

* 太淵穴(手太陰肺經原穴):潤肺、緩咳、改善呼吸道。

*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健脾胃、增強免疫力。

* 三陰交(足太陰脾經):調理脾腎、助眠安神、調整女性經期。

* 天突穴(頸部,胸骨上窩中央):治療咳嗽、哮喘、咽喉腫痛等肺系病證

日常可用指腹輕揉或熱敷,配合溫潤的草本油或按摩油,效果更佳。

精油應用小秘方

秋分時節容易有雙腳腫脹、疲倦感。

推薦使用:

乳香精油:安定情緒,深呼吸時帶來穩定感。

甜橙或佛手柑精油:提振精神,緩解秋日憂鬱。

複方調配建議:10ml荷荷芭油 + 2滴乳香精油 + 2滴甜橙精油+ 2滴佛手柑精油,下午5點到7點塗抹在胸口、腹部,舒緩焦躁煩悶的情緒。

易經中的秋分智慧

秋分對應《易經》中的觀卦(上巽下坤),象徵風行大地,萬物感化。陰陽平衡、適度進退,提醒我們,在此時不宜過度耗損,凡事取其中道、收斂內省,方能為冬季養藏蓄力。

正如手作一樣:慢慢收心、細細打磨,才能在生活裡累積溫暖的力量。

在這個晝夜均分的日子,願你找到身心的平衡點,以從容的姿態迎接季節的轉換!

#漢方生活從親自手作開始 #秋分養生 #易經智慧 #節氣養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樂漢芳的漢方植物手作樂園
2會員
43內容數
「樂漢芳」想要做的,就是幫大家保留一個與自己相處的空間。當我們靜下心,不只是在做成分讓自己安心的手作產品,而是一場心靈的安頓;當我們透過簡單的自我按摩,讓氣血流動、釋放壓力時,也是在提醒自己:身體值得被好好對待。這並不是追求即刻的療效,而是刻意留下片刻寧靜,專屬於自己。
2025/09/15
分享一位學員使用課堂製作的舒眠噴霧,幫助孫女改善睡眠,帶來溫馨小插曲的故事。體驗手作療癒的功效,從親手製作中獲得自信與成就感,為家人帶來愛與關懷。
Thumbnail
2025/09/15
分享一位學員使用課堂製作的舒眠噴霧,幫助孫女改善睡眠,帶來溫馨小插曲的故事。體驗手作療癒的功效,從親手製作中獲得自信與成就感,為家人帶來愛與關懷。
Thumbnail
2025/09/04
最近覺得特別容易累?本文提供舒緩疲勞的有效方法,從調整作息、補充能量、芳香舒壓到專注呼吸,幫助你找回身心平衡,度過充滿挑戰的時刻。
Thumbnail
2025/09/04
最近覺得特別容易累?本文提供舒緩疲勞的有效方法,從調整作息、補充能量、芳香舒壓到專注呼吸,幫助你找回身心平衡,度過充滿挑戰的時刻。
Thumbnail
2025/08/07
今天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雖然暑氣未消,但天地間的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正是養生與調整身心的好時機。
Thumbnail
2025/08/07
今天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雖然暑氣未消,但天地間的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正是養生與調整身心的好時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立夏落在每年國曆的5月5日或6日或7日,2024年的立夏則是5月5日星期日,此時太陽在黃道上運行至45度。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也是夏天的第一個節氣。 立夏養心 夏天屬火,火氣通於心,故夏季與心氣相通 。養心,就要靜養,避免大量出汗,因汗出易傷陽。同時,立夏之後,應順應自然界晝長夜短的
Thumbnail
立夏落在每年國曆的5月5日或6日或7日,2024年的立夏則是5月5日星期日,此時太陽在黃道上運行至45度。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也是夏天的第一個節氣。 立夏養心 夏天屬火,火氣通於心,故夏季與心氣相通 。養心,就要靜養,避免大量出汗,因汗出易傷陽。同時,立夏之後,應順應自然界晝長夜短的
Thumbnail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跟節日並稱的節氣。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 民間傳奇稱,晉文公把寒食節的翌日定為清明節。 清明時節萬物活絡、大地清爽明媚, 在這天會追思祭祖、與家人出外踏青,是傳統的重要節日之一。 在春季動植物生發
Thumbnail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跟節日並稱的節氣。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 民間傳奇稱,晉文公把寒食節的翌日定為清明節。 清明時節萬物活絡、大地清爽明媚, 在這天會追思祭祖、與家人出外踏青,是傳統的重要節日之一。 在春季動植物生發
Thumbnail
【春分】 今天3月20日是24節氣之一的「春分」。 春分,為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古時亦稱「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春分時,全球晝夜除極點附近之外幾乎等長。 春分之後,北半球各地開始晝長於夜,南半球各地夜長於晝。
Thumbnail
【春分】 今天3月20日是24節氣之一的「春分」。 春分,為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古時亦稱「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春分時,全球晝夜除極點附近之外幾乎等長。 春分之後,北半球各地開始晝長於夜,南半球各地夜長於晝。
Thumbnail
還有一天就是春分 不知道大家在那天會怎樣慶祝? 如果慶祝和她對我們生活中可以有什麼好幫助?
Thumbnail
還有一天就是春分 不知道大家在那天會怎樣慶祝? 如果慶祝和她對我們生活中可以有什麼好幫助?
Thumbnail
冬至,是中華傳統節日中一個擁有悠久歷史與深厚文化底蘊的節氣。隨著寒冷的季節漸臻極致,冬至的來臨標誌著陽光漸長、陰影漸短的節氣交替。而在這個值得慶祝的日子裡,湯圓作為冬至不可或缺的美食,更是民間團圓、祈福祭祖的象徵,承載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期許。 冬至的英文詮釋 冬至的英文表述為Winter
Thumbnail
冬至,是中華傳統節日中一個擁有悠久歷史與深厚文化底蘊的節氣。隨著寒冷的季節漸臻極致,冬至的來臨標誌著陽光漸長、陰影漸短的節氣交替。而在這個值得慶祝的日子裡,湯圓作為冬至不可或缺的美食,更是民間團圓、祈福祭祖的象徵,承載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期許。 冬至的英文詮釋 冬至的英文表述為Winter
Thumbnail
秋分 2023/9/23 長夏進入尾聲,能量開始收攝回內在,季節的轉化越發明顯, 去除雜念,專注在目標上,秋收冬藏, 對於這一年,你還有什麼沒去愛的,還沒有鼓起勇氣去追求的? 在進入中秋節前,讓自己釐清目標,然後專心致志。
Thumbnail
秋分 2023/9/23 長夏進入尾聲,能量開始收攝回內在,季節的轉化越發明顯, 去除雜念,專注在目標上,秋收冬藏, 對於這一年,你還有什麼沒去愛的,還沒有鼓起勇氣去追求的? 在進入中秋節前,讓自己釐清目標,然後專心致志。
Thumbnail
2023.09.23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六個節氣,秋季的第四個節氣 ☀️太陽到達黃經180°時開始(直射赤道) ✨意涵: 「分」有半.平分的意思,即時序走到一半 🌥天氣: 日夜溫差大,降雨量變少 秋分平分了四季,也平分了秋天。 秋天開始於立秋;結束在霜降 秋分正好是秋天節氣的中間
Thumbnail
2023.09.23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六個節氣,秋季的第四個節氣 ☀️太陽到達黃經180°時開始(直射赤道) ✨意涵: 「分」有半.平分的意思,即時序走到一半 🌥天氣: 日夜溫差大,降雨量變少 秋分平分了四季,也平分了秋天。 秋天開始於立秋;結束在霜降 秋分正好是秋天節氣的中間
Thumbnail
「24節氣」每年的時間點都有些微不同, 今年2022年「秋分」, 時間點在上午9點4分,之後天氣日夜溫差會越來越大。 . 「秋天」自古以來就是收成莊稼的季節, 所以「秋分」也是豐盛磁場強大的一天, 強烈建議夥伴們,今天一定要百忙抽空靜下心來, 好好跟身心獨處進行一場「感恩豐盛冥想」, 今天做吸引豐盛
Thumbnail
「24節氣」每年的時間點都有些微不同, 今年2022年「秋分」, 時間點在上午9點4分,之後天氣日夜溫差會越來越大。 . 「秋天」自古以來就是收成莊稼的季節, 所以「秋分」也是豐盛磁場強大的一天, 強烈建議夥伴們,今天一定要百忙抽空靜下心來, 好好跟身心獨處進行一場「感恩豐盛冥想」, 今天做吸引豐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