晝夜平分養陰潤肺,秋收養藏正當時
今天是秋分,這一天太陽直射赤道,晝夜時間等長,正是秋季過半的標誌。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進入晝短夜長的日子,天氣逐漸轉涼,空氣也越來越乾燥。是陰陽平衡的時刻。
《晚晴》唐朝.杜甫「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古人以詩描寫此時的氣候——晝夜均分,陰陽平衡,氣溫漸涼,萬物進入收斂、養藏的節奏。
秋分三候:
雷聲始收:自此不再聽到轟隆隆的雷聲
蟄蟲坯戶:春天出來活動的小蟲也回到土裡
水始涸:水氣不再像夏天那樣充沛,空氣越來越乾燥
此時白日漸短、夜晚漸長,氣候由涼轉寒。人體也應順應天地之氣,由「發散」轉向「收斂」,為冬藏打基礎。
生活起居小提醒
1. 作息:早睡早起,晨起可做伸展舒展經絡,夜間避免熬夜。
2.情志:秋季草木凋零,容易產生悲秋之情。保持情緒平和,培養樂觀心態,避免情感起伏引起氣血紊亂,減少焦躁;可透過靜坐、書寫、手作、溫熱泡腳幫助內收安神。
3. 保暖:留意早晚溫差,注意頸部與腰背保暖,預防秋寒入侵。
時令好食材
秋分飲食應以溫和清淡滋潤為主,少吃辛辣油腻食物。
以下是一些推薦的滋陰潤肺食材:
白色食物:梨、蓮藕、百合、白木耳、山藥
其他潤燥食材:芝麻、蜂蜜、核桃、糯米、蘋果、葡萄
試試這款簡單的潤燥茶飲:
材料:百合6克,麥門冬6克,金銀花3克,連翹3克,甘草5片
作法:所有材料加水1000-1500cc,煮20-30分鐘即可飲用
經絡養生與穴道按摩
* 太淵穴(手太陰肺經原穴):潤肺、緩咳、改善呼吸道。
*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健脾胃、增強免疫力。
* 三陰交(足太陰脾經):調理脾腎、助眠安神、調整女性經期。
* 天突穴(頸部,胸骨上窩中央):治療咳嗽、哮喘、咽喉腫痛等肺系病證
日常可用指腹輕揉或熱敷,配合溫潤的草本油或按摩油,效果更佳。
精油應用小秘方
秋分時節容易有雙腳腫脹、疲倦感。
推薦使用:
乳香精油:安定情緒,深呼吸時帶來穩定感。
甜橙或佛手柑精油:提振精神,緩解秋日憂鬱。
複方調配建議:10ml荷荷芭油 + 2滴乳香精油 + 2滴甜橙精油+ 2滴佛手柑精油,下午5點到7點塗抹在胸口、腹部,舒緩焦躁煩悶的情緒。
易經中的秋分智慧
秋分對應《易經》中的觀卦(上巽下坤),象徵風行大地,萬物感化。陰陽平衡、適度進退,提醒我們,在此時不宜過度耗損,凡事取其中道、收斂內省,方能為冬季養藏蓄力。
正如手作一樣:慢慢收心、細細打磨,才能在生活裡累積溫暖的力量。
在這個晝夜均分的日子,願你找到身心的平衡點,以從容的姿態迎接季節的轉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