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上那霸的海邊懸崖,波上宮在晨光裡安靜發亮。神社面對的是一整片藍得近乎抽象的海,參拜的人在手水舍洗手、輕輕搖鈴,投幣、合掌、低頭。沿著斜坡往下,轉幾個街口,霓虹燈開始在傍晚甦醒,那是一條你若不特別留心便會錯過的小街:辻。在這裡,白天的海風與夜裡的暗巷只是幾分鐘的距離——神聖與欲望幾乎共享同一個郵遞區號。這種「並置」不是旅人的錯覺;它其實說明了日本文化一個長久的底層手法:把衝突編排成秩序,讓矛盾以包容的方式共存。
㊙️波上宮:懸崖上的聖域,海民的庇護
波上宮名如其景——「在波之上」。它原是琉球本土信仰的聖地(御嶽)與海神祭祀之所,後來納入日本神道體系,被視為沖繩的重要神社,坐落在高崖,俯瞰今日的「波之上海灘」。從王國時代到近代,它始終承載港灣社會對航海平安、漁獲與庇護的祈願,也折射出琉球與日本信仰的交織。這種「地景即教義」的佈局,讓人一眼望見:宗教不是遠離人群的象牙塔,而是貼身的生活保險與情緒穩定器。
㊙️辻:被安排的慾望、被管理的夜
與神社相鄰的辻,並非偶然生成的「風化區」。在琉球王國到近代的脈絡中,它長期是持照的遊廓(yūkaku)——官方集中管理性交易與表演娛樂的地帶,既服務本地,也面向商旅與船員。戰前,辻的花街文化一度是沖繩觀光的支柱象徵;戰後在美軍與經濟壓力下,地方政府更曾配合設置「特別區」以穩定社會與外匯。今天,辻雖不若往日輝煌,卻仍保有夜生活的記憶地層與零星風俗設施。在港口城市的經濟理性裡,神聖和肉身只是不同的供應鏈節點:一個安撫靈魂,一個安頓身體。
旅行者的體感版本就是:在波上宮抄一段心經,轉身走到辻喝一杯燒酎——同一個人,一天裡完成兩種相反的需要,而且誰也不覺得衝突。
㊙️從那霸到大阪:飛田新地的「合法形式」與「不言自明」
把鏡頭拉到大阪。飛田新地是日本近代城市把「衝突」轉化為「規則」的典型樣本。它起源於大正時期的大型遊廓。1956 年日本通過《賣春防止法》(1957 年起施行、1958 年全面生效)後,出賣性行為的核心行為被禁止,但法條主要處罰周邊斡旋與設施經營,對「當事人互為私事」留有灰階。於是飛田新地迅速「變身」成表面上的料亭(料理店):店門敞開、女子「跪坐迎客」,茶點上桌,後續的一切被默認為「店家之外的私人合意」。法律語言在此成了社會默契的劇本。
這種「形式合規 × 實質默許」的治理,正是日本城市對慾望的典型處理術:不讓它漫流街面,也不把它驅逐到地下,而是以空間分區與行為禮儀把慾望納入秩序。對地方政府而言,它也是治安、稅收與觀光敘事的現實選擇。
㊙️AV 產業:審查的馬賽克與演出者保護的新法律
若說飛田新地代表「空間的妥協」,日本的成人影像產業則呈現「文本的妥協」。日本刑法第 175 條以「猥褻物」罪規制露骨影像,於是成人影片長期以馬賽克/遮掩作為合規慣例——慾望被准許流通,但必須被「看不清」。這條線劃得抽象,卻在產業實務上形成清楚的生產標準與審查工藝。近年對演出者權益的關注更推動了 2022 年的《性影像出演被害防止・救済法》(俗稱 AV 新法):強化契約冷卻期、撤回權、釋出後下架程序與平台責任,承認影像流通對私生活與身心的長期傷害風險。法理上更嚴、內容上更「模糊」,卻也讓產業在可控框架內延續。
㊙️為什麼日本能同時「很保守」又「很包容」?
把旅行的觀察拉回文化分析,有幾個層次可以讀:
1)禮與欲的雙軌:
東亞社會都有「禮教—欲望」的長期拔河。日本的做法不是單點決鬥,而是制度化的分艙:把慾望放進特定容器(遊廓、風俗區、成人內容),用禮節、營業規章與審查去包裹它;同時把公共日常維持得整潔可控。你可以有欲,但請循規矩地有。飛田新地的「料亭」、辻的「指定區」、AV 的「馬賽克」,其實是同一個治理句法的三種語態。
2)神道的「祓」與「穢」觀:
在神道語境下,「穢(けがれ)」不是永恆的罪,而是可以透過儀式被「祓(淨)」的狀態。於是,社會並不必把慾望視為必須被驅逐的惡,而是可被週期性清理、隔離、再社會化管理的能量。波上宮作為海與人之間的「祓」之所,與辻作為欲望的容器,並非對立面;它們更像同一個社會能量循環的兩端。這種思路,使「包容」不是價值寬鬆,而是秩序工程。 (此段為文化詮釋)
3)本音/建前、義理/人情:
日本人際互動長期在「建前的合群」與「本音的私領域」之間切換。風俗區、同人誌、成人產業、甚至節慶的失序片刻,都成為合法的「本音時間」。社會在建前維持「我們是保守的」,在本音讓「我可以放鬆一下」。這不是虛偽,而是減壓機制,有助於集體運作的長期穩定。(此段為社會心理詮釋)
4)經濟與觀光的現實主義:
港口社會與大城市都知道:來者的需求,若不被收納,就會外溢。把需求裝進看得見、管得了、課得到稅的框裡,往往比全面禁止更能降低犯罪與公共困擾。辻與飛田新地的空間語法,便是這種現實主義的產物。
㊙️歷史的長鏡:從春畫到次文化
江戶時代的春畫(shunga)曾經是通俗藝術與性教育材料,男女老少皆可接觸——它將「性」納入日常審美與生活指南,而非純然禁忌。進入現代,欲望的圖像遷徙到漫畫、同人誌、Cosplay 與成人影片中,形成龐大的文化工業鏈與粉絲經濟。從春畫到馬賽克,其實是「可觀望的欲」如何在不同時代被「可接受地呈現」的技術史。
㊙️回到現場:旅行者的三個觀察角度
1)地理就是政治:
把地圖攤平,你會發現波上宮與辻、飛田與住家區、歌舞伎町與辦公街,往往只是幾個街廓的距離。空間分區正是社會治理的第一語言:把不同的人性功能放在可相望但不打擾的盒子裡——既方便監管,也方便彼此「視而不見」。
2)形式與實質:
比起口號,日本更擅長以程序與禮儀讓衝突變得可控:稱呼方式、接待姿態、門面陳設、合約冷卻期、審查標準……它們都是「讓衝突不至於破壞整體秩序」的緩衝墊。AV 新法對演出者的退出權與下架流程,是這種緩衝工程的最新一環。
3)倫理不是非黑即白:
不少旅人會問:這算不算偽善?也有人讚嘆其現實智慧。我的觀點是:日本把倫理拉長成時間與空間的工程題,它接受人的複雜,並透過儀式、規章與分區,讓複雜活在同一座城市。你在波上宮祈福時很誠懇,在辻喝酒時也不必覺得羞恥——條件是你懂得規矩與分寸。
㊙️結語:在沖繩學到的,是「把矛盾擺對位置」
第十三次回到沖繩,我仍舊會在清晨去波上宮看海,在黃昏走過辻的街角。這兩個地方像兩個齒輪:一個負責讓人記起自己的界線與敬畏,另一個讓人承認自己的欲與疲累。日本文化的「衝突性」與「包容性」不是兩個陣營,而是一套齒輪傳動:
以儀式安頓精神(波上宮),
以分區安頓肉身(辻、飛田新地),
以法規與審查安頓影像與想像(刑法 175、AV 新法)。
當齒輪咬合,社會才運轉;當我們學會在神社與紅燈之間自由行走,也較能與自己的矛盾和平共處——這也許正是日本城市想教給旅人的一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