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以及書主的便利貼。

側面,可以更清楚看到英文副標。
在中壢咖啡店「一起野餐」「我們他們」的交換書閱讀活動上,借到胡晴舫的散文集: 「她」 雖然書名讓我想起河狸鎮的小丑,不過內容當然不是什麼恐怖故事了。單看中文書名看不出內容,線索藏在英文副標「Portraits of Women 」(亞洲女子群像)。 是的,這是一本以作者遇到的亞洲女性為主角的散文集。 裡面每篇散文,都代表一段關於亞洲女性的故事;有些女性來自印度,有些是馬來西亞人,也有雖然是亞裔但是自我認同是美國的女子。 裡面51篇散文,包括1篇男性角度看亞洲女性的「他的亞洲女人觀點」,以及一篇在最後用喉結隱晦暗示散文主角是男性的散文。 (這邊提醒一下: 女性確實也可能有喉結。 這邊會說喉結暗示主角為男性,是參考過該篇內文以及整體寫作,推測作者應該是暗喻主角並非女子。 由於這個部分屬於個人的藍色窗簾,歡迎大家閱讀這本散文集之後前來拆窗廉活動。) 每篇散文長度大概在四頁左右,不算長,散文之間內容沒有關聯,因此即使跳著閱讀,抽幾篇符合興趣的瀏覽,也不會影響理解。 書中多篇內容可以看到女性相輕的片段: 一直表現出小女孩風格的成年女性,被陌生網友強暴之後,周遭「惡意的笑話比同情散播的更快」;一名討厭馬來西亞人的新加坡女子,因此馬來西亞女服務生對這位女子跟女子的同行者疏忽怠慢…… 這類兩女相輕的情節,在散文之中,被盡可能的以旁觀者角度記錄下來。 內容也記錄了各種亞洲女性常見困境: 雖然收入高於丈夫,然而家中丈夫依然是上位者;進入律師事務所並非因為努力得來的學歷,卻是因為自身女性身份帶來的女性溫柔刻板印象。 作為美女,身旁男性都會對自己優待,卻因此羨慕那些長相平庸的女性可以擁有純然的異性朋友。(雖然我也聽說過男性不會把女性當成完全的異性朋友,不過我不是男性,所以無法判斷這件事真偽。非常抱歉。) 其實散文內容很多狀況也同樣會發生在男性身上,不過,我們日常確實不太會聽到男性抱怨這些。 亞洲男性普遍被要求隱忍,於是,男性對女性的認知,除了周遭的女性親戚以外,就只剩下像是性相關的影片、朋友茶餘飯後的聊天,以及大量的幻想。 這也難怪大多數男性會重視女性外貌更勝於內在。畢竟,這個社會從來沒告訴男性,該如何去跟女性,甚至該如何去跟他人交友。 而書中的女性,同樣也因為社會對亞洲女性的要求,在韓國不好時常保持素顏,在異性面前只會習慣的表現自身外貌帶來的優勢,然後對那些優勢引起的連帶優待不屑一顧。 如果你是一位女性,你來看看這本書,因為這是其他女性的故事,或許對你並不陌生,甚至你可能就是其中一個主角。 而如果,你是一位男性,恭喜你,你來看這本書的時候,會能夠以一個與我全然不同的角度,閱讀這些亞洲女子群像。

書底,原書主的便利貼,希望大家看過可以留言簽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