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與自我複雜性:透過興趣培養在 AI 時代開啟個人成長的鑰匙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人生是你所有選擇的總和——卡繆

自我複雜性是心理學家林維爾在1980年代提出的觀點。它指的是個體由多個自我面向組成,面向數量越多,自我複雜度就越高;反之,面向數量越少,自我複雜度就越低。自我複雜度較低的人在面對不確定性時會較為脆弱。

一邊閱讀何聖君的《薛丁格的貓:掌握選擇,利用運氣,操控機率,讓你成就事業並獲得財富的致勝法則》,我一邊思考著好奇心。我確信好奇是個古老的驅動力,但好奇心並不只是常常接觸新事物那麼簡單。它不只引發探索,更是一種深層的動力,能驅動你完成一些原本未曾想過的事。好奇心就是這樣一種神奇的力量,可以增加你的自我複雜性。



▌好奇心促發自我複雜性

好奇心要促發自我複雜性,很大程度需要與其他驅動力產生互動,我認為最強的是「創造力與回饋」所啟動的興趣迴圈。也許是因為我還沒接觸到某個興趣就讓我瞬間感到「就是它」(也可能我對這種觸動反應較慢),所以我更相信興趣是可以培養的。

我在聽哇賽讀心書提到《好好去感受》時,學到興趣培養的四個階段:「被觸發的興趣」、「被維持的情境興趣」、「出現中的個人興趣」和「完全發展的個人興趣」,個人參與度從低到高遞增。興趣的發展是一個動態歷程,也是一個連續性的光譜。雖然名為興趣,但其實可以將它視為在某個領域完成一些事——不是單一事件就結束,而好奇心在每個階段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推動角色:


🌟第一階段:被觸發的興趣

在這個初始階段,好奇心是啟動興趣的火花。當我們偶然接觸某件新事物——例如看到花藝作品——好奇心會促使我們產生「這是怎麼做到的?」「我能不能也試試看?」的念頭。這種瞬間的好奇驅使我們踏出第一步,從旁觀者轉變為嘗試者。

🌟第二階段:被維持的情境興趣

在初步嘗試後,好奇心幫助我們持續探索並克服挫折。當表現不如預期時,好奇心可以幫我們轉換提問的方式。與其聚焦於負面結果,不如嘗試問:「這個經驗會帶給我什麼新的理解?」「即使事情不如預期,我能獲得哪些寶貴的洞察?」這種心態轉換,能將不確定性從威脅重新定義為學習的契機。但在這個階段,如果只依賴外在壓力(如父母期待)而缺乏內在好奇心,興趣很難深化,最終可能只是機械式地重複,無法進入下一階段。

🌟第三階段:出現中的個人興趣

在這個轉折點,好奇心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探究。我們開始自發性地思考「怎樣可以做得更好?」並願意深入了解背後的原理。好奇心驅使你尋找反饋、實驗新方法、建立自己的理解框架。這種內在驅動的好奇逐漸取代外在動機,成為持續學習的核心動力。這時我們除了自己,仍需要部分依賴外界資源,例如提供新資訊、促使我們獲得成就。

🌟第四階段:完全發展的個人興趣

在成熟階段,好奇心已經內化為一種自然的探索模式。我們不再需要外力推動,而是自發地尋找新的挑戰、提出更深層的問題。好奇心讓我們持續在已熟悉的領域中發現新的可能性,推動興趣不斷深化和擴展。

運用AI提供「可能性地圖」

在這個世代,有了 AI 的輔助,我們的好奇心也面臨新的挑戰。以前獲取知識需要很強的好奇心,但現在有了 AI,我們該如何運用它來陪伴探索、培養興趣,而不是扼殺好奇心和創造力?

如果我們只是將 AI 視為一個獲取答案的工具,由於取得容易,很多時候我們問了問題、得到解答,就覺得好像解決了問題,但事實上只是在進行資訊提取。這就像我們在考試前用覆誦的方法唸書,好像翻過就念過,但那其實是很低品質的提取方式,在我們的大腦中並沒有真正改變,搞不好連神經突觸都還沒亮一下就結束了。如果常常採取這樣的問答方式,我們就不是在用正確的方法培育我們的好奇心。

我看到 @羊羹 為什麼長大後學習這麼難?一個多數人都搞錯了的真正原因 文章中提到,我們真正的學習,是協助我們組織問題。我們可以透過問答,強迫自己用言語將模糊的想法組織成句子,進而形成複雜的思考面向。由於這個過程極耗腦力,它強迫大腦建立連結、發現矛盾、形成初步假設。當我們向AI詢問時,我們能在一個問題上不斷設想、追問、釐清、反思,甚至挑戰,AI 也是很好的整理問題工具。當我們獲得解答時,會發現有部分回答能引起共鳴,但有部分講得非常膚淺,無法滿足對問題的探索,我們就可以繼續詢問。這整個思考過程,有助於我們提升複雜度。這不只是淺層的好奇,而是更深度地運用思考力。



AI 可以幫助我們看見熟悉領域與其他領域的潛在交集,也提供探索的起點。當我們發現原本看似無關的興趣竟然可以這樣結合,就開啟新的探索方向,長期耕耘下來,自我複雜性就會慢慢形塑而成。但我們也必須認知到,AI 提供的是「可能性地圖」,而非「標準路徑」。在面對生命中最重要的問題——「我想成為誰?」「什麼對我最有意義?」「在這個獨特情境中我該如何選擇?」——都沒有可以直接套用的標準答案。要創造屬於自己的路,還是需要帶著好奇心在不確定中探索、在模糊中思辨、在嘗試中學習,才能將外在的建議轉化為內在的洞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喵爪跳跳堂的舒適角落
62會員
91內容數
角落中會探討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心態調整,並嘗試透過英語閱讀和寫作來拓展思維,藉由輸出讓我看到不一樣的嘗試。
2025/10/24
在遊戲化設計中,「進度與成就」是最直觀也最常被使用的核心驅動力之一。它源於人類內在對成長、進步與達成目標的渴望。當我們一步步向前邁進、克服挑戰並獲得成就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帶來愉悅感與滿足感。這種機制不僅存在於遊戲中,更深深影響著我們在工作、學習與生活中的各種行為。
Thumbnail
2025/10/24
在遊戲化設計中,「進度與成就」是最直觀也最常被使用的核心驅動力之一。它源於人類內在對成長、進步與達成目標的渴望。當我們一步步向前邁進、克服挑戰並獲得成就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帶來愉悅感與滿足感。這種機制不僅存在於遊戲中,更深深影響著我們在工作、學習與生活中的各種行為。
Thumbnail
2025/10/18
創造力與回饋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驅動力,它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讓我們從被動轉為主動。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在提到心流時,我覺得有一點原則非常重要:練習把活動本身作為目的,進行活動是為了本身的樂趣而非外在的獎勵。這個原則擴展了我從事某些活動的廣度,也讓我體會到,就算做一些看起來沒有外在獎勵的事情,我仍然可
Thumbnail
2025/10/18
創造力與回饋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驅動力,它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讓我們從被動轉為主動。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在提到心流時,我覺得有一點原則非常重要:練習把活動本身作為目的,進行活動是為了本身的樂趣而非外在的獎勵。這個原則擴展了我從事某些活動的廣度,也讓我體會到,就算做一些看起來沒有外在獎勵的事情,我仍然可
Thumbnail
2025/10/10
工作目標通常有明確的外在激勵和監督機制,而生活目標則需要更強大的內在動力支持。當我們成功將某些目標簡化並融入日常,它們可能變成如呼吸般自然的習慣。然而,即使是已養成的習慣,也可能隨時間失去吸引力,讓我們感到枯燥乏味。 為什麼有些人能持續堅持看似無趣的生活目標,而有些人則容易半途而廢?關鍵在於理解並
Thumbnail
2025/10/10
工作目標通常有明確的外在激勵和監督機制,而生活目標則需要更強大的內在動力支持。當我們成功將某些目標簡化並融入日常,它們可能變成如呼吸般自然的習慣。然而,即使是已養成的習慣,也可能隨時間失去吸引力,讓我們感到枯燥乏味。 為什麼有些人能持續堅持看似無趣的生活目標,而有些人則容易半途而廢?關鍵在於理解並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