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為什麼長大後學習這麼難?一個多數人都搞錯了的真正原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raw-image


下班後癱在沙發上滑著手機,螢幕的光影在臉上快速變換,身體雖然疲憊但腦中總有個聲音在輕輕吶喊著「我好像該學點東西了」,那種想往前走一步的渴望,與現實中被掏空的無力感互相拉扯,最後往往在無聲的自責中迎來睡意。這或許是許多人的日常寫照,一種懸在心頭不上不下的集體焦慮。


我們常常聽到身邊的朋友,或是鏡中的自己冒出幾句熟悉的獨白,像是「我就是沒時間啊,每天光是工作跟家庭就夠煩了」,或是帶著一絲懊悔的「早知道大學就該去唸那個科系」。這些話語像是一面面盾牌,暫時抵擋了那份不進則退的恐懼,讓我們能心安理得地停在原地。


但如果問題的根源,根本不是時間不夠用,也不是過去的選擇出了錯呢?


歡迎來到知識「通膨」時代:你的專業,保存期限比想像中更短


在我們深入拆解學習的困境之前,得先校準一下我們身處的世界座標。這是一個知識以驚人速度膨脹,同時也以驚人速度折舊的時代,一個知識嚴重「通貨膨脹」的時代。


過去的人或許可以憑藉一項手藝或一門學問安身立命數十年,但現在的我們沒有這種奢侈。


有個概念叫做「知識倍增曲線」,它描述了人類總體知識的增長速度。在二十世紀初期,人類知識總量可能每一百年才翻一倍,但到了今天,有些樂觀的(悲觀?)估計甚至覺得這個週期縮短到了十二個小時。這數字或許有些誇張,但它傳遞的趨勢卻是真實的,大學課堂上學到的前沿理論,可能在我們找到第一份工作時就已經被業界視為基礎,甚至是被修正的舊聞。


我們可以描繪一個非常鮮明的場景,當一個人在二、三十歲時從學校畢業,帶著滿身的「最新」知識踏入職場,然後就此關上了學習的開關,會發生什麼事。十年過去,當初賴以維生的專業技能,在市場上的價值可能已經所剩無幾,就像一台曾經規格頂尖的電腦,如今連開啟新的應用程式都顯得吃力。


這條路往下走,通常只會通往兩種令人不安的未來。第一種是被更迭的技術與商業模式徹底淘汰,在最需要穩定收入的壯年時期,面臨被市場拋棄的窘境,陷入中年失業的泥淖。第二種或許更為常見,雖然還待在原本的職位上,但知識結構早已僵化,無法應對新的挑戰,只能憑藉著年資與經驗處理重複性的事務,最終在源源不絕投入職場的新生代眼中,成為一個只會出一張嘴、卻提不出有效見解的「廢物主管」。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這個知識通膨時代下,放棄學習的必然結果。


你的學習地圖,過期了嗎?學生時代的「成功方程式」如何成為今日的絆腳石


意識到持續學習的必要性後,我們常常會發現一個更令人困惑的現象,那就是我們明明知道該學,卻總是學得特別辛苦、特別沒效率。問題的根源,往往藏在我們最熟悉、甚至引以為傲的地方,也就是我們從學生時代就建立起來的那套「成功方程式」。


這是一張我們用了十幾年、幫助我們通過無數次考試的舊地圖,但它在成人世界這個新大陸上,卻只會引導我們走向迷途。這就是一種學習方法的「時空錯配」。


學校教育的本質,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通過考試」這個明確目標而設計的。整個系統獎勵的是特定的能力,像是強大的短期記憶力、在壓力下快速解題的反應,以及一種最樸素卻有效的策略,也就是「用時間換分數」。當學習方法不夠聰明時,我們最直覺的反應就是投入更多時間,熬夜苦讀、犧牲週末,這種勤能補拙的邏輯在學生時期確實管用。


然而成人世界的需求卻是另一套截然不同的遊戲規則。職場與生活不再丟給我們有標準答案的選擇題,而是充滿模糊性與未知變數的申論題。它看重的不是我們能「回憶」出多少孤立的知識點,而是我們能否「活用」這些知識,去解決一個從未見過的複雜問題,能否進行創造性的思考,提出新的可能性。


羊羹我自己覺得是這種錯配在我們的教育環境下尤其明顯。許多人都是在「補習班文化」與「題海戰術」中長大的,我們擅長拆解題型、尋找關鍵字、套用公式,我們的大腦被訓練成一部高效的「解題機器」。


這種肌肉記憶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於當我們出社會後,面對一個沒有固定公式的商業挑戰或人生課題時,會下意識地感到恐慌,會本能地想去尋找一本「標準作業流程」,卻發現根本不存在。這份為考試而生的慣性,在需要彈性與創新的成人世界裡,就從資產變成了沉重的負債。


你不是「沒時間學」,而是「學太慢」:重新設定你的問題


當我們帶著這張過期的地圖,在新大陸上跌跌撞撞時,最常掛在嘴邊的藉口,就是「我沒有時間」。這句話像是一道萬能的擋箭牌,能解釋所有學習上的不如意。但這裡有個極具顛覆性的看法,一個所謂的「反向因果」關係。


這個觀點是,我們感到沒時間,並不是學習無法發生的「原因」,恰恰相反,它是低效學習所產生的「結果」。


我們可以把學習看成一道簡單的公式:固定的知識目標 + 低效的學習過程 = 無盡的時間消耗。


在多數情況下,我們需要學習的知識總量是相對固定的。好比說要考取一張專業證照,考試範圍就是那麼多;或者想要轉職到一個新領域,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也是有範圍的。當公式的第一項「知識目標」固定不變,而我們投入的「學習過程」卻是沿用學生時代那種低效、耗時的方法時,為了達成目標,唯一能增加的變數,就只剩下「時間」。


於是我們開始犧牲與家人朋友相處的時光,壓縮自己的睡眠與休閒,把所有能擠出來的時間都填進去,然後筋疲力盡地對自己說「我真的沒時間了」。這正是問題所在,我們一直試圖解決錯誤的問題。我們總想著如何從已經飽和的行程中「創造」更多時間,卻很少去檢視那個真正可以被優化、也是唯一能讓我們解脫的環節,也就是「學習過程」本身的效率。


這個觀點也能完美解釋另一種常見的懊悔心態,也就是「早知道大學就該唸某某系」。這句話的潛台詞,是將自己當下的困境,歸咎於一個無法改變的過去。這種思維模式,其實是一種心理上的防衛機制,它讓我們能逃避去面對那個更殘酷,但也充滿希望的事實,那就是我們當下的學習方法,才是造成一切停滯不前的元兇。把問題推給過去,遠比承認自己當下的方法需要改進,要來得輕鬆多了。



---羊羹學堂訂閱牆預備處---


擁抱「三分鐘熱度」:用最小的行動,點燃最大的好奇


承認自己的學習系統需要更新,並且問題出在效率而非時間之後,下一個挑戰就來了,也就是「我該從何開始」。對於一個長期處於停滯狀態、被無力感包圍的人來說,要他立刻投入一場需要長期堅持的學習馬拉松,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這時候,我們需要一個截然不同的策略,一個聽起來可能有點反直覺,但卻極其有效的心法,那就是去「擁抱三分鐘熱度」。


「三分鐘熱度」這個詞,通常帶有負面的意涵,它代表著缺乏毅力、無法堅持。但我們或許可以換個角度看待它,將它重新定義為一種「廣度優先的探索策略」。這是一種成本極低、風險極小,但潛在回報卻無窮大的自我探索模型。


許多人之所以會陷入「心動又不敢動」的長期猶豫,就是因為把「學習」這件事想得太過沉重。我們總覺得一旦開始,就必須要有始有終,要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要看到具體的成果。這種巨大的心理壓力,往往在行動開始前,就已經壓垮了我們的好奇心。


但如果我們告訴自己,這不是一場非贏不可的戰役,只是一次「三分鐘熱度」的微小實驗呢?好比說,對寫程式感到好奇,那就不是去報名一個為期半年的昂貴課程,而是先花十五分鐘,在網路上找個互動式教學網站,打下第一行「Hello World」。對插畫有興趣,就不是先去買齊所有專業畫材,而是隨手拿起一張紙和一支筆,跟著網路影片畫一個簡單的卡通人物。


這個策略的精妙之處在於它用一個極小的真實行動,去取代腦中無限盤旋的空想與恐懼。每一次的「三分鐘熱度」,都是在為自己收集關於「我與這件事物是否契合」的真實數據。


羊羹我覺得,絕大多數的嘗試最終可能都會以「好像也沒那麼有趣」收場,但這完全沒關係。因為沒有前面九十九次的「沾」,我們就永遠找不到那第一百次能讓我們真正「黏著住」的熱情所在。每一次的放棄,都不是失敗,而是一次有效的排除,讓我們離真正的方向更近一步。


AI 時代的終極挑戰:你能跨越「資訊」與「知識」之間的巨大鴻溝嗎?


當我們透過「三分鐘熱度」的探索,終於找到了那個能讓我們廢寢忘食、義無反顧投入的領域時,我們就即將面對這個時代最核心,也最嚴峻的學習挑戰。這個挑戰,與一個劃時代的科技發展緊密相關,那就是人工智慧 AI。


AI 的出現,將人類「取得資訊」的便利性,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過去,為了搞懂一個概念,我們可能需要去圖書館翻閱數本書籍;後來有了網路,我們學會了在搜尋引擎上篩選關鍵字,從成千上萬的網頁中拼湊答案;而現在,我們只需要對著 AI 說出我們的疑惑,幾秒鐘之內,一份條理分明、組織完善的解答就呈現在眼前。


這個過程,完美印證了一個趨勢,資訊取得的門檻已經被徹底剷平。但這也讓一個更深層的鴻溝浮現出來,也就是「資訊」與「知識」之間的巨大鴻溝。有個說法將其稱為「書本到大腦的屏障」。


這個屏障指的是,我們能否將這些唾手可得的外部資訊,真正「內化」成自己大腦中深刻、立體、可靈活運用的專業知識。如果無法跨越這道屏障,那即便我們坐擁史上最強大的資訊引擎,也只是一個資訊的「搬運工」或「轉述者」,而不是一個能從根本上理解事物、解決複雜問題的「專家」。


AI 在這裡扮演了一個雙面刃的角色。一方面,它是我們進行「三分鐘熱度」探索時的最佳夥伴,它能極大地降低我們的好奇心被「尋找答案的麻煩」所澆熄的機率。但另一方面,它的極度便利,也可能帶來一個隱藏的風險,那就是讓我們的大腦變得越來越「懶惰」。


心理學上有個現象叫做「數位失憶症」,意思是當我們知道資訊可以輕易地從外部取得時,我們大腦記住這些資訊的意願和能力就會顯著下降。當 AI 把答案「準備得太好」時,我們很可能會不自覺地省略掉那些雖然費力,但卻是知識內化所必需的心智活動,像是掙扎著組織問題、在矛盾的觀點中進行判斷、努力將零散的片段組合成自己的理解。這些被省略的「心智活動」,就像是消化食物時的咀嚼與腸胃蠕動,雖然辛苦,卻是吸收養分的唯一途徑。


學習的真諦,不在答案,而在「提問」:把 AI 當成你的專屬蘇格拉底


那麼,在 AI 時代,我們要如何確保自己不是在無盡的資訊淺灘上衝浪,而是能真正潛入知識的深海,跨越那道「書本到大D腦的屏障」呢?


答案或許出乎意料的簡單,關鍵不在於我們如何「處理 AI 給出的答案」,而在於我們如何「向 AI 提出問題」。更準確地說,最高效的學習,發生在我們與 AI「一問一答的對話之間」。


當我們把 AI 僅僅當成一個「搜尋引擎的升級版」,問一個問題、拿一個答案、然後轉身離開,這個時候,AI 就只是在加固我們與知識之間的屏障。因為我們只是在進行一次高效率的資訊提取,大腦本身並未發生深刻的改變。


但如果我們轉換一個角色,不再把 AI 當成一個無所不知的老師,而是把它當成一個可以二十四小時陪我們聊天的「蘇格拉底」,一個可以讓我們不斷追問、釐清、反思、甚至挑戰的「思維沙包」,那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真正的學習,不是發生在我們「得到答案」的那一刻,而是發生在我們「組織問題」的那一刻。為了提出一個有深度的、能推進思考的問題,我們必須先在腦中盤點自己已知什麼、未知什麼、又對什麼感到困惑。我們必須用自己的話語,將模糊的想法組織成清晰的句子。這個「組織」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極其高強度的學習,它強迫我們的大腦去建立連結、發現矛盾、形成初步的假設。


當我們用這種對話的方式學習時,我們就不再是被動的資訊接收者,而是主動的知識建構者。每一次的追問,每一次的「喔,原來如此,那是不是也代表著…」,都是在將外部的資訊,編織進自己既有的知識網絡中。這就像跟一個非常有智慧的朋友聊天,在輕鬆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對方的觀點就內化成了我們自己記憶和思考的一部分。


所以,AI 時代的核心素養,或許不是學會如何下達最精準的指令去獲取完美的答案,而是培養一種永不滿足的提問精神,一種將所有答案都視為下一個問題開端的對話能力。能做到這一點的人,才能真正將 AI 從一個方便的工具,轉化為強化自己大腦、跨越知識屏障的最強推進器。


學習的主導權,其實一直都握在我們自己手中。關鍵從來不在於如何從被工作與生活塞滿的行程中,硬擠出幾個小時,而在於我們是否願意去更新自己的學習方法,是否願意誠實地跟隨內心的那份好奇。


今天,你想和你的好奇心,聊些什麼呢?




文章重點回顧:關於成人學習的問答

  • Q: 為什麼我長大後,總覺得自己沒有時間學習?
    A: 這通常不是時間不足的問題,而是學習效率太低的問題。我們習慣沿用學生時代那種耗時的學習方法,去應對成人的學習需求,自然會覺得時間永遠不夠用。問題的解方,在於優化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去壓縮本已有限的「時間」。


  • Q: 我對很多事都有興趣,但總是三分鐘熱度,該怎麼辦?
    A: 不妨將「三分鐘熱度」看作一種積極的探索策略。它讓我們能用最低的成本和風險,去廣泛嘗試不同的領域,直到找到那個真正能讓自己「黏著住」的熱情所在。與其因為害怕無法堅持而不敢開始,不如擁抱短暫的熱情,勇敢踏出探索的第一步。


  • Q: 有了 AI,我能立刻得到任何問題的答案,這樣還需要費力去學嗎?
    A: 取得答案的便利,不等於知識的內化。真正的學習,發生在我們為了「提出好問題」而進行的思考,以及與 AI 反覆對話、澄清觀念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將 AI 視為一個能激發思考的「對話夥伴」,而不是一個單純的「答案產生器」,這樣才能將外部資訊轉化為自己腦中的深刻知識。




羊羹我相信投資是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分享存股紀錄是為了印證文章中的思考而非報明牌。願我的經驗能讓大家觸類旁通建立更穩健的投資策略。

👉 羊羹的核心存股策略

用訂閱支持我,持續產出好內容! 如果在我的文章中有所收穫,歡迎訂閱【羊羹學堂】,大家的支持是我分享投資、健康與學習心得的最大動力。

現在加入即可鎖定當前優惠,解鎖所有專屬文章與社群討論,期待與您一同成長。

👉 點此訂閱,成為更好的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迷途的羊羹
68會員
400內容數
在資訊紛繁的時代,知識的累積往往是決定人生方向的關鍵。 作為一個熱愛學習並致力於提升自我的人, 我希望能夠透過分享自己在學習、投資與健康這三大人生基礎領域的一些見解。 給讀者帶來些許啟發,並幫助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進展。
迷途的羊羹的其他內容
2025/07/19
學習這件事,常常讓人覺得像一場跟意志力的痛苦拔河,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從大腦的運作原理出發,會發現什麼不一樣的風景呢?羊羹我一直對這個問題很著迷,為什麼有些努力讓人成長,有些卻只帶來挫折?這趟深度之旅,希望能和大家一同重新拼湊出學習的真實樣貌,找到那條能讓我們走得更遠、也更快樂的路。
Thumbnail
2025/07/19
學習這件事,常常讓人覺得像一場跟意志力的痛苦拔河,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從大腦的運作原理出發,會發現什麼不一樣的風景呢?羊羹我一直對這個問題很著迷,為什麼有些努力讓人成長,有些卻只帶來挫折?這趟深度之旅,希望能和大家一同重新拼湊出學習的真實樣貌,找到那條能讓我們走得更遠、也更快樂的路。
Thumbnail
2025/07/16
我們是否都曾感覺被生活追著跑,想做的事很多,完成的卻很少?羊羹我也常有這種無力感。但後來發現,問題不在意志力,而在於缺乏一套好系統。這是一場關於如何重新設計生活,讓我們從掙扎中解放的思維探索,希望能一同找到那個讓理想行為,能毫不費力地自動發生的方法,真正取回人生的主導權。
Thumbnail
2025/07/16
我們是否都曾感覺被生活追著跑,想做的事很多,完成的卻很少?羊羹我也常有這種無力感。但後來發現,問題不在意志力,而在於缺乏一套好系統。這是一場關於如何重新設計生活,讓我們從掙扎中解放的思維探索,希望能一同找到那個讓理想行為,能毫不費力地自動發生的方法,真正取回人生的主導權。
Thumbnail
2025/07/14
我們是否都曾陷入一種「我很努力」的自我安慰,卻對成果感到心虛?羊羹我過去也時常在無效的勤奮中消耗,直到後來才發覺,問題從來不在於意志力,而在於我們不懂得如何駕馭自己的大腦。希望能幫助大家辨識出那些消耗心神的「假性努力」,找到真正能累積價值的高效學習方式,不再讓寶貴的時間與心力付諸流水。
Thumbnail
2025/07/14
我們是否都曾陷入一種「我很努力」的自我安慰,卻對成果感到心虛?羊羹我過去也時常在無效的勤奮中消耗,直到後來才發覺,問題從來不在於意志力,而在於我們不懂得如何駕馭自己的大腦。希望能幫助大家辨識出那些消耗心神的「假性努力」,找到真正能累積價值的高效學習方式,不再讓寶貴的時間與心力付諸流水。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但我們的「國家教育系統」卻假裝這很容易???
Thumbnail
——但我們的「國家教育系統」卻假裝這很容易???
Thumbnail
我到這幾年才真正明白自己心裡缺口是什麼,才知道根源是什麼。挖過去很痛很煩,但是我知道如果我不接受自己的過去,將來遇到問題,我一定又無意間走到錯誤的方向。
Thumbnail
我到這幾年才真正明白自己心裡缺口是什麼,才知道根源是什麼。挖過去很痛很煩,但是我知道如果我不接受自己的過去,將來遇到問題,我一定又無意間走到錯誤的方向。
Thumbnail
一、為什麼上這堂課? 像是如何跟不滿足於現況的自己相處? 或是要怎麼樣找到屬於自己的熱情方向? 要如何自我成長,讓自己更喜歡自己的人生? 對於現在生活,整體而言是穩定的,但外在世界不停的更迭前進,似乎也不能忽視.如何能夠在紛擾的世界裡,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與方向,並朝目標前行.是我這幾年緩慢思考的
Thumbnail
一、為什麼上這堂課? 像是如何跟不滿足於現況的自己相處? 或是要怎麼樣找到屬於自己的熱情方向? 要如何自我成長,讓自己更喜歡自己的人生? 對於現在生活,整體而言是穩定的,但外在世界不停的更迭前進,似乎也不能忽視.如何能夠在紛擾的世界裡,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與方向,並朝目標前行.是我這幾年緩慢思考的
Thumbnail
從過往的扣分思維開始轉變吧,給自己加分,才是沒有天花板的成長人生。 人生追求的不是只有考試滿分而已,有更多事物等待去發掘去學習,慢慢把知識逐步疊加,當某天回過身來,就會突然發現,原來已經在某個賽道上走出好長一段距離。或者至不濟,也比從前的自己多出好遠的距離!
Thumbnail
從過往的扣分思維開始轉變吧,給自己加分,才是沒有天花板的成長人生。 人生追求的不是只有考試滿分而已,有更多事物等待去發掘去學習,慢慢把知識逐步疊加,當某天回過身來,就會突然發現,原來已經在某個賽道上走出好長一段距離。或者至不濟,也比從前的自己多出好遠的距離!
Thumbnail
大概前幾年開始,我了解提升自己的重要性,會去閱讀、看提升認知的影片等... 但那時看完,都沒實際去行動,總抱持著「今天有成長了很滿足,明天再來操作」的想法,而最終一拖再拖。後來才意識到,這只是「自我感動」罷了!
Thumbnail
大概前幾年開始,我了解提升自己的重要性,會去閱讀、看提升認知的影片等... 但那時看完,都沒實際去行動,總抱持著「今天有成長了很滿足,明天再來操作」的想法,而最終一拖再拖。後來才意識到,這只是「自我感動」罷了!
Thumbnail
說來難為,也是到現在才發現這其實是壞習慣:很喜歡把問題帶回來。
Thumbnail
說來難為,也是到現在才發現這其實是壞習慣:很喜歡把問題帶回來。
Thumbnail
這裡指的是心智有沒有給自己再一次選擇的空間,不然就只是生下來花錢的,30 歲注定一事無成。
Thumbnail
這裡指的是心智有沒有給自己再一次選擇的空間,不然就只是生下來花錢的,30 歲注定一事無成。
Thumbnail
你們是否也有過認真做了漂亮的筆記,成績卻不如意,最後乾脆連筆記都不做了,但內心並沒有一種舒暢感,反而是一種矛盾:同時期待自己與懷疑自己的經驗呢? 或者是做了想做的事,卻總做一半就不做了,或者常被以「三分鐘熱度」形容呢? 而這就是本篇的主題【心有餘而力不足】 內心想做的事情很大,但現在的實力並不
Thumbnail
你們是否也有過認真做了漂亮的筆記,成績卻不如意,最後乾脆連筆記都不做了,但內心並沒有一種舒暢感,反而是一種矛盾:同時期待自己與懷疑自己的經驗呢? 或者是做了想做的事,卻總做一半就不做了,或者常被以「三分鐘熱度」形容呢? 而這就是本篇的主題【心有餘而力不足】 內心想做的事情很大,但現在的實力並不
Thumbnail
大多數學生在職涯諮詢時都疑惑為何需要學習。然而,學習對每個人意味著不同,而這篇文章探討了學習是如何幫助人找到自我的手段。這不僅是為了考高分,更是為了發現自己無法想像的風景。作者通過個人經歷分享了學習如何幫助她發現自己不曾見過的一面,這也成為了她的驅動力。
Thumbnail
大多數學生在職涯諮詢時都疑惑為何需要學習。然而,學習對每個人意味著不同,而這篇文章探討了學習是如何幫助人找到自我的手段。這不僅是為了考高分,更是為了發現自己無法想像的風景。作者通過個人經歷分享了學習如何幫助她發現自己不曾見過的一面,這也成為了她的驅動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