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目標通常有明確的外在激勵和監督機制,而生活目標則需要更強大的內在動力支持。當我們成功將某些目標簡化並融入日常,它們可能變成如呼吸般自然的習慣。然而,即使是已養成的習慣,也可能隨時間失去吸引力,讓我們感到枯燥乏味。
為什麼有些人能持續堅持看似無趣的生活目標,而有些人則容易半途而廢?關鍵在於理解並運用個人化的驅動力機制。每個人的驅動力就像是行動的燃料——即使目標已成習慣,我們仍需定期注入新的動力元素,為目標賦予新意義。
驅動力不僅來自外部控制和監督,更重要的是來自自我調節和內在價值觀的連結。如同調整心中的標準尺度,我們也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理由,為原本索然無味的習慣加點潤滑油,作為前進的動力。
▌核心驅動力
依照遊戲化專家 Yu-kai Chou(周郁凱) 在**《遊戲化實戰全書:遊戲化大師教你把工作、教學、健身、行銷、產品設計……變遊戲,愈好玩就愈有吸引力!》**中提出的框架,我們可以從八種核心驅動力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動力來源:
【核心驅動力1:重大使命與呼召】
當我們相信自己在做一件超越個人利益的事情時,往往能夠激發強大的內在動力。這種驅動力讓人願意無償貢獻時間與精力,例如讓小孩在飲食上能獲取充足的營養,在成長階段才能夠長的高,有體力汲取知識,而不會懶洋洋沒精神。只要一想到小孩,早起幫小孩準備早餐就能夠提供持久的動力支持。
【核心驅動力2:進度與成就】
人類天生喜歡看到自己的進步軌跡。透過設立里程碑、記錄健身數據、獲得認可等方式,我們能夠具體感受到成長與成就。就像堅持30天瑜伽挑戰並記錄每天的進步,可視化的進度能夠持續激勵我們堅持健身目標。
【核心驅動力3:創造力發揮與反饋】
當目標允許我們發揮創意並看到創作成果時,我們往往能保持高度的投入。例如在學習烹飪時,嘗試新的美食食譜並獲得家人朋友的讚美,這種自我表達的機會能夠促使長期參與烹飪學習。
【核心驅動力4:所有權與占有感】
擁有感和控制感是強大的心理驅動力。當我們對某事物產生主人翁意識,會更願意投入時間精力。打造個人專屬的閱讀角落,建立自己的實體書籍收藏或是專屬書籍頁面,這種對知識的擁有感能夠維持長期的閱讀習慣。
【核心驅動力5:社會影響與歸屬感】
人是社會性動物,社群連結和互動能夠成為強大的驅動力。學習外語時,可以依照個性找一個志趣相合的同伴,也可以參加語言交換小組,這種互相學習的機制創造了定期參與的動力。
【核心驅動力6:稀缺性與迫切感】
當某事物具有獨特性或限時性時,我們往往會更加珍視。季節限定的旅遊體驗,如日本櫻花季或北歐極光,創造了一種獨特性和時間限制,促使人們積極規劃行程。在目標設定中融入時間節點,能夠增加行動的迫切性。
【核心驅動力7:不確定性與好奇心】
人類對未知充滿好奇,適度的不確定性能夠維持興趣。參加不指定目的地的神祕旅行,或挑戰自己嘗試未知的食物,這種探索未知的心理可以有效維持長期的學習興趣與旅行熱情。
【核心驅動力8:損失避免】
避免失去已有的東西是一種強大的心理動機。預付健身課程或語言學習班費用,創造不去上課就等於浪費金錢的情境,這種避免損失的心理能夠促使人堅持學習計劃和健康生活習慣。
▌個人化驅動力系統的建立
理解了不同類型的驅動力後,關鍵是建立一套適合自己的驅動力系統。每個人的動力來源各不相同,有些人受使命感驅使,有些人追求成就感,有些人則需要社群支持。
建立個人化驅動力系統的步驟:
- 自我了解:識別哪些核心驅動力對你最有效
- 目標連結:將生活目標與這些驅動力明確連結
- 環境設計:創造支持這些驅動力的環境
- 定期反饋:建立機制定期檢視驅動力是否仍然有效
- 動態調整:當某種驅動力失效時,嘗試轉換或結合不同驅動力
例如,如果你發現自己特別容易被「社會影響與歸屬感」驅動,那麼加入學習社群、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或者建立定期分享機制,都能大幅提升你堅持目標的可能性。當你發現定期分享英文學習資訊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了,探詢自己為什麼之後,發現自己是擔心分享的內容對其他人沒有幫助,導致分享的心境受到影響,這時你可以將你分享的內容以重點主題的方式呈現,例如分享學測或是新聞的文章,當你定期去詢問原因之後,你就可以進行動態調整,嘗試轉換為其他的驅動力。
啟點文化 《沒動力怎麼辦?4種類型,找出你的快樂動機》提到,有熱情的工作從來都不是找來的,而是自己創造出來的。當你能夠創造出更多的動機,不受他人價值判斷的影響,你就能更容易掌控自己的投入程度。這就像接掌小吃店的第二代或維持環境整潔的清潔工,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困境與樂趣。如何創造自己的驅動力,便成為能否享受生活的關鍵能力。
當單一驅動力開始失效時,我們可以嘗試轉換驅動力類型或組合不同驅動力。每個人在不同情境下適用的驅動力各不相同。例如,我在求學時期偏好獨自學習,而最近則喜歡透過分享方式,從多元角度突破自己的盲點。關鍵在於理解:驅動力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持續調整與更新。當我們感到動力不足時,問題通常不在目標本身,而是需要為目標注入新的驅動元素。
持續達成目標不僅與意志力有關,若我們能更深入理解並善用內在驅動機制,即使他人認為我們繞了遠路也無妨。定期審視自己的驅動力,為行動找到充分理由。隨著對自己了解的加深,我們能夠找出失去動力的根源,並採取行動優化它。當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保持清晰方向感,達成目標就不再是一種掙扎,而是在停滯時意識到:又到了上潤滑油的時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