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畫家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 1748-1825)逝世200週年,羅浮宮推出全新展覽,以全新的視角回顧大衛的藝術生涯。展覽揭示了他畫作中深藏的創造力與情感張力,在那嚴謹莊重的構圖之下,湧動著強烈的感官與精神力量。透過他筆下的畫面,我們得以重新凝視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帝國的壯闊時代,而他為人們所繪的肖像,也讓那時代變得栩栩如生。
羅浮宮上一次向大衛致敬已是1989年,當時是為了紀念另一個200週年──法國大革命。館方在展覽發表會說道:「若要為大衛慶祝,也許更應該選在1793 年。」因為就在那年,大衛身為巴黎的國民公會議員,與其他人一道投下處死路易十六的贊成票。也就是說,在昔日法國國王居住的宮殿中,羅浮宮致敬1的正是一位「弒君者2」。
展覽由賽巴斯蒂安·阿拉爾(Sébastien Allard)、科姆·法布爾(Côme Fabre)與奧德·高貝(Aude Gobet)共同策劃。這位積極參與革命的藝術家的漫長生涯,經歷6個政權,展覽集結約一百幅畫作與素描,其中數件是大衛在1815年波旁王朝復辟後流亡於布魯塞爾的作品。為此特別修復了4幅重要作品,包括《茱麗葉·蕾嘉蜜耶像》(Portrait de Juliette Récamier)、一幅大衛的自畫像、《安朵瑪克》(Andromaque)與《奧維里耶侯爵夫人像》(Portrait de la marquise d’Orvilliers)。
策展人試圖超越大眾對大衛作品的形式主義印象,甚至淡化了藝術史上慣常賦予他的標籤──「新古典主義之父」或「法蘭西學派復興者」,轉而提出一種更具當代意義的定位:「積極行動的藝術家(artiste engagé)」。這稱號不僅體現在他的政治行動中,也體現在他的繪畫之中。作品如《網球場宣誓》(Le Serment du Jeu de paume,未完成)、《年輕的巴拉之死》(La Mort du jeune Bara,同樣未完成)、以及《馬拉之死》(Marat assassiné,現存三個版本,其中原作由比利時皇家美術館出借),皆展現出革命的聖像式敘事。其中,馬拉的姿態宛如《聖殤》(Pietà)中聖母懷抱基督的形象,而他身側的傷口,也令人不禁聯想到基督肋旁的創痕。
同時,大衛也留下許多貴族肖像的作品,而當這些貴族流亡或被送上斷頭台後,他又繼續為另一批新貴名流畫肖像,其中以《雷卡米耶夫人像》(Portrait de Juliette Récamier)最為人熟知,至今仍令人驚訝於其現代感。有趣的是,在這些肖像畫中的背景,表面上似乎沒有畫的東西,但大衛卻展現出意外的色彩細膩度。《雷卡米耶夫人像》的背景在修復3後,看起來像是一場紙屑飛舞的慶典,或是一場葉片飄落的細雨;《瑪麗·路易絲·約瑟夫·特呂丹像》(Marie Louise Josèphe Trudaine)的背景也彷彿是以筆尖快速點上的玫瑰花瓣,與他歷史畫呈現的光滑表面形成鮮明對比4。
在《馬拉之死》中也能觀察到類似手法。畫面只看到一具平靜,幾乎聖潔的屍體、一封信、一個木盆及一片壓迫性的黑暗;黝黑的背景整個籠罩著那具浸在木盆裡的遺體,以一種極端的手法刻意5抹除敘事細節,只留下死亡與信念的象徵,讓畫面成為一場視覺上的「殉道」。
身為革命共和派的大衛,最終也投身於拿破崙帝國的事業之中。《拿破崙加冕》(Le Sacre de Napoléon,又稱 Le Couronnement),因過於龐大而無法移動,如今仍懸掛在羅浮宮的常設展廳中。在《波拿巴翻越阿爾卑斯山》(Bonaparte franchissant les Alpes)中,大衛描繪的那匹奔騰的戰馬使人聯想到漢尼拔與查理曼大帝,整幅畫散發出強烈的機會主義,逢迎權勢的氣息。這幅畫共有5個版本,與真實的拿破崙相似度並不高,因此曾遭到批評,但畫面的英雄氣勢卻不容否認。若與後來保羅·德拉羅什(Paul Delaroche, 1797–1856)筆下那匹被換成山路上更可信的騾子的版本相比,大衛的畫更顯壯麗且理想化。
不久之後,大衛又創作了《溫泉關的列奧尼達》(Léonidas aux Thermopyles),當拿破崙詢問6他為何要描繪一場「失敗」時,大衛回答說:
Ces vaincus sont autant de héros qui meurent pour la patrie.(這些戰敗者同樣是為祖國犧牲的英雄。)
對他而言,歷史畫首先是寓言,是象徵。那些為保衛祖國而自我犧牲的斯巴達人,正是象徵著法國的革命軍與帝國軍,守護著祖國免受反法聯盟侵略,必要時甚至跨境出征。
在羅伯斯庇爾死後,大衛自己也成為審判的對象。當時他曾寫道:
Je n’ai jamais cherché autre chose dans mes ouvrages que d’inspirer l’amour des vertus. (我從未在作品中追求別的目標,只想喚起人們對美德的熱愛。)
在許多作品能察覺到他這意圖,如《貝利撒留乞求安息》(Bélisaire demandant l’aumône)讚頌對老戰士的尊敬;《荷拉斯兄弟之誓》(Le Serment des Horaces),雖是王室的委託作品,卻歌頌公民的勇氣與愛國美德7;《蘇格拉底之死》(La Mort de Socrate)呈現他為了服從8法律而坦然赴死的精神;而最具代表性的《護從搬來布魯圖斯兒子的屍體》(Les Licteurs rapportent à Brutus les corps de ses fils)則描繪這位為拯救羅馬而親手送兩個密謀推翻共和國的兒子上刑場的父親。

策展人塞巴斯蒂安·阿拉爾表示,此次展覽希望重現這位藝術家永不放手,從不妥協的信念;然而,大衛的政治面向同樣揭示了藝術家也可能表現出一種卑劣的投機性。他在政權更迭下皆能安然立足,在拿破崙執政時更是事業輝煌。在革命與帝國的動盪歲月中,為求自保而審時度勢似乎合乎常理,但大衛的選擇並非出於謹慎,而是出於信念。他的政治立場激進到連妻子都因恐懼或不滿而要求離婚。羅伯斯庇爾倒台後,大衛被囚,幾乎要被送上斷頭台。最後是靠著前妻的幫助,他才逃過一劫,並與她復婚。
1799年,他完成了《薩賓尼婦人阻止戰爭》(Les Sabines),以女性的姿態呼籲和解,這可視為一幅早期的「女性主義」作品。大衛同時也是個精明的商人,他選擇不讓《薩賓尼婦人阻止戰爭》參加1798年的沙龍展,而是在自己位於羅浮宮的畫室中展出(這間畫室先由國王授予,後由共和國與皇帝相繼承認),他還親自收取入場費。在這點上,大衛的確具備現代意識,他開創的展覽模式,後來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與印象派畫家們延續,發展為藝術家自主展出的經濟體系。
隨著王政復辟,大衛流亡布魯塞爾。然而在盧森堡博物館開幕時,路易十八仍堅持9讓他的畫作出現在顯要的位置。1819年,身在異鄉的大衛違背自己過去的政治信念10,答應國王以巨額售出三、四幅畫作。
大衛年輕時曾為追求榮譽,因3次落選羅馬獎(Prix de Rome)而絕食,直到1774年,也就是26歲那年才終於奪魁。直至今日,大衛依然是法國藝術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地位不可動搖。
大衛在藝術史上不僅開創了一種風格,更掀起了一股時尚潮流。新古典主義的誕生,使上流社會的女性競相穿著希臘式長袍(幾乎不著寸縷),木工匠人回歸簡約的線條,建築師則重現可居住的希臘羅馬神廟。對古典的熱愛、對繪畫構圖與線條的嚴謹要求,透過大衛與他眾多的學生(每年約30人,累計數百位,其中甚至包括數位女性,這在當時也是一種革命),廣泛地影響法國藝術。
展覽時間:2025年10月15日至 2026年1月26日
購票可至羅浮宮官網:https://ticket.louvre.fr/theme-vision/949
Lexique:
1. Rendre hommage à qqn.:向某人致敬、表達敬意。Hommage 源自中古法語 hommage,最早指封建制度中「封臣對領主的效忠禮」,後延伸為「敬意」。
2. Un régicide:(n.m.) 弒君者;或弒君行為本身。來自拉丁文 rex(國王)+ -cidium(殺害)→ régicide。結構類似的有homicide(殺人)、fratricide(弒兄弟,frater兄弟)、uxoricide(弒妻,uxor妻子)等詞。
3. Restaurer:(v.t.) 恢復、修復、重建。(n.f.) restauration修復,餐飲業。
4. Contraster avec:與……形成對比。
5. Oblitérer:(v.t.) 抹去、消除(記憶、痕跡)。
6. S’enquérir de:(v.pr.) 詢問,打聽,多用於正式語氣。
7. La bravoure et le vertu patriotique:勇氣與愛國美德。
8. Se soumettre à qqch.:(v.pr.) 服從、屈從於……;遵從。
9. Tenir à ce que + subj.:堅持、強調、希望某事發生,後接虛擬式。例如 Je tiens à ce que tu viennes demain. 我堅持要你明天來。Tenir à + 名詞,則表示「重視」。
10. Avoir toute honte bue à qqch.:毫無羞恥心、恬不知恥地做某事。Boire sa honte 是古法語表達,意指「吞下羞恥」。
本文節錄:
Harry Bellet, « Jacques-Louis David au Louvre, chez lui », in Le Monde, jeudi 30 octobre 2025, p.23
Presse du musée du louvre, https://presse.louvre.fr/jacques-louis-davi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