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決定,由自己承擔責任,拿回自己的主導權

更新 發佈閱讀 11 分鐘

陷於兩難的困境,解方在於自己的決定權,而不是外在因素。 決定之後,就要承擔。 為什麼大部分的人喜歡把兩難歸咎於外在問題,這樣就不用負責任。 問題永遠是別人的,跟自己無關。

我們可以從哲學層面與心理學層面兩個角度來解構「兩難困境」與「責任歸屬」的關係。 一、哲學層面:自由意志與責任的重量 在哲學上,「陷於兩難」其實揭示了人類自由意志的核心—— 當我們擁有選擇,就必然同時背負責任。 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指出:「人被判定要自由。」 意思是,無論環境多麼不利,我們都無法逃避選擇。 即使選擇「不選擇」,那仍然是選擇本身。 然而,自由帶來的不只是可能性,也帶來焦慮。 因為一旦承認選擇是出於自己,就意味著結果也由自己承擔。 於是,許多人寧願相信: 「我之所以痛苦,是因為別人害的、社會不公、命運作弄。」 這種觀點在哲學上稱為**決定論(determinism)**的傾向—— 將個體行為的原因歸咎於外部條件, 從而逃避「自由」所帶來的責任焦慮。 但真正的自由主義者會說: 外在條件或許影響你,但選擇如何回應仍然在你手中。 這是存在的尊嚴,也是成長的代價。 二、心理學層面:責任外移與防禦機制 心理學上,將問題歸咎外在是一種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 它的功能在於保護自我免於自責與焦慮。 當個體陷入兩難時,常會經歷「認知失調」—— 內在價值觀與現實選擇之間的衝突,使人產生心理不適。 為了減少這種不適, 人們傾向用「歸因偏差(attribution bias)」來讓自己舒服一點: 失敗時怪外在,成功時歸功於自己。 這樣做短期能保護自尊,但長期會導致一種學習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因為總覺得「我無法改變」,於是放棄對命運的主動權。 心理成熟的表現,正是能承認: 「是的,環境艱難,但我仍有選擇的自由, 而我的選擇會帶來後果,這後果我願意承擔。」 這樣的人,從受害者心理走向自我主體性(agency)的建立。 結語 從哲學上看,逃避責任是對自由的否認; 從心理學上看,歸咎外界是對焦慮的防禦。 但當一個人願意停下來,誠實面對自己的選擇與後果, 他不只是解開一個困境, 而是進入了「自我擁有」的狀態—— 那是自由與成熟相遇的瞬間。

陷於兩難:從自由到承擔的心理之路

人陷入兩難,往往以為是外在環境造成的困境:工作抉擇、感情取捨、家庭責任與個人夢想的拉扯。 但若仔細觀察會發現,真正讓人痛苦的,不是外界的局勢,而是**「我必須做出選擇」**這件事本身。 因為一旦選擇,就意味著要承擔。 一、哲學的視角:自由的代價是責任 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曾說:「人被判定要自由。」 他的意思是,即使外界設下重重限制,我們仍然無法逃避選擇。 不選擇,本身就是一種選擇。 然而,人類對自由的渴望,常常伴隨著深層的不安。 自由讓我們成為命運的主體,但也讓我們無處可逃。 當結果不如預期時,若承認這是自己決定的後果,就等於要直面錯誤與後悔。 這種誠實需要勇氣。 因此,我們傾向於將責任外移: 怪天氣、怪時機、怪他人、怪制度。 這樣做的心理效應是暫時的輕鬆, 但代價是——我們同時把「主導權」也交了出去。 在哲學的層次裡,這叫做對自由的逃避。 拒絕負責的人,也就失去了成為「自己」的可能。 因為只有在承擔之中,自我才真正存在。 二、心理學的視角:責任外移與自我保護 心理學上,這種行為被稱為外控傾向(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也可以理解為一種防禦機制。 當人面臨兩難,內在會出現「認知失調」: 一方面想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 另一方面又害怕傷害他人、失去穩定或承擔風險。 為了緩解這種衝突,我們會將問題投射出去, 讓自己成為「被環境逼迫的人」,而非「做選擇的人」。 這種心理操作短期能讓人減輕焦慮, 但長期卻會削弱主體性,形成一種學習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一旦習慣了「都是別人的錯」, 人就會逐漸失去改變現實的力量。 心理成熟的關鍵,在於能說出這句話: 「也許環境不完美,但我的反應仍屬於我自己。」 這種自覺,是內在力量的起點。 三、從歸咎到覺醒:承擔帶來自由 當我們願意從「外在歸因」轉為「內在承擔」, 痛苦並不會立刻消失, 但會出現一種穩定而清明的力量。 這時候,焦點從「誰對我不好」轉向「我如何回應這一切」。 這是從受害者心態到創造者心態的轉變。 承擔,並不是苛責自己,而是收回掌控權。 當我們能為選擇負責,也就重新獲得了自由。 兩難的根本,不在世界,而在心。 真正的解方,是讓決定權回到自己手上, 讓責任不再是負擔,而是通往自由的路。

內在練習引導:與自己對話的時刻

請找一個安靜的角落,讓身體放鬆。 深吸一口氣,慢慢吐出,感受胸口的起伏。 然後,問自己三個問題—— 1. 我現在面對的「兩難」是什麼? 不用急著解決,只要誠實寫下。 有時候,兩難的真相並不是選擇本身,而是我害怕失去什麼。 2. 在這件事中,我真正能掌握的,是什麼? 把注意力從外界移回內在, 也許我無法改變他人或環境, 但我可以決定——我的態度、我的回應、以及我願意承擔的程度。 3. 如果我願意為這個決定負責,最糾結的部分會不會變得輕一點? 負責並不意味著要完美, 它只是宣告:我不再讓外界左右我的生命節奏。 當你能靜靜地面對自己的恐懼與責任, 兩難就不再是陷阱,而是一道門。 它不逼你去做對的選擇,而是邀請你成為能夠選擇的人。

raw-image

寫一個故事,女子喬薔,面對遠走高飛,追求自己的理想,還是留在家鄉,接受家傳事業。 陷入兩難的她該怎麼選擇?不同的選擇,就會面臨不同的責任。

故事:風裡的分岔路——喬薔的兩難

微風拂過稻浪,空氣裡有早春的青草味。 喬薔站在老屋後的坡道上,看著遠方的山。她的手指輕撫著口袋裡的一張機票,那是她的夢想——去巴黎進修香氣設計,追尋多年前未竟的願望。 可是屋裡的父親,剛動完手術;母親忙著打理家傳的香草園,說這是祖父留下的根。 「薔,你若走了,誰來接這個園?」母親的聲音柔和卻有重量。 她沉默。 她曾以為,人生的路只要努力就會清楚。 但如今,她站在兩條同樣重要的道路前: 一條向外,帶她飛向理想的天空; 一條向內,讓她留在家鄉,守護熟悉的土地與家人。 夜裡,她獨自坐在香草園邊。月光灑在一排排薰衣草上,香氣微苦。 她忽然想起祖父常說的一句話:「每個選擇都會開花,只是花期不同。」 喬薔閉上眼,聽見心底那兩個聲音在對話。 一個聲音說: 「妳該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不要被家庭綁住。」 另一個聲音則低語: 「妳若走了,家人怎麼辦?那片土地的氣味,妳捨得嗎?」 她明白,無論怎麼選,都會失去什麼。 而真正的困難,不是選擇哪一條路,而是接受選擇所帶來的後果。 她在筆記本上寫下兩行字: 「理想需要勇氣, 留守需要愛。」 翌日清晨,她走進香草園,向父母坦白自己的矛盾。 父親靜靜聽完,微笑道:「去吧。花園會有人照顧,妳也要照顧自己的心。」 那一刻,喬薔終於明白—— 人生的選擇從來沒有「對與錯」, 只有願不願意為之承擔。 她沒有逃避,而是誠實面對。 因為唯有如此,無論留下或遠行, 她都在為「成為自己」而努力。 內在練習引導:兩難之間的清明 1. 閉上眼,想一想——現在讓你糾結的選擇是什麼? 2. 若你放下「別人會怎麼想」這個念頭,你內心真正渴望的是哪一條路? 3. 無論哪個選擇,你是否準備好承擔它的結果? 選擇本身並不決定命運, 你面對選擇的態度,才是靈魂成長的起點。

風裡的分岔路:喬薔的兩種人生

一、選擇遠走高飛的她

飛機離開地面時,喬薔望著窗外雲層,心中有一瞬的空白。 她想起母親臨行前的話:「去看看世界的香氣,別讓夢想枯萎。」 在巴黎,她每天與植物、香料、記憶打交道。 氣味成了她與世界對話的語言: 柑橘的清新,是初戀; 廣藿香的厚重,是孤獨; 薰衣草的尾韻,是家的味道。 異鄉的冬夜裡,她偶爾會想起那片熟悉的土地, 想起父親在園裡彎著腰的背影, 也想起自己離開時的勇氣與歉意。 她終於明白,追夢的代價不是距離,而是牽掛。 但她也明白,只有走出家鄉,她才能真正知道「家」的意義。 多年後,她成為香氣設計師,在國際展覽上展示作品。 有位觀眾聞著她的作品,閉眼微笑說:「這香氣讓我想起故鄉。」 喬薔也笑了—— 那一刻,她知道,自己沒有辜負那片土地, 因為她把家鄉的靈魂,帶去了更遠的地方。 她的自由,是承擔思念的自由。

二、選擇留在家鄉的她

另一個清晨,喬薔收起那張機票,靜靜望著窗外的薄霧。 她對母親說:「我留下來吧。或許理想也能在這裡發芽。」 她重新整理香草園的每一畝地, 種更多種類的花草,嘗試新式調香方法, 讓老舊的香坊變成一個充滿故事的香氣工坊。 起初並不容易。她懷疑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 但每當夕陽灑在園裡,她聞到那熟悉的青草與土壤味, 心裡會有一種踏實的平靜。 她學會與季節共呼吸: 春天栽種,夏天蒸餾,秋天曬乾,冬天靜置。 時間成了她的老師,耐心成了她的香氣。 幾年後,她在家鄉開設「風之草香工坊」, 許多旅人慕名而來,說這裡的香味能讓人找到心的方向。 她笑著回答:「也許,是因為我沒有逃走,而是選擇留下來聆聽。」 她的安定,是承擔留守的責任。 三、結語:兩條路的花開 無論哪一個喬薔,都在選擇中成長。 飛翔的那個,學會了自由與孤獨並存; 留下的那個,懂得了愛與責任交融。 她終於明白—— 生命沒有完美的選擇, 只有誠實的選擇。 當一個人願意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那一刻,她已經跨越了「兩難」。 因為真正的自由,不在遠方,也不在原地, 而在心的方向上。

內在練習引導:你的分岔口

1. 想想自己曾經放棄過的夢,或曾選擇留下的時刻。 你是否願意肯定當時的自己——無論選哪一條路,都出於真誠? 2. 若時間重來一次,你會做出不同的選擇嗎? 若答案是「不會」,那代表你已經學會承擔。 3. 問問自己: 現在的我,是不是能在「飛翔」與「根」之間找到平衡? 每一條路都會開花,只要你願意照顧它。 香氣不同,芬芳卻同樣屬於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星心的生命之光
89會員
448內容數
我是心靈花園的播種者,靜靜灑下文字的種子,讓故事在閱讀者心中悄悄發芽。 我的創作源自靈魂的低語,流動於雙生火焰的牽引、內在愛的覺醒,以及關係中的創傷與修復。 每一篇書寫,都是一次與內在對話的旅程;每一段故事,都像是一朵等待綻放的心靈之花。 若你渴望一處寧靜之地,願這座文字編織的心靈花園,能為你帶來片刻安歇與溫柔陪伴。
星心的生命之光的其他內容
2025/11/08
我的祖母是童養媳,比祖父大幾歲,從小就照顧祖父。 祖父很安靜,只會跟祖母鬧情緒。 我的祖母每次來家裡,就會帶著她做的甜點,像鹼粽、紅龜粿等。 我從來沒有吃過比祖母做的還要好吃的點心。 祖母手藝好,又很勤勞,常到家裡,就到後院去拔草,閒不下來。 祖母是平埔族的女性,個子不高,笑起來很甜,滿臉的皺紋,卻
Thumbnail
2025/11/08
我的祖母是童養媳,比祖父大幾歲,從小就照顧祖父。 祖父很安靜,只會跟祖母鬧情緒。 我的祖母每次來家裡,就會帶著她做的甜點,像鹼粽、紅龜粿等。 我從來沒有吃過比祖母做的還要好吃的點心。 祖母手藝好,又很勤勞,常到家裡,就到後院去拔草,閒不下來。 祖母是平埔族的女性,個子不高,笑起來很甜,滿臉的皺紋,卻
Thumbnail
2025/11/07
寫一個故事的分鏡腳本,小玉從小就喜歡笑,但母親說:“樂極生悲”,她就不敢開心。 她喜歡吃包子饅頭,想要自己做。 那天忙得不亦樂乎,母親卻板著臉說,廚房弄得又髒又亂的。以後不要再做了。 小玉跟母親說,她最喜歡吃什麼,母親就天天煮給她吃,吃到跟母親求饒,以後不要再煮了。 長大以後,不挑嘴,不再在意好不
Thumbnail
2025/11/07
寫一個故事的分鏡腳本,小玉從小就喜歡笑,但母親說:“樂極生悲”,她就不敢開心。 她喜歡吃包子饅頭,想要自己做。 那天忙得不亦樂乎,母親卻板著臉說,廚房弄得又髒又亂的。以後不要再做了。 小玉跟母親說,她最喜歡吃什麼,母親就天天煮給她吃,吃到跟母親求饒,以後不要再煮了。 長大以後,不挑嘴,不再在意好不
Thumbnail
2025/11/06
我是個很壓抑,很沈悶的人,遇到那些特別活潑,開朗風趣的人,就容易被吸引。 可是相處久了,對方覺得我索然無味,像個修行者,冷淡無趣。而我覺得對方太好玩樂,不夠嚴肅,過於輕浮。 這幾年療癒自己,就一直在思考一件事,就是讓我心動的人,為什麼最後會讓我失望? 其實,是我把內心壓抑的渴望加在他人身上,當對方的
Thumbnail
2025/11/06
我是個很壓抑,很沈悶的人,遇到那些特別活潑,開朗風趣的人,就容易被吸引。 可是相處久了,對方覺得我索然無味,像個修行者,冷淡無趣。而我覺得對方太好玩樂,不夠嚴肅,過於輕浮。 這幾年療癒自己,就一直在思考一件事,就是讓我心動的人,為什麼最後會讓我失望? 其實,是我把內心壓抑的渴望加在他人身上,當對方的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