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很壓抑,很沈悶的人,遇到那些特別活潑,開朗風趣的人,就容易被吸引。 可是相處久了,對方覺得我索然無味,像個修行者,冷淡無趣。而我覺得對方太好玩樂,不夠嚴肅,過於輕浮。 這幾年療癒自己,就一直在思考一件事,就是讓我心動的人,為什麼最後會讓我失望? 其實,是我把內心壓抑的渴望加在他人身上,當對方的行為超出我能容忍的範圍,我又會失望。 那麼,真正適合我的人,究竟該符合什麼條件,我才不會失望呢? 後來,我想通了,有壓抑就會有渴望,有渴望就有期望,有期望就有失望。 所以,釋放自己的壓抑,了解自己的需求,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專注在自己身上,提升自己,慢慢就會成長。 成長之後的世界,就不同於從前。接觸的異性,應該也會不同,話題不同,層次不同。 所謂的適不適合,根本不存在,而是能不能共同成長,才能走得長久吧! 這是我個人的體會,每個人的生命經驗不同,因緣不同,沒有定論吧!

心動與失望之間:愛,是一場回到自己的修行
我們常被那些與自己性格相反的人吸引——他們活潑、熱情、自由,像光一樣照亮我們壓抑的角落。 然而,心動之後往往是失望。原來,真正讓我們失落的,不是對方,而是那個尚未被自己理解的內在渴望。 這是一篇關於「自我投射」與「愛的覺醒」的故事,關於如何從一段段關係中,看見自己,並學會溫柔地成長。
副標題|當我們停止尋找「適合」的人,而開始學習理解自己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像一口深井。 外表平靜,內裡卻藏著無數未被說出的聲音。 我不是不懂得笑,只是笑常常來自禮貌,而非真正的自在。 所以,每當遇到那些活潑、開朗、風趣的人時, 我總會被他們吸引。 他們像一陣風,把我內在的沉悶攪動起來, 讓我看見自己也渴望那份自由、那份無拘的生命力。 然而,這樣的吸引總會隨著時間變調。 對方開始覺得我太安靜、太理性、太像修行者。 而我,也覺得他們太愛玩樂、太輕浮、太少思考。 兩個世界的距離,逐漸顯現。
我常問自己: 為什麼那些讓我心動的人,最後總讓我失望?
一、心動的瞬間,是靈魂的鏡像 後來我明白, 心動的瞬間,其實是靈魂的鏡像。 我渴望的,不是那個人本身, 而是他身上映照出我所壓抑的部分—— 那個勇敢、奔放、敢於表達的我。 我把壓抑的渴望投射在他身上, 幻想他能帶我活得更自由。 但當對方的自由超出我能容忍的範圍, 我又退縮,開始責怪他「太不穩重」。 其實,失望的根源並不在對方, 而是在自己—— 在那個被壓抑太久、無處安放的靈魂。 二、壓抑與渴望,是一體的循環 我花了幾年時間療癒自己, 慢慢懂得: 有壓抑,就會有渴望; 有渴望,就會有期望; 有期望,就難免有失望。 真正的解方,不在於尋找誰更適合, 而在於——釋放壓抑,理解自己,活出真實。 當我把專注從他人身上轉向自己, 開始問:「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成長便悄悄發生了。 三、成長後的世界,會不同 成長之後的世界不同於從前。 你會遇見不同的人, 談不同的話題, 擁有不同層次的理解與共鳴。 到那時,你會發現—— 所謂的「適不適合」,其實從不存在。 真正能走得長久的, 不是完美的契合, 而是兩個願意共同成長的靈魂。 這是我在愛裡學到的事。 不是去尋找誰能填補自己, 而是學會成為那個能夠給予自己愛的人。 結語: 每一段關係,都是靈魂的鏡子。 心動讓我們看見渴望,失望讓我們學會成長。 沒有誰真正「適合」誰, 只有能否在彼此的映照中,一起變得更完整。 愛的成熟,不在尋找誰能懂你, 而在你終於願意懂自己。 當你能在孤獨裡與自己和平相處, 世界也會在愛中,慢慢向你敞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