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淨零浪潮加速之際,台灣正站在能源轉型的十字路口。然而,就在台積電、聯電、群創等企業為了達成 RE100(百分之百使用再生能源)焦頭爛額之際,立法院卻傳出要將地面型光電納入《環評法》母法的新修法提案。這項由民眾黨主導、名為「補破網」的環保修法,若倉促通過,恐非補破網,而是直接「斷電」——讓台灣的綠電供應鏈斷裂,也讓產業競爭力與數百萬家庭同陷危機。
一、封殺地面光電,就是切斷綠電命脈
根據光電業者統計,台灣具開發潛力的屋頂型光電已近乎飽和。若地面型光電再被封殺,將無法滿足半導體業與RE100企業龐大的綠電需求。這些企業不只是生產晶片的工廠,更是支撐全台經濟的重要支柱——一旦他們買不到足夠綠電,不僅無法履行國際減碳承諾,甚至可能因無法達標而被迫外移。
輝達、Google、Apple 等科技巨頭選擇投資的首要條件之一,就是穩定且綠色的能源供應。當RE100斷鏈,輝達要怎麼在台灣建資料中心?台積電又怎麼在AI時代維持其全球領先的製程?民眾黨口中「以環保為名」的修法,實際上可能把台灣綠能發展推回原點,讓整個產業鏈陷入高碳鎖鏈的惡性循環。
二、法體系錯位——從「修補」到「拆屋」
環評本是為防止污染、維護生態平衡而設,但若將光電特例納入母法,等於讓行政體系失去彈性。環境部指出,《環評法》母法應訂原則,實際標準則應交由子法《認定標準》依地區風險彈性調整。若凡事上綱母法,制度將僵化,行政難以執行。
正如民進黨立委鍾佳濱所警告,這種「個案式立法」就像在大樓裡亂拆牆,是從「裝修治理」變成「結構破壞」。今天是光電,明天也可能是風電、氫能或儲能設施——當法治變成政治秀場,能源政策就再無安定可言。
三、全球孤例:比火力與核能環評還嚴格的太陽能
七大光電公協會的聲明一針見血:若以現行修法方向前進,低度開發、無污染的地面型光電,將面臨比火力發電廠、核能電廠更嚴的審查門檻。這在全球各國都不曾發生。歐洲將光電視為零污染、快速建置的能源項目,日本也只在40公頃以上山坡地才要求環評。反觀台灣,若以10公頃為門檻、動輒要求長達數年的審查,實質上等同全面封殺。
結果將是:企業買不到綠電,台灣買不到投資;環評法越修越嚴,空氣卻依然被燃煤染黑。當太陽能被看作汙染源,我們恐怕已經失去了理性看待能源的能力。
四、產業與家庭的雙重崩塌
太陽能產業不只是企業,更是35萬名從業人員、近200萬個家庭的生計命脈。從模組製造、電站建設、維運管理到投資融資,整條光電鏈支撐著地方經濟。倘若修法過關,案場將因環評卡關、投資撤離而崩斷,從業人員失業潮接踵而來,地方經濟瞬間凍結。
這場政治操作的代價,不只是能源中斷,更是社會穩定的動搖。能源轉型不該變成政治算計的零和遊戲,台灣需要的,是平衡環保與發展的制度設計,而非立法冷箭讓產業止血不及。
五、給綠電一條活路,給台灣一個未來
能源轉型的終極目標,是減煤、減碳、減風險。太陽光電的低污染特性早已被科學驗證,它不是環境敵人,而是台灣邁向淨零最務實的盟友。與其封殺,不如完善制度——設定風險門檻、加速審查效率,讓環保與產業共生。
當RE100企業因台灣買不到綠電而被迫關燈時,我們將失去的不只是電力,而是整個時代的競爭力。若「環評」變成「關評」;若立法者用政治快感取代理性治理,那麼輝達不來、台積電外移、年輕人失業,都將不再是預言,而是我們共同承擔的現實。
請給綠電一條活路,也給台灣一個未被政治封殺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