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裡有個理想的狀態嗎?
那是你期許自己成為的樣子,可現實的呈現,總與理想有著落差。你明明有真切的渴望,卻又時常被自己應該要成為某種樣子的想法束縛著。於是,你在追尋真我與迎合期待之間來回拉扯,既怕辜負內心,也怕偏離常規。

無止盡的內耗
有時候,我們心裡明明覺得不對勁,可嘴巴卻像被封住了一樣,什麼都沒說出口。
不是因為不在乎,也不是毫無意識,而是其中也藏著一部分自己的認同。
我們隱約知道自己為什麼不舒服,卻不敢正視,因為一旦面對了,就好像要推翻過去的某些認知,承認自己原來的立場、想法,甚至價值觀,並不如自己以為的那麼正確。
於是我們選擇沉默,試圖用安靜去掩蓋那份矛盾。可是沉默並不等於釋懷,更像是對自我的否定。
我們既無法假裝不知道,也無法真正擺脫,讓自己陷入兩難的處境。

圖|Unsplash
害怕自己會受傷
我們無法以過去的理念生活,卻也不能果斷將他們拋棄。
當我們還不能坦然面對自己的脆弱時,就很難說出感受與遭遇。處於脆弱狀態的我們,承受不了任何會引起我們不適的回應,即使別人沒有那個意思,我們也容易過度解讀。
為了避免風險,我們極力掩蓋真正的原因,把真相推到更深處。
然而,當我們將自己抽離開,透過閱讀或看見相似的故事,發現有人和我們有著同樣的困擾。原來我們的煩惱確實值得苦惱,而不是自己在小題大作。
故事成了安全的載體,我們不需要直接面對批評,也不需要逼迫自己坦露一切。即便不是屬於自己的故事,也能讓我們獲得一絲安慰與認同。

圖|Unsplash
終究要面對內心的真實
那些慰藉成了突破口,讓我們得以擴展認知,重新整合自己對事件的看法。
掙扎的過程,是在一步步釐清,什麼是真正屬於「自己」的,什麼又只是因為習慣、期待或恐懼而加諸身上的。
我們渴望做自己,同時害怕與群體脫節。當我們表現得與眾不同時,最深的恐懼並不是孤單,而是不被接受。
這份害怕並非全然源自內心,有時甚至來自外在的氛圍。社會往往鼓勵我們成為某種樣子,期待我們遵循特定標準,停留在安全的範圍內。
然而,唯有尊重自己的感覺,我們才能逐漸找到新的平衡,既能真誠面對自己,也能在群體中維持連結。

圖|Unsplash
這一次,慢慢來
當我們願意正視並給自己空間,面對自己的脆弱與矛盾,就已經邁出了第一步。
表面上看似毫無變化,內心卻已不再用否認或壓抑來對待自己。
我們不需要馬上做出改變,也不需要逼迫自己立刻做出選擇。那些還無法決定的,就先暫時留白,不要急著把不認同的意念收下。
將那些因恐懼或迎合而塑造的自我輕輕放下,讓它隨時間淡去。同時也為自己保留一個開放的空間,慢慢篩選哪些想法、價值或觀念是值得納入的。
這並不是一場立刻完成的革命,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整合。每一次停下、猶豫、篩選,都是在練習更溫柔也更真誠地對待自己。

圖|Unsplash
到了那一刻,答案會自然浮現
在掙扎的時候,往往會有兩種聲音同時在腦海裡交錯。
某一刻,我們偏向其中一方;下一刻,另一種想法又變得更強烈。這樣的反覆,並不代表我們矛盾或無能,而是我們開始變得複雜,意識到生命從來不是只有單一的答案。
兩種選擇都是我們內心的渴望,各自承載了不同的需求與價值,而我們只是還在摸索,該如何在其中找到平衡。
與其逼迫自己快速做出唯一正確的決定,不如允許自己暫時處於流動中,讓傾向在變化裡慢慢浮現,直到某一刻,我們會自然走向更適合當下的選擇。

圖|Unsp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