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21世紀的21堂課》:為未來做好準備

2019/09/21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今天要來跟大家介紹《21世紀的21堂課》這本書。作者哈拉瑞透過21個主題來探討21世紀的人們所會面臨到的難題,並著眼於現下大環境的議題,探討人類社會近期的前景。
清晰的見解就是力量
不得不認同他在引言中所說的,人人都將參與這一場以「人類未來」為主題的辯論,但大多數的我們包括我自己,生活在繁忙的社會,每天應付工作與各種既定事項就忙得不得了了,自然無心也無力去注意到這一場辯論的存在。但,即便我們缺席,最後人類的未來怎麼發展,我們躲不過,必須要去共同承擔。正因如此,我們才要透過讀書等各種方式去試著接觸、關心我們作為人類社會中的各種議題。
本書分為科技挑戰、政治挑戰、絕望和希望、真相、生命意義五大章節去探討。其中在科技顛覆、生態崩潰、自由平等、戰爭、宗教、自由主義、恐怖主義、虛實界線、全球發展、生命意義都略有探討。書裡內容邊界浩瀚,下面心得我會跳過自由主義、神與宗教等部分,並以對未來的變化、以旅行的影響來進行較小格局的心得分享。

為什麼要選擇別的議題來進行延伸呢?

原因是書中包含的內容多是思想或是對大環境未來的預言。要是抽象虛無的影響沒有更具象化的去思考,將難以看出這本書的預言與我們的關係,故用一個小主題來探討之。

自由意志存在嗎?

如字面上的意思:你真以為有「自由意志」?
一般來說,人們經自身思考後而得出的結論或選擇,我們稱其為「自由意志」。但是,人們『思考』這件事情是怎麼來的?思考很大一部份是來自自身對周遭知識的吸收與解讀,以學生來說,知識可能來自於學校、課本、家庭、同儕、網路,以大人來說,生活圈可能較為廣泛,但一樣是由周遭的生活交際圈來建立起自己的價值觀及知識架構。簡而言之,所謂的自由意志其實是來自環境整合的結果。而我們的思考就同上面所述,是由環境所操控。
以古為鑑,過去幾千年的時間,有些人們相信神的存在、相信威權來自上帝、相信威權來自君王,也有些人相信權威來自身邊的各種花草樹木。直到近代隨著天賦人權學說的推展,才建立起了近代的普世價值 — 權威來自個人的內心。
但是,最近權威的來源可能又會開始轉移:從人類轉移到演算法。
熱門的大數據告訴我們,只要它知道你的行為模式、瀏覽紀錄,就能夠透過統計的方式來分析你這個人,進而影響知識吸收的來源。這意味著只要知道演算法的規則或者是有能力制定演算法,在未來將有很大的機會去影響許多人的決策,也就影響我們的思考,即自由意志。
書中舉出了個實際的例子。在醫學領域,現在比起醫師做出的診斷,我們更容易相信機器幫我們測量的體溫、血壓、心跳⋯各種生理數據以及從這些數據來判定的症狀。從這些徵兆喻意著我們越來越相信這些數據給我們的答案。或許再過幾十年,大數據演算法就能夠透過生物統計資料來判斷,在我們都還沒發病前就推薦我們各種處方。
但這樣好嗎?書中提出了兩個缺點。
第一,人類的判斷與感官能力將會漸漸變得遲鈍。一旦人們養成了凡事依靠機器而不是自己動腦或者是去求證,久了便容易被牽著鼻子走。
第二,「真相」將會由掌握演算法的人決定。以現下來說,如果我們想要知道某件事情的答案,不外乎我們會用 Google 查、看看 Wikepedia、對岸的人可能也就是查查知乎罷了。於是,我們會習慣性地按下搜索鍵,看向 Google 搜尋上列出的第一條,點進去並認為這就是我們要的答案。只是,這個結果就是正確答案嗎?我們並不知道。
強烈被外在控制的我們,到底還有幾分是真的出自於我們的「自由意志」呢?
那麼,去旅行這件事情還能成為自由意志嗎?又或者所謂的旅行充其量只是旅行社推銷的廣告,讓我們以為世界就是只有旅行社規畫的這麼丁點大,而我們只能去他們規劃好的地點呢?那麼旅行還會有意義嗎?又或者到那個時候的未來,社會上早已出現了出國旅行的替代方案?

旅行還會有意義嗎?

或許,在21世紀初的我們還沒有什麼感覺,但在二十年後,科技未來會變得如何?現在正蓬勃發展的虛擬實境跟擴增實境,到了二十年後,有沒有可能就披著如現在智慧型手機的影子一樣,佔了我們生活的一大部分。想要縱看一瀉千里的瀑布、遊覽千山萬壑,現在的我們或許還只能拿手機看別人拍的照片,但未來的我們只需要戴起穿戴式裝置就可以直接體驗,不用像現在一樣還要跑去特定的地點,訂個機票東弄弄西弄弄累個半死。
但是,這樣好嗎?如若如此,那旅行會變得沒意義嗎?
這本書裡面有提到一部叫做《楚門的故事》的電影,那部電影的主角—楚門,在他自己渾然未知的情況下成了某個電視實境秀的主角。他完全不知道他的親朋好友都只是演員。直到後來因為一些原因,才使他發現他所生活的世界全都是演員演出來的。最後,他歷經許多考驗後,才成功從實境秀裡頭逃了出來,抵達了現實世界。
這故事想告訴我們,或許,我們所有人其實都像楚門一樣,活在一個被別人精心設計的世界。那⋯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旅行,跟在虛擬世界中旅行,差別又會在哪裡呢?
我認為在旅行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欣賞跟體驗別人的文化。我認為世界上沒有一個文化是可以被複製出來的,那是一群人的結晶,如同台灣的客家文化、飲食文化、火星文文化等等,這些是難以被虛擬世界所取代的,它代表的是一個群體衍生出來的、複雜的、不知從何而起的習慣。正因如此,我們才有必要去世界各個不同的地方,聆聽不同的語言,咀嚼著不同的食物,望著不同的日夜風景。旅行的意義更是要看遍不同的文化,與不同的人循著當地的文化脈絡來交流。
另外,旅行中的意外與不如意也是旅行中有趣的地方。或許戴上穿戴式裝置,輕易就能夠體驗到最棒的享受。但是,旅行中的挫折意外能夠為旅行鏤下深刻的記憶點,往往在旅行中最印象深刻的不是看到了多壯麗的風景,而是一場不期而遇。
這是我個人的答案,對於旅行。

科技顛覆 — 沒有工作的未來

聊了那麼多旅行,總要說說要怎麼樣才能去吧?對現在人來說大概也就是存錢、排休接著就是出發了吧!但是,存錢這一環有個點 — 錢的來源是工作,沒錯吧?
說起存錢,不外乎就是要工作。但是,工作在未來還會存在嗎?大家都知道科技的發展不斷地取代了一些以前繁瑣的工作,我個人對於這樣的科技顛覆看法大概是好壞參半。沒有工作的未來真的不好嗎?我倒覺得在那之前要先想想看「工作」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工作」的意義是什麼呢?只是件讓你有薪水拿的事情?如果你的答案是 Yes 的話,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你就可以不用工作了,因為「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e Basic Income)」會是個好的解方。全民基本收入,顧名思義,就是每個人都可以在不用做出特定付出的情況下即可享有收入。
我們接著談,那什麼是「基本」?基本是每個人都財產均分的共產主義?但以人類好勝的性格,又會競爭什麼樣的「非基本」呢?而又有誰能擁有這些「非基本」呢?Google 的股東、騰訊的高層、Facebook的董事、掌握思考決策的人?這會不會使社會變得更往極端化前進呢?
至於,從比較好的角度來看是人類從名為賺錢養家的桎梏中解放了。人們將有更多時間去鑽研自己的夢想與真正想做的事情,因此大家在從事「工作」(任何有興趣的事)會變得比往還要來得更有精神。對於那些抱有環遊世界夢想的人,他們對金錢不用像以往那樣顧忌,不用存到很多錢才能出國,從這個角度想,也不見得是壞事!
然而,很多人認為政府應該要保障即將面臨取代的工作,但隨著科技日新月異,越來越多的工作被取代已是必然,更是市場趨勢,就像是之前著名的國道收費員大量裁員即是一例。就如同早期的電話接線生現在早就看不到了。當然就勞工權益本身,需要另外找工作是個麻煩,自己原本好好的工作就這樣沒了,於是動身抗議爭取自身應有的權益,我自己認為這件事情也是沒錯。但若家庭本身還在經濟許可的情況下,這樣的裁員有可能讓他們的人生有了新的轉捩點,如同前一篇《追尋吧!》所提,所以綜觀來說是好是壞也未可知。

→ 更多的全民基本收入:【 志祺七七 】不工作就有錢拿,不好嗎?芬蘭的全民基本收入實驗結果終於出爐!

被網路包圍的世代

隨著20世紀末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到現在人手一機,未來的我們生活中充斥著各種網路資訊,彼此之間的鏈結除了面對面之外,更多了許多社群網路上的交談留言與貼文。但即便網路上的線上社群不斷出現,現實中的線下社群短期內依然不會消失。現實的某些東西仍然不會被網路所取代掉。
這是為什麼呢?書中說了,實體社群有著虛擬社群無法擁有的深度。就跟我們談戀愛時一樣,即便可以每天視訊,一旦情侶之間只能遠距離,感情還是會漸漸走淡,不如彼此生活膩在一起的時候。
我認為在現實中的旅行至少在短期內還是無法被取代,因為世界太寬廣,寬廣到我們無法走過世界的每個角落,寬廣到幾年後城市又會抹上新的妝容,寬廣到即便是在同樣的地方也能遇見不同的人們。正因如此,目前現實中蘊含的深度仍然是網路無法觸及的,而我們則是能透過網路讓我們的旅行更加順利。

全球化與國族主義

相對於以往,在我們這個世代出生的人們,環遊世界、探索自己所居住的這顆星球從不可能成為了可能。
自從成立聯合國走到今天,世界上的各個國家承認彼此,有一定秩序地相互依存著,彼此算是保有和平的關係。科技的發達與飛機的出現也讓我們得以比前人更容易前往世界上的各個國家。想來要是我早出生個100年,環遊世界還怕是癡人說夢呢!
全球化為全球旅行帶來了便利性,人類也因為網際網路、國際貿易等彼此依存進而逐漸朝單一文明邁進。在全球化的過程裡頭,勢必也帶來了一些犧牲。有些國家基於各種考量,只希望在部分方面被視為全球共同體,其他則否。像是英國脫歐就是基於某些待在歐盟裡的負面理由才有這樣的公投結果。
但不管如何,現在人們至少都會有種認同感,相信自己屬於某個國家——在好幾個世紀前才打造出來的名詞。國家這樣的共同體是怎麼出現的呢?從人類歷史早期,人類有了定居,再來是部落,再來是聯盟,聯盟間為了彼此的互惠機制,也建立起了一定的交流關係,進而形成了所謂的「文化」。而承載於文化之上,卻又被更大的文化所容納的,那便是一體的國家。這種人類共同體概念的發展正是為了使生活變得更輕鬆,能夠彼此互惠,又或者需要解決某些無法獨自解決的挑戰才會出現。
面對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這種全球性的議題,卻已經不是單一國家足以靠自己的力量克服了。所以,未來的全球公民該開始要同心協力一起來面對,才能夠讓我們擁有良好的環境繼續生活下去,我們也才能繼續在這個世界上探險,像是《蒙特婁公約》就是個為了保護臭氧層而全球一起共同努力的例子。
總結來說,這本書帶出了很多思考的面向,不管是在未來的科技、生態、文明、信仰等等,都讓自己對於未來的想像有所成長。這個世界是如此的牽一髮而動全身,細看現在我們的每一個作為,始出濫觴之微,終成澎湃之勢,一開始手機的出現也是科幻小說裡的道具,曾和幾時我們對於它的出現早已不再驚豔了。正是因此,才要廣泛地去閱讀、去理解這個世界。
對於這本書我還是相當推薦大家去看看的,可以以更全面的各種大議題,去思考國家、文化、宗教、思想、生命與真實,能夠用比這篇文章更大格局的觀點與視野去看待事情,也將留有較多的醒悟與反思。
難易度:★★★★☆
可讀價值:★★★★★
保存價值:★★★★★
作者:Yuval Noah Harari 哈拉瑞
出版社:天下文化
歡迎大家按個喜歡或收藏,或者在下面留言與我交流分享你的看法喔!
96會員
141內容數
閱讀能夠充實我們自己的腦袋,筆記是能夠讓自己將讀過的東西融會貫通。在閱讀筆記裡,我希望與你分享我從書中看到的知識,再點綴上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我都能夠從書中學習更多。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