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提過「國家」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根據經濟學家曼瑟爾·奧爾森(Mancur Lloyd Olson)的理論,農業時代的村民跟以前狩獵採集時期非常不同,他們具有長遠的規劃,如果搶匪在秋收的時候來搶劫,把食物奪走,那村子就只有餓死一途,這樣一來,搶匪下次也沒東西可以搶了,這對土匪本身也是不利的。
因此土匪就想了,他不能一次搶完,他需要一個穩定的稅收體系,把村民的收成做個紀錄,順便幫村民調解紛爭,後來就逐漸演變成「官」,更壯大之後就成為了國家,因此官起於匪就是這個概念。
但是國家如果遭遇戰爭或是要拓展版圖,會很需要用錢,光有穩定的稅收體系其實不足以支撐國家的花費,稅收這種東西就像切蛋糕一樣,國家從人民這邊把蛋糕拿走,人民就沒有蛋糕了,只是換個口袋而已。
所以除了稅收,國家還需要跟私人銀行借錢,因此銀行變相來說就是國家的小金庫,但是銀行跟國家之間又存在著許多利益衝突,這些利益衝突根本上會影響到整個國家、銀行的發展,可以說是唇齒相依的關係,我們就要用查爾斯・凱羅米里斯在《人為製造的脆弱性》這本書裡從〈銀行交易博弈〉的模型框架來討論國家、銀行之間到底存在什麼矛盾。
人為製造的脆弱性
說到金融危機,大家馬上聯想到的就是2008年的次貸風暴,但是其實美國在過去180年裡經歷過14次銀行危機,而世界上遭遇危機次數最多的國家就是阿根廷,阿根廷銀行長期治理不善,簡直就是政府管理不當的代名詞。
19個發生過兩次銀行危機的國家也非隨機分佈。包括中非共和國、尼日、菲律賓、泰國、土耳其、玻利維亞、巴西、墨西哥、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智利、烏拉圭、西班牙、瑞典和美國等等。這份名單的特點就是缺少高收入和良好管理的國家。這就說明在很大的程度之上,易發生危機的國家也與許多不受歡迎的特徵與結果相關,但是很多人會好奇為何有美國呢?這個部分需要另行探討。
銀行體系信貸太少也是問題,例如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中加拿大與墨西哥有強烈對比,1990到2010年,私人銀行給加拿大公司、個人貸款約佔加拿大GDP 95%,墨西哥只有佔GDP 19%,這種差異會造成什麼結果呢?信貸數量少導致資金稀缺,墨西哥家庭購屋、買車、投資都更加困難,消費停滯,經濟放緩,為此,每年有50多萬人通過非法途徑前往美國也就不足為奇了。
銀行的脆弱性與信貸稀缺性反應了一個國家根本政治制度結構。問題的核心在於:所有國家都面臨銀行體系運行的利益衝突,但某些類型的政府,特別是政治制度能限制民粹主義聯盟影響力的國家,能夠比其他國家更好的解決這些衝突。
政府跟銀行之間有何種利益衝突?
- 政府既監管銀行,又將銀行當作資金來源
- 政府強化信貸合約執行以規範銀行貸款人(債務人)行為並保護銀行利益,但政府也必須獲得債務人(也就是選民)支持
- 銀行破產時,政府在債權人間分攤損失,但也必須尋求儲戶這個最大的債權人群體的支持
現代銀行是政府與銀行家的夥伴關係,我們將達成政治交易的過程稱為「銀行交易博弈」(Game of Bank Bargains)
銀行交易博弈
要瞭解銀行的脆弱性有多大,我們必須先從財產權的問題開始,大致可以分成三方面探討
- 政府 VS 銀行:要麼政府規定,銀行一旦設立政府不能隨意侵吞其資產,否則就要補償銀行投資者和儲戶因為政府可能掠奪銀行資產而承擔的風險。
- 銀行股東 VS 儲戶:要麼防止銀行內部人透過詐欺或者是利益輸送掏空銀行、竊取資本;要麼補償儲戶資產被掏空的風險。
- 銀行 VS 借款人:銀行必須防止借款人從銀行貸款並違約,以侵占銀行內部人、少數股東與儲戶的財產;要麼補償內部人、股東被侵佔的風險。
只有這三個問題得到解決,銀行才有機會吸引到銀行家、外部投資人、儲戶的資金
在這裡政府的角色是有利益衝突的,一方面要監管銀行,限制其冒險行為,一方面又要從銀行那獲得公共資金的來源;另一個不那麼明顯的衝突是政府當權者強化信貸合約以規範借款人並保護銀行(如協助銀行取得抵押品),但政府也需要獲得借款人(選民)的政治支持。如果有人把你趕出家門,你是不會投票給這些人的。
利益衝突的出現不可避免,銀行業經營就是銀行與政府之間,銀行和銀行債務人之間,銀行內部人(創立者與主要股東)和銀行少數股東兼訂立合約並展開交易。最後,當權者必須仲裁所有合同,並在合約無法履行時分配損失,同時,政府官員有可能依照機會主義的態度來處理銀行體系的財產權問題。
當權者必須仲裁所有合同,並在合約無法履行時分配損失
為什麼國家需要銀行?
在現代國家之前,國家主要依靠私人銀行家來借錢,但是當戰爭進展不順的時候,統治者常拖欠大筆的借款,導致私人銀行家倒閉。例如在1672年的時候,英國查爾斯二世實施“國庫止付”(stop the exchanger),使很多借款給國王的倫敦私人“金匠銀行家”(Goldsmith Bank)破產。
在戰爭規模日益提升的情況下,向私人銀行借款的方式緩不濟急,因此金融創新就出現了,一開始是統治者向債權人支付一筆永續的年金,賦予債券持有人更高的權利,但是債券的功能遠遠不止如此。
債券為什麼了不起?因為它是一項標準化的契約,它具備流通、可傳承、可交換的特性。例如,以前只能一次跟私人銀行家借10萬鎊,現在可以把10萬鎊切成10萬份,變成一萬名債權人,債權人一分散就更好籌資,另一方面,也因為債權人人數變多,可以形成債權人團體像統治者施壓。
我們是夥伴
為什麼不存在特許銀行的國家呢?這問題很有意思,答案是:民族國家演化依賴統治者、商人和金融家之間的夥伴關係。統治者需要商人建構商業網絡,從而將國家黏合在一起,並繳納稅款。
- 商人需要國家拓展貿易路線,確保日益複雜的合約之執行;
- 商人與統治者都需要金融家,金融家可以幫助國家籌集重大資金應付戰爭、奪取資源,商人則需仰賴金融家提供貸款及其他貿易相關金融服務;
- 對金融家而言,他需要國家強盛,保障他與其他國家簽訂的合約權益不會受損。
簡而言之,國家、金融家、商人這三者就像是國家強盛的金三角,缺一不可,如果一個國家不能保障其他兩者的權益不會輕易受損,就有可能變成阿根廷、巴西一般,金融危機不斷爆發,沒幾年就一次惡性通貨膨漲,人民既不相信政府也不相信銀行,每天膽顫心驚的怕自己手上的鈔票變成壁紙。
國家與銀行唇齒相依,這就是為什麼:沒有國家,無以成銀行;沒有銀行,無以成國家。
如果你認為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請大力按個讚或追蹤,謝謝你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