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似乎到了一定的年紀,便會開始回想從前。探入記憶漩渦,循著那些以為早已淡去的軌跡,將深埋的瑣碎片刻,再一次的細細品味。每當思緒飄向以往,偶爾便會開始思考,當時的種種可能、與種種不可能。
2014年暑假,正是大一升大二的年紀。「打工換宿」,早已是這個世代的人們,就算並非親身實踐、也或已聽聞許久的一個名詞。早在高三升大一的暑假,閒的發慌之際,便想要將這個概念付諸行動,但當時卻因總總因素作罷。但當人生變得渾沌,似乎沉澱思緒成為一種渴望、外出漂泊成了一種必需,於是在大一下學期,再次開始查詢相關資料和投遞履歷,在考量不同店家要求的最低天數、地點距離遠近、和本身的打工性質,幾經聯繫,最終選擇了一家位於宜蘭蜜月灣的衝浪店。
在正式開始換宿前,老闆希望我過去看個環境,了解一下狀況。碰巧那個暑假,被室友、和她系上的朋友們拎去東部地區火車旅行,於是趁著南部小孩也難得來到北台灣的機會,先來探探這家店到底甚麼模樣。
店家位於宜蘭大溪車站的出口不遠。這是個小站,非尖峰時段,可能連站務員也沒有。從火車踏上月台,再走出車站,時值盛夏,斗大的汗珠滑落,踏上台2線時一陣狂風吹過,帶著些微的狼狽,悄悄揭開了這個打工的序幕。
衝浪店面向大馬路,背向太平洋。一樓的店面販售衝浪相關用品、和處理衝浪板租借的相關事宜。再往深處走,有個木板區,可以稍作休憩,並有台電腦處理雜務,而有時老闆要做簡單的衝浪教學也會在此進行。再往後段,是木板搭建的對外平台,靠內側有個瓦斯爐和吧檯一類,可以料理食物,靠外側則是烤肉和曬棉被的地方,遠遠望去可見靜靜伏在海中的龜山島。往地下一樓走,則是各個上下舖,供打工換宿夥伴、背包客或是衝浪客住宿,往深處走會遇到淋浴間,再過去則是放置衝浪板的地方。
第一次來到這裡的光景,也早已模糊。隱約記得老闆仍在海灘處衝浪,等待了一小會兒他才回來,簡單介紹一下環境、和大概要做的事,就完成此行的目的。似乎仍有些懵懂,但也大致上沒什麼問題,於是再次敲定來打工的日期。
下一次回來,已是兩三個禮拜後。
平日的工作,主要是在店內、或是海邊的攤位,負責浪板的租借。若選擇在店內,則會有更新粉專和浪況、打掃周遭環境、清洗床單與棉被這些工作;若在海邊攤位,則是負責將浪板交給租借的衝浪客,以及在收攤時確認浪板的數量並鎖好。
中午一般是跟固定店家訂好便當,我們再派人去拿,並送到海邊;某些時候,來打工換宿的人,也可能去鄰近的雜貨店,尋覓一些零食解饞和打發時間。晚餐則比較不同,偶爾老闆心血來潮,會帶著我們幾個人,開車到頭城去,會有比較不同的選擇。而由於店面附近,幾乎沒有可供大型採買的店家,或有多元的額外娛樂,基本上前往頭城是常態。也曾有過幾個人騎著機車互載,前往頭城享用晚餐的經驗。
在這裡打工換宿,能見到形形色色的客人。有結伴的三五好友、有定期開車來這裡報到的老顧客,也有從遠處來此學習衝浪的外國人。但遇到颱風的時候,基本上也不衝浪。當颱風鄰近此處,平日徐徐的浪,會高漲許多,海面不甚平靜。從店內後方望去,彷彿能吞噬一切的浪,十分駭人。而隔日、或是後天,則有可能大家要去海邊收拾殘局。當颱風過於強勁時,海攤上以竹棚搭建的簡易攤位,會被連根拔起,而我們需要將竹竿們尋回,重新搭一個,而此時正可見識海灘上的滿目瘡痍。
生活日復一日,從一開始的新鮮,不久變成了尋常,開始有了好似從很久以前就是這樣過日子的抽離感。日常的基調展現著沉穩、但微悶的節奏,伴隨著夏日燠熱的午後,常使人慵懶並想打盹。除此之外的空閒時刻,就是放空。越過湛藍的海,遠眺龜山島,望著偶爾經過的船舶、聽著浪聲來回摩娑著耳膜。從南臺灣的高雄,來到東北角的宜蘭;從台灣海峽,望到太平洋,在海邊欣賞著相似卻不同的日落。閉上雙眼,心裡仍有一片海洋。
偶爾,我或是其他夥伴也會去近處走走。
從店面往北步行一小段,會來到大溪漁港。根據資料,大溪漁港是北台灣地區頗有名氣的觀光漁港之一,但我們去的時候,似乎剛巧沒見到漁獲進港、攤商此起彼落叫賣的熱鬧景象,倒是在港區內轉了轉,隨意看看裡面的建築物、漁船,還有碼頭上的小螃蟹。而介於漁港與店面之間,還有個大溪河濱公園,也去過那裏走走幾次。
而往南邊走,有個大溪國小,坐落在蜜月灣旁。這間學校占地不廣,卻小巧而精緻,有著拱形走廊、沙坑、溜滑梯、籃球場、小空地、一塊草皮、平行於海岸線的小型跑道。而紅磚色的屋頂,點綴於碧海藍天的景色中更顯耀眼。聽說當地的小孩,衝浪是必備技能,而我們的確也會在蜜月灣的海上,見到他們怡然自得的模樣。而關於當地人似乎總有一些傳說,像是有當地居民曾划著浪板,在一天之內往返了龜山島云云。
夜晚的生活,則也稀鬆平常。但也有用過晚餐,幾個人沿著小路,跑到較為山裡的地方,看看夜景;或是獨自走在海濱步道,身處宜蘭,聽著迎新演奏即將表演的
《噶瑪蘭》;或是我們這批換宿的人,在離開前,大家一起在店面後的平台上烤肉;抑或是一群人散步到附近的小型籃球場,滑個自己不好上手的游龍板。
除此之外,相較於在老家高雄、或是在台中唸書的日子,在這裡的作息相對規律了許多。洗完澡、滑個手機,印象中大概十二點左右也就寢了,畢竟隔天不能太晚起。一次好不容易終於成功在凌晨時分爬起,才總算見到了此處的旭日東昇。
而事實上,原本來此處打工換宿,除了想換個環境過日子以外,學習衝浪亦是此行目的─在羅列提供打工換宿的衝浪店名單中,經常標榜著這樣的額外福利。而在我所待的店裡,在傍晚下班之後,浪板也是可以隨意借用的,只是印象中,當時老闆頗為忙碌,實際上能夠指導的時間並不多,加上當時很不喜歡曬太陽,下水的次數自然就少,導致最後功夫也沒學到家,只對衝浪留下淺薄的印記。
但也有幾次較難忘的經驗。
有次和我同期的打工換宿夥伴,陸陸續續都依約抵達這裡了,於是一天清晨,老闆帶著大家去衝早浪。那天清晨,大家極早爬起,整完裝之後,一行人就搭著廂型車來到了不遠處的蜜月灣。經過簡單的演練,基本動作教學完成後,大家開始走進海裡,壓著浪板,越過一道一道的浪。隨著水位漸深,我們趴到了浪板上,划水前進,並在老闆的督促下,終於到達了完全無法觸底的位置,然後開始練習起乘。但實際上也沒這麼容易,跳起來、沒平衡好,馬上就掉進海裡了。在沒戴隱形眼鏡、視線極度不清楚的情形下,掉進相對開放的水域,只能趕快克服恐懼,往水面尋找同時作為大型浮板的浪板趴回去,或是至少摸索到腳繩,順著繩子找到浪板。大家練了一陣,或許也在老闆的指導、及協助推板情形下,有些微成功經驗,直到時間差不多了,大家才收整上工。後來也有時候,大家拿著浪板去玩耍,還帶上了趴板,多了一種選擇。而趴板亦可搭配著蛙鞋使用,聽說效果更好,但當時沒有嘗試就是了。
又或是有次,老闆想去新北市的金山,看看他未開放的民宿狀況如何。於是又一行人,搭著店內廂型車,抵達了金山的中角灣。中角灣遍布著黃沙,且沿岸海底地形似乎較為陡峻(也或許是入海位置的影響),皆與蜜月灣大不相同。踩著幾步軟沙,推著浪板,大概四五步之後就踏不到海底了。當時的浪很急,下去之後馬上被浪頭打回來,還有個夥伴的腳繩斷裂,相當危險。玩了一陣之後,回到岸上,當晚我們就住在金山。
還有一次,是到新北市福隆海水浴場,但印象中也沒下水,在海邊踏踏而已。但聽著老闆講解一些小知識,如地形、海流等,也是一種趣味。這次似乎沒有久留,畢竟當時颱風好像快來,海巡署人員正把其他衝浪客勸離海邊。
之於我而言,衝浪的記憶有點瑣碎。當時的我似乎興致缺缺,以至於當大四那年和大學同學出遊,再次回到宜蘭的海面上載浮載沉時,發現依舊有種樂趣存在,也是令人意外。也許哪天有機會,真的會回來鑽研這項運動,也說不定吧。
【後記 & Murmur】
但打工換宿的日子也不全然如此快樂。在約定停留的天數即將期滿,將要離開此處的之際,還是為了工作、生活中的種種原因,和老闆起了衝突。
仍建議若有意願前往任何地方,進行打工換宿的人,能更清楚工作內容和相對應的條件,及整體環境和待遇,才能讓整個過程更順暢一點。而除了無論到哪都必要的注意安全以外,清楚自己想要怎樣的打工內容,也是相當重要的。
即便如此,還是感謝這些日子,和在這裡遇到的人們,來作為生命中一段難得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