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大部分聽到應該會馬上聯想到空氣污染,空污指標AQI。的確,這些聯想都是正確的,然而臭氧對於人類來說不是全無益處。這邊先討論一下平流層臭氧,或是教科書裡面常提到的“good ozone”。在高空的臭氧會吸收太陽產生紫外線,減少紫外線對地面人類的破壞(主要包含皮膚傷害)。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是頒發給南極臭氧破洞的三個主要研究者(Paul J. Crutzen, Mario J. Molina and F. Sherwood Rowland),其中Mario是空氣污染科學界神級人物,其在1974年便提出了氟氯碳化物(CFCs)對高空臭氧的影響,進而產生蒙特婁協定(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近幾年來臭氧破洞問題已經
漸漸獲得控制,但是去年的不同機構的科學家所做分析發現因東南亞(最可能定位為中國南部及越南)
偷排CFCs而減緩了臭氧破洞癒合的時間,高空臭氧破洞其實是一個使用科學證據來解決環境問題的很好例子。
所以在此還是呼籲大眾能給溫室效應/全球氣候變遷這類科學研究多一點支持跟信心,目前大氣科學模式對於即時模擬的掌握不確定性還是稍高,但是對於大尺度的趨勢已經能精準的估算。
再來就是要討論”bad ozone”了,地表臭氧對人體的危害一直到二十世紀中葉才開始有比較系統性的研究,臭氧的研究要講回洛杉磯煙霧,其實從1940年大量汽機車進入都會區,而洛杉磯剛好處在一個光煙霧(smog)發生的絕佳地形,一個類盆地地形加上
加州的陽光,NOx/VOCs就剛好是臭氧形成的最佳條件。而近期美國
Tier1/2/3 的汽油車排放標準,已經漸漸將臭氧的問題及部分衍生性顆粒物問題解決。其實臭氧是一種活性反應性很高的氣體,可以快速氧化人體細胞,造成你的細胞受傷,在高濃度的臭氧環境中眼口舌鼻會感受到很大量的刺激,而使你鼻水淚水不停。
而台灣都會區(台北/台中/高雄)多處於塹地或盆地地形,即便高雄相對開闊還是有山脈擋住氣流走向,而台灣通勤族以機車居多,整體算起來是不小NOx/VOCs的排放源,所以回到台灣環保署之前要汰換老舊車輛(尤其是二行程跟柴油部分),真的呼籲給予環境科學研究多一點信心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