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學生都在學西洋主流藝術,在大學兼任十七年的藝術家姚瑞中,從二〇〇七年開始帶學生們去爬山,打開他們的眼界和冒險心,重新認識這塊土地。
撰文、照片提供◎姚瑞中 文章出自《
新北市文化》季刊36期
2018 年訪皇帝殿西峰下荒廢的佛光寺,遠眺前方的姚瑞中藝術家
Q1:請問姚瑞中老師,你在大學教藝術課,為何想帶同學們爬山?
其實我只是領鐘點費的兼任老師,在不同學校兼任了十七年,發現多數同學對於藝術認知只有西方主流藝術那一套,對於台灣藝術、自然、地理、生態、原住民……等知識有所欠缺。2007 年我策劃一堂實驗課程,課堂上要學生針對玉山進行創作提案,帶領北藝大二十名學生上玉山主峰,沿途進行「行為、觀念、地景」等藝術創作實驗,我也順道做了一件「玉山飄浮」。
2007年帶二十位北藝大學生上玉山做行為藝術順道做的「玉山飄浮」
Q2:跟你聊天時聽你說念北藝大時創辦登山社,那時候為什麼想爬山?
「北藝大山社」是我與同學在1991 年創辦的,透過山社學習到非常多學校沒教的知識與體驗,其中最重要的是打開眼界、升起冒險心、探勘未知世界、重新認識腳下這塊土地。
那個時候正在本土化論戰,我當年許多作品都是透過登山反思,為何對台灣的認識只有黨國那一套八股說法?我進入北藝大後,系上還是教西方第一世界強國的美術史與理論,當然中國藝術史是必修的,台灣當代藝術根本不存在,整體而言還是相當保守。
有一次上廁所蹲馬桶時,抬頭看見一行字:「世界在外面等著我們!」我便開悟了。開始組織同學去南湖中央尖,之後成立了山社,同時也搞小劇場「天打那實驗體」、地下刊物《宣統報》,沒事去廢墟拍照或待在暗房放大,寫著連主修老師都看不懂的「物品藝術的異質合成現象」。
1992年攝於雪山七卡山莊的作品獲得台北攝影新人獎首獎
Q3:大學時期的登山經驗,對你的創作有什麼影響?
1992年冬季去雪山雪訓,途經七卡山莊,漫天雪花飄灑如入仙境,我突發奇想,請同學將銀色保溫鋁箔紙丟向空中,拍成一張具有超現實感的黑白照片,當時的我非常認真地跟阮義忠老師學暗房,將黑白底片放大成系列
作品「中介」,並獲得第一屆台北攝影新人獎,十分欣喜。
後來有一次去雪山雪訓,在雪山東峰做了一件「土地測量」,把東峰雪地用冰斧劃開成一條「封塔那線」,並將帶上山的墨汁填滿凹縫,再將混著墨汁的雪帶下山,一部分曬成墨結晶(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一部分裝在玻璃的可口可樂罐封存(代表西方文化影響),展出整個行為過程與物件,反映代表台灣的雪山雪水被這二大文化消融而消失了。
還有一次在玉山頂上的于右任銅像旁尿尿,啟發了1994年裸體灑尿自拍的代表作「本土佔領行動」。總而言之,每當創作遇到瓶頸,去山上待一陣子,通常都可以突破撞牆期。
1994年與台灣首登聖母峰的吳錦雄老師合影與玉山主峰風口
Q4:你帶學生去過哪些新北郊山?
2018 年在師大開了一堂「行為與觀念藝術」,設定要帶學生上雪山創作,新學期第一堂課有五十位,想到要獨自帶五十位上高山,我的頭皮便發麻,於是規定加退選要在慈母峰峰頂簽名才能選課。後來有二十五位同學跟著我登頂,之後便展開二次行前訓練,學習攀登三千米以上大山的相關知識。
為了訓練學生體力,陸續安排了皇帝殿東西峰縱走,算是新北三大瘦稜線之一;再來是五寮尖O 型縱走,有將近垂直下降三十米的斷崖,非常驚險。學生要通過這些考驗才能上大山,之後這些同學在雪山的創作表現良好,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都是第一次看見銀河。
另一堂在北藝跨域所的課,則帶他們去了觀音山、筆架連峰、新山夢湖、銀河洞、新竹五指山、無耳茶壺山、土城大同山,這些風水寶地都有名剎古寺,拜訪了許多廟宇,都是走到天黑才下山去吃各地土雞城,很驚訝的是同學居然都沒見到螢火蟲!
Q5:進階版要夜宿紮營的行程,姚老師推薦那些路線?
若是已縱走過三大瘦稜,想要體驗夜宿中級山的話,標高一千七百多米的北插天山是不錯的鍛鍊路線,一般走法有二處入口,高低起伏較大的是從三峽滿月圓入山,從東滿步道邊走邊吸收芬多精,差不多一整天可登北插天山,可露宿獵寮或自背帳篷埋鍋造飯;隔天可從東眼山遊樂區出桃園下山,沿途煙霧瀰漫,頗多神木,野性靈性兼具。另一條從烏來桶後溪入山的桶後越嶺,可健行至宜蘭礁溪,沿途風光秀麗,適合越野單車或可在溪邊露營。
Q6:最後請問姚老師,推薦幾個入門路徑,給很少爬山的藝術創作者……
可以去龍洞看海聽濤,從西靈巖寺旁的停車場上山,到一個小峽灣口下去約二十分鐘,攀岩拉繩便可抵達,此處是全台灣最大攀岩場,以前山社都是到這邊訓練攀岩,現在有年紀了,偶爾會帶著爐具到此泡茶、打坐、看海、聽濤、放空,全世界最獨特的豆腐岩就屬這裡最美,這是只有攀岩手、浮潛員與海釣者才知道的祕境。
另一處位於雙溪虎豹潭、辭職嶺古道也算是相當幽靜的山野,可以露營賞流星,來到這兒簡直根本不想去上班了;或是從貓空走到銀河洞吃野菜、看螢火蟲也是非常適合情侶的地點。
另一條比較進階的是金瓜石半屏山步道,登燦光寮山後可接到如同恐龍背脊的鋸齒稜,雖然驚險但是視野極佳,可遠眺陰陽海與十三層,順道可去「金九水」等舊礦坑一睹往日黃金故鄉風情。
(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6期)
作者:姚瑞中
1969 年生於台灣台北,1994 年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多次代表台灣參加世界各地藝術展覽。曾任教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台師大、實踐大學、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著作繁多不及備載,歡迎自行搜尋。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從1984 年6 月創刊至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