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你的影像「得體」嗎?我從修辭學中得到的攝影創作領悟 / 韓筠青專欄

2019/04/2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詩學》是一本藏有神奇力量的著作;當我閱讀時,腦海裡的創作構想會越來越清晰。
©韓筠青
「得體不是用在人身上嗎,跟照片有什麼關係?」
「修辭學??」
「修辭學????」
上一篇專欄有提到,我因為某一期的商周推薦書,而拓展、改變了自己的選書方向。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 B.C.~322 B.C.)的《詩學》,正是清單中的其中一冊,但我卻一直沒有對它產生興趣。一直到前幾年,因緣際會之下參與了朋友舉辦的讀書會,當時大家選了 1999 年出版的《電影敘事》為讀本;作者在書中反覆引用《詩學》的概念來解釋拍攝時的畫面構成原理,卻沒有進一步說明比較的原因,於是我越看越皺眉、越讀越困惑,當下覺得《詩學》會不會其實是個關卡,看完才能解鎖一片新海域。
事實證明,這是個充滿彩蛋的關卡。
©韓筠青
唯有共鳴最具說服力
一開始以為《詩學》談的是詩,讀到第一章節才知道是講文字的藝術(即修辭學);看完之後,才發覺可以延伸到「事物生成的方式」,尤其是創作。
為什麼說,看這本書時,頭腦裡的靈感開始源源不絕冒出來? 也許比起圖像,文字真的能讓我們自由的建構畫面,恰巧,詩學十分精確的分析,一部劇本的人物、動作、畫面該如何被刻畫,才能讓看劇的人產生共鳴,這就是書裡所提到的同理心。書裡的一字一句,彷彿在教導著我:有了想拍的素材之後,如何用「最適當」的方法編導畫面、形成敘事,正是修辭學(=同理心 = 是否得體 =是否能感生共鳴)。 這裏的「得體」,指的是人類的親和性,至於我用它來形容影像的原因,如果大家可以親自閱讀這本書,一定能找到你自己的詮釋。
下面跟大家分享我看了無數次的一段話:
再者,詩人在設想他的劇本時,應充分運用適當的姿態表情;因為他們感覺到的情緒在通過其所表現的人物產生自然的共鳴,才是最具說服力的。 - 節錄自《詩學》第十七章
2017 年看了這本書之後,我便一直帶著這句話來組織拍攝畫面,於是 2018 年的系列作品【蝴蝶】,便是在來來回回調整被攝者(同時也是我自己)的姿態,並且在被拍的同時,以觀者的角度檢視自己之下才完成的作品(很忙)。下這麼多的功夫,不僅是為了好好整理頭腦裡的心情,更是為了拍出「能與觀者溝通」的畫面,而建立創作者與觀者之間的橋樑。
作品也是、談吐也是,會被我們放在心上的,不一定是最棒、最優秀的人事物,而是最有共鳴的。
這張在浴缸裡的畫面,光是腳就換了超過 20 種姿勢;作品取自【蝴蝶】系列
延伸閱讀:《說理 I》、《說理 II》
說理I+說理II 套書;天下雜誌出版;圖:博客來
這兩本書的封面看起來不算特別,但是跟亞里斯多德有密切的關係,所以才當為延伸閱讀推薦給大家。
《說理》是在逛書店時無意間發現的 2019 年初新書,翻閱後微微心動,在看了英文書名之後決定馬上結帳(看譯本時,我有習慣查原文書名的習慣):
"Thank You For Arguing: What Aristotle, Lincoln, and Homer Simpson Can Teach Us About the Art of Persuasion"
原文書名直譯為《謝謝你跟我爭吵:如何跟亞里斯多德、林肯,與辛普森爸爸學習說服的藝術》,聽起來是不是既活潑又有可信度!(英文只有一本,中譯拆成兩本販售。)
這本以亞里斯多德時代的修辭學為核心主軸,但談的不是創作,而是如何練就一身「會說話」的功夫,換一種講法,就是你這個人是否「得體」,which means 你這個人在「你想說服的對象」的眼中有沒有說服力。
推薦這兩本書,他們在我的創作以及工作上不僅是一個提醒,更是一股助力,讓我更有系統的摸清很多原本不理解的事。我們也可以想想,古希臘年代的著作,或是過去的「經典之作」,對現代人來說,真的了無新意嗎?
目前進度在《說理 I》,等《說理 II》看完後再來寫一篇完整的分享文!

FOLLOW ME: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988會員
116內容數
身為一位攝影創作者的同時,我喜歡看書更勝於攝影展;對文學、社科、科普、商業、藝術書籍抱有永無止盡的好奇心。唯有閱讀,方能讓我在創作的同時預視畫面中的各種可能性。專欄以書籍推薦為主,不分類別,是我先替大家選好的好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