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因為誤會和成見,我對這部台戲劇是沒興趣的。
去年初見預告時,以為只是在說六年級台灣女生嫁不出去的困境,不由得和之前看過與大齡女子未婚的相關電視劇劃上等號,便忽略了一部好片。再次映入眼簾,完全是因為第55屆電視金鐘獎拿下三項獎,便有了好奇,不久無意間在Youtube看到部分片段,覺得輕鬆好笑,便毫無克制地一口氣把十集全部看完。
感謝金鐘獎,讓我認識了一個好片。原以為是描述大齡困境的女性劇情,然而,實質是個平凡女子找尋自我的人生故事。
『俗女』:凡夫俗女
一開始以為「俗女」是指俗氣的意味,看劇後發現我又帶著成見嚴重誤會了。縱觀故事女主角陳嘉玲的一生大小事,都是平凡的像是每個台灣女生都會遇到的事情,引人共鳴。
進入婚姻好難
陳嘉玲的二姑姑在七〇年代以逾三十歲的大齡被男方長輩刁難,憤而斷了姻緣,並且終身未嫁。陳嘉玲在四十歲門檻也向男友求婚,原本興高采烈、滿懷期待地成為新嫁娘,穿上喜歡的婚紗,住進在台北屬於自己的房子,在電箱上寫下「My home 」,未料,未來婆婆無一不干涉未來婚姻生活,舉凡婚紗、新屋設計裝潢、辭去工作後「貴婦人」行程,處處都得依婆婆規劃,未來老公卻無喙可置。
原以為結婚是邁向幸福的歸宿,卻是失去自我,把人生規劃交由對方長輩擺佈的開端。看清楚這些不會是她嚮往的生活,她的心再痛,也要故作瀟灑離去。
真的是因為不愛了嗎?也許前男友來到阿嬤靈堂祭祀時,兩個人已經把愛情轉變為友誼,把過去看淡,各自重啓新生。
親情是堅強的後盾
阿公因為戒嚴時期的遭遇,格外懼怕警察,卻為了失蹤的孫女,在警局門口裹足不前許久,仍是克服恐懼,上前報警。母親雖然為填志願的事,氣憤地三週之久不和女兒說上半句話,卻還是半夜裡偷偷準備糧食、中藥,讓即將前往台北念書的女兒不餓肚子。無論是幼年時期的回顧,還是成年後的日常,各種家庭溫馨又歡樂,偶爾帶淚的片段,在最後爸爸的錄製影片裡,有了美好的總結。親情就是陳嘉玲的後盾,無論身在何處、志在何方,家裡總是張開溫暖的臂膀,供她依靠。
阿嬤也是有自己的名字
查某人嘛有自己的願望。阿嬤的願望,是希望自己能做個只是個單純叫「月英」的女子,不是「陳媽媽」、「醫生娘」、「頭家媽」。女人在結婚後,常常丟掉自己的名字,只是某某人的媽媽、某人士的太太,從事著在夫家應盡的義務。
阿嬤累了,想做回曾經只是個名叫「月英」的女孩,沒有任何頭銜,就只是她自己。全家人竭力也要將阿嬤送上夢寐以求的歌唱舞台,阿嬤想唱給一個人聽,陳嘉玲事後猜想,那個人,應該是一個名叫「月英」的女孩。
阿嬤也想找回自我。
十年後的「快樂」
以為台北的體面工作才能成就自我,卻被一句十年後的「快樂」點醒。也許和孩提時期的初戀最終不會步入婚姻,但至少確定兩人步伐一致。童年的鬼屋,成為最後安逸天堂。快樂似乎沒有那麼明確,但也不是如此難以尋找。
看到最後一集,才發覺這只是一部俗女找尋自我的人生剖析歷程啊!何謂「自我」也不是可以明確定義,最終,似乎也只是找個自己能夠「自在」的位子和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