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筱亭:自白的制度,造成有待自白的內面──讀《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典藏版】

2021/06/3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星期天亂轉電視,看了一集由阿部寬主演的〈東大特訓班2〉(看到阿部寬就不自覺放下遙控器),當集主要內容在講述「看出事物背後本質」的重要性,不把一切當作不證自明的前提理所當然地接受,而是習慣尋思背後原理,就像背英文單字時先查找字根而不是死記,本書做的事看似有點類似。
話雖如此,《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所探討的卻也不是追本溯源這麼簡單,而是企圖帶領讀者看見文學作為一種裝置,其中被顛倒的因果及隱蔽的源頭。舉「自白」為例,直覺認為先有「內在自我」才有自白,卻忘了是先有「自白的制度」,必須隱瞞的事物及內面才因此被創造出來,這就是一種顛倒。
依個人視點及主觀感受,一般文學讀者之於本書,就好比喜愛料理的人之於〈料理的科學〉,書中充斥著許多陌生的專有名詞,圍繞在明治二十年前後的「近代文學」,識得的人名屈指可數,說不礙於閱讀絕對是在自欺欺人。森鷗外還是因修習校內通識〈日本近代歷史人物〉才認識,對他的記憶卻只餘下什麼軍醫大文豪還啦有德國女郎艾莉絲之類的表淺八卦(記得這個故事老師講很久……)
不過說到底,最重要的還是「形式」,明治時期的「近代文學」不過是柄谷用來探究文學作為一種制度的建構過程的「素材」,就好比烤一條魚來示範「烤」是什麼意思一樣。
礙於閱讀自有礙於閱讀的好處,一邊查找資料一邊思考,閱讀的速度將變得十分緩慢,大約一個月前拿到全書電子檔,直到昨日才讀畢,回頭重讀某些看不懂的地方,卻發現變得似懂非懂了,我想可以說是一「不斷生成的文本」吧(X
稍微思考一下試讀心得該怎麼寫,又該以什麼樣的角度去寫,看不懂的部分絕對不寫,半懂的只作不懂,綁手綁腳害怕寫錯的最後,就成了極為保守的本篇心得,碰到理論的東西總是戒慎恐懼,深怕寫錯什麼就要貽笑大方,若能免除這層顧慮,純粹現象學式的欣賞,不論看到什麼都沒有對錯,這麼一來也會輕鬆許多吧。
最後還是選擇「自白」以找回所剩不多的控制感,自白的制度,造成有待自白的內面,這是書中提及的一個顛倒,關注的從來只是自己,其他人對我來說,都像是風景一般的存在。
個人閱讀摘句 (可約略得知本書的章節架構,全書共分七章,內容眾多來不及消化,先和大家分享自己抄下來的摘句):
第一章 風景的發現
1.「幾何學透視法是一種裝置,不但創造出客觀,也創造出主觀。」
2.「只有在對周遭外在事物漠不關心的內在人身上,風景才首次出現。風景是對『外』視而不見的人發現的。」
3.「如果將焦點放在對象的那一側,那麼近代文學是寫實主義的,如果放在主觀的這一邊,則是浪漫主義的。」
4.「脫離狹義的浪漫主義與寫實主義的概念,追溯到同時衍生出此二者的根源」
5.「換句話說,我們稱之為『現實』的東西,本來就是內在的風景而已,結果是『自我意識』」
第二章 內面的發現
1.「不是想要知道宇宙的奧秘,而是想要對奧秘的宇宙感到驚奇。」
2.「透過一件事物打開新視野的人,可以一口氣看到許多方面的事物。」
3.「佛洛伊德晚年接受了許多次咽喉癌的手術,卻還是從容不迫地繼續工作。子規因為結核病臥床不起,仍然活潑地繼續思考寫詩,他們的共通之處就是這樣的幽默。在佛洛依德的想法裡,所謂幽默,就是超自我(父母)針對自我(小孩)的痛苦所給予的激勵(『這種事沒什麼大不了呦!』)。那是從後設的層次(metal level)俯瞰自己本身。」
第三章 自白這種制度
1.「『自我的精神』不是先驗的存在,它也是自白制度製造出來的。『精神』總是讓我們忘記它的物質性起源。」
2.「就像精神分析這種自白的技術,讓『深層意識』成為實在一樣」
3.「自白這種形式,或者自白這種制度,造成有待自白的內面,或是『真實的自我』的產生。問題不在於自白些什麼、或是如何自白,而在於自白這個制度本身。我們並不是先有必須隱瞞的事情,然後再自白。而是自白的義務,創造出必須隱瞞的事情與內面。而這件事情本身,完全遭到遺忘。」
4.「自白是一種扭曲變形的權力意志。自白絕不是悔改。在極度軟弱的姿態下,自白想要的是成為『主體』,也就是支配」
5.「可不要以為這是謙虛的態度。我什麼都沒有隱瞞,『真實』就在這裡......所謂的自白就是這樣的東西。這樣說是在主張,你們都在隱瞞真實。我雖然是個微不足道的人,至少我講出了『真實』」
6.「支持自白這種制度的,就是這樣的權力意志。今日的作家們說,我沒有任何觀念、思想、主張,我只是寫東西。然而,這正是附著在『自白』之上的顛倒。」
第四章 疾病的意義
1.「這裡所說的『結核』作為一種『意義』,不但和現實中結核病天差地遠,更反轉了它本來的面貌。」
2.「結核病之所以神話化,並非因為現實中有大量的患者,而是因為『文學』。蔓延開來的不是結核病的事實,而是結核病的『意義』」
3.「闡明這個隱喻的正身實體,並且從中解放出來。」「我想說的是,疾病並非隱喻,而抵抗疾病最正確的方式──同時也是患者對待疾病最健康的方式──是盡可能地消除或抵制隱喻性思考。」
4.「佛教不需要用『罪』來解釋自己的痛苦與受苦能力,讓它看起來體面──佛教直率地說出它的想法:『我很痛苦』。」
5.「但是當我們將結核病還原為單一的『原因』──不論這個原因是物理或神學的──我們就看不到,它其實是諸多關係所構成的體系。」
第五章 兒童的發現
1.「所謂的『兒童』其實只是一種『風景』,從一開始就是如此,現在亦復如此。『兒童』的發現是伴隨著『風景』與『內面』的發現而產生的,絕非僅限於『兒童文學』的問題。」
2.「我們是因為把成熟當作目標,所以一直是未成熟的。」
3.「構想烏托邦的人,是該烏托邦裡的獨裁者,。而構想出『真正的小孩』與『真正的人』的教育家、兒童文學家,就是這樣的『獨裁者』。而且,他們始終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小孩與成人之間,沒有決定性的斷裂,這樣的孩子們,已經是小型的成人,而不是近代成人幻想出來的『真正的小孩』。」
第六章 關於構成力--兩場戰爭
其一、沒理想戰爭
1.「近代以前的日本繪畫,看起來總覺得缺乏『景深』,換句話說,它沒有透視,一旦習慣了這種透視法所呈現的空間,我們就忘了它僅存在於繪圖中,並且很容易就會認為,消失點透視法出現之前的繪畫,沒有觀察到『客觀的』現實。」
2.「所謂近代以前的文學缺乏深度,並不是當時的人不認識深度,只不過是因為它沒有讓我們感受到『深度』的配置。」
3.「文學的價值,完全不應該由這種透視法的配置來決定。『文學史』的主流思想認為,『內在的深化』與其表現決定了文學的價值,然而,文學並沒有非如此不可的『必然性』。」
其二、「無『情節』小說論爭」
1.「他們之所以懷疑透視法,是因為意識到幾何學透視法中的『均質空間』來自一種繪圖的方式,和我們的知覺所感知的空間是乖離的。」
2.「我們並非以固定不動的一隻眼睛觀看事物,而是以不斷轉動的兩隻眼睛觀看。」
第七章 文類的消失
1.「所以,我們應該在十九世紀後期尋找近代文學的起源,而不是更早的時代。再往前追溯,給我們的只是根源的錯覺;事實上,這麼做不但讓我們忽略了這個時期所發生的『顛倒』,更反過來加強了這個『顛倒』本身。」
2.「任何關於『東方』的言論,即使發言的是東方人自己,都無法免除這種表象性。在這裏,『東方』就像康德所說的,是我們不可能認識的『物自身』」
3.「所謂藝術,發生在我們排除習慣的看法,而開啟不同觀點的時候。」
文:陳筱亭(試讀評論讀者)


#顛覆文學史常識的快意之作
#考掘文學建立過程如何成為精神史的框架
★代表日本後現代批評的經典,全新譯本★
我在乎的不是近代的批判,也不是近代文學的批判。我想探究的是依附著語言而存在的人類的條件。沒有人能逃出這一點。——柄谷行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