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Danielle MacInnes on Unsplash
今日藥帖 :
【Gloria Kim - winter without you _demo】
有時候看到古裝或歷史劇,心裡都有一種能活在現代是一件很值得珍惜的事情。我們已無須擔心什麼時候會發生戰爭、會改朝換代、會被迫接受妻離子散的劇本,雖然此刻在世界的某些角落,仍然會有為了生存而辛苦戰鬥的人,但無論如何這一份和平都值得被保護與珍視。
幾個月前跟朋友去看了《
梵谷》的光影展,在那之前對梵谷的作品與來歷並無熟悉,只知道這一個藝術家和最喜歡的那幅畫《
夜晚露天咖啡座_Cafe Terrace at Night》,(1888年,收藏於科倫-米勒博物館),為了不浪費這場展出的難得,微微研究了其他作品跟生平經歷與故事。
找來一些書和紀錄片,只能說為僅僅得年37歲的梵谷,卻以這樣的方式離世感到非常惋惜。在梵谷受著精神疾病之苦期間,即便一路來是依著關係緊密的弟弟《西奧》接濟幫助,而能繼續以畫家身分生活下去,但同為畫家的好友《
高更》卻一直無法青睞與理解自己喜好的大膽用彩作畫方式,而高更最後選擇離開亞爾小鎮Arles,對
梵谷來說好似生命中唯一的一道光跟著熄滅了,他仍舊作畫,只是常與寂寞相伴,最後因為深感自己對有家世的弟弟,無論是生活或精神上都是一個莫大的包袱,於是選擇在1890年7月29日結束自己的生命。
也許梵谷的死亡,是有機會被阻止的,無論在哪一個世紀,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環境的牽引,都很可能導致單獨的個體走向不應該去的那個地方,我們都以為科技進步了,這樣的問題會被解決與重視,但成反比的是,卻更加嚴峻與忽略。
Photo by Alina Grubnyak on Unsplash
▎求學的困境_激勵與激怒的差別。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單向教育是否依然 !?
每一個生命的逝去如果是來自很粗淺的理由,那真的會讓人感到很捨不得且可惜。求學階段的各種枝微末節,已經印象不太深刻,因為我以為過了這麼些年呢在教育裡有些觀念會有所不同。
例如老師不會再借體育課去小考、不會再犧牲藝文課作模擬考,不會再用我們喜歡的手作或體驗課程,去充填我們不那麼喜歡的研擬跟推演考題,和增進解題能力,然後用年級之分說著 : 「哎呀! 都高三了怎麼還不好好念書考大學,考不進明星學校還是一個像樣的大學,出來怎麼找的到工作哪 ! 」這一類看似激勵,但對青少年的我們卻更像是激怒的發言方式。
但我們也許並不知道那些憤怒和不悅感從何而來,我們被困在所有的「應該」與「不應該」之間。於是有的人沉淪、有的人迷惘,有的人像石芳瑜的新書《
中間的人》,
當然其中不乏,真正進入所謂明星學校成為即將往金字塔尖端走去,卻從未深掘自己內心的那群人。
Photo by Clem Onojeghuo on Unsplash
▎職場的困境
該要有多積極進取才能夠算是不辜負占在社會上的這一個位置,又需要爭取多少曝光或達成轉換率才讓一切努力看來沒有浪擲。
好不容易離開講求學業成績傑出、社團經驗豐富、合群的團體校園生活以後,雖說社會的艱難多少是有聽說且,又因著每每世代大環境差異而帶來不同的挑戰,例如那些年吵得沸沸揚揚的22K,與過了草莓族、水蜜桃族、柳丁族這樣稱呼時下與初入社會的年輕人,到底有多不耐操,又有多不懂得禮儀….…等。
而有多少節目主題,也意識到這樣的集體感受能帶來收視,而將之列入節目製作的清單中。如果以《生活的艱難》作為搜尋關鍵字,會出來好多文章跟影片甚至是形容生活艱難的成語(!?) 除了一般常用的顛沛流離、忍飢受餓還學到一個很特別的字,爨桂炊玉,意思是燒柴如同燒桂,煮米如同煮玉。形容物價昂貴,生活困苦。有一點有趣,很喜歡古人用一些簡短但意義深遠的字,形容一個事態的樣貌,像是電影《寄生上流》那樣,用看似粗略的線條勾勒富含深意的社會現象,不經過歲月無法取之當中的酸楚。
Photo by Ian Schneider on Unsplash
▎集結生活中,所有困境的總和。
生活中的艱難並不會因為過多過少的努力而停止,只要世界依然轉動而我們還需要生存下來。任何形式作品的呈現、文物的發明,也許就因著我們與我們之間有著細微的共通點,也許我們有一樣的煩惱,有一樣無法做出的選擇甚至,沒有選擇。
搜尋資料之一的影片
Speaker: Les Brown他說 : 「如果我們遇到生活的艱難該如何面對 ?!」他的答案是信念、相信自己、以及自己有戰勝這件事情的能力。讓信念帶給你耐性,而這兩者會長出行動力,說我們要像竹子這樣生活,用很長的時間醞釀,但竄出土壤後會以每天30公分的高度,六周內可以長達15公尺,這是近期第2次聽到竹子哲學。
這完全能夠當作單個季度的媒體主題脈絡了吧! 例如 :
先談薪資、談人脈、談通往財富自由的道路以及商業層面考量,對應著褪下工作武裝後的各種職人,迎面各種購物平台,因節日或名義創造出購物節搭配的折扣、優惠方案,然後人們開始瘋狂下單、秒殺,再塞爆超商取件。
接踵而來的標題可以切入,與科技日趨進步但離買房卻越來越遠的儲蓄黑洞、與生活高壓導致報復性購物有關,再下一輪呢就能直搗理財觀念的各種核心討論。
就這樣,這一切好像產線上的輸送帶一般,如此的循環,並不會真的停下來。
Photo by Nikita Kachanovsky on Unsplash
最後呢!我想,能練習與人好好說話與慢下來,是最困難但最必要的生活態度。
常常在兩種思想之中被擠壓的有些混亂,但還堅信活下來的參考提案是願意與時俱進不與社會脫節,但別對他人的生活羨慕不已而掉入相互比較的漩渦,時時能夠停下腳步看看別人再看看自己,
對自己所有感受有所覺知,去體驗或閱讀和練習思辨。
雖然讀商業類別的書籍、關注累積財富的小撇步但,也別因此摒棄了《微小確切的幸福》、《理想的下午》這一類的觀點,就像飲食需要均衡,而生命的鹹淡亦然。
像拎著鞋走過光亮亮的地板,拎著疑問去找尋答案,一邊尋找一邊碰撞的過程集結所有養分,再抽絲剝繭的思考中,回首自己的足跡如印在雪地裡那樣清晰,就這樣在一路找答案的過程,也無意間落實了心理要的安份,從開始到結束呢完整了一個有機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