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浪費大量情緒成本的爛事,有些人的厚顏無恥真是醜陋得令人瞠目結舌,讓我隱約有種似曾相識的既視感,啊,是《安家》裡房似錦她那個媽……
陸劇我比較喜歡古裝劇,極少看現代劇。三月時(這篇文在草稿匣裡也躺太久了)為了演員(男女主角)而看了《安家》,這部是改編自日劇《房仲女王》,日劇只看了第一部而未看續集,因為老實說沒有很對我的喜好。但《安家》讓我看到停不下來!
能透過戲劇了解特定產業的面貌、秘辛、職場的心酸苦辣,我最愛這種了。女主角毅然決然從鄉下到都市求職,帶著一股只怕無法存活的拼勁從俗氣蛻變至幹練,從一無所有到開闢出自己的一方天地,這個過程看得頗有共鳴。56集的長篇算是蠻完整呈現房仲業的生態,還能觀察文化差異、看人性、品人生,寫實而殘忍,卻又不失溫情與勵志,讓我看得津津有味。
不是家人所在之處皆是家
房子不光是房子,也承載著這一家人一輩子的幸福。
一間有大窗戶的房子,當你累了煩了,被生活磨得千瘡百孔的時候,這裡就是你獨處的空間,你不必走出家門,就能擁有詩和遠方。
並非侷限於「賣房」的職場劇,既名為「安家」,自然脫離不了各種「家庭關係」。女主角(房似錦/孫儷飾)聲稱沒有我賣不出去的房子,志在為每位買家買到滿意的房,也夢想著有天能擁有一個自己的家。這麼會賣房,收入想必早已實現了這個夢想,但……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劇裡如現實般有為子女勞心勞力付出一切的父母,也有千方百計榨乾子女的父母。房似錦的母親真的把情緒勒索(經濟壓榨)的本領發揮得淋漓盡致,其他家人也軟爛到看不下去!男主角(徐文昌,徐姑姑/羅晉飾)的前妻又煩人不要臉得要命,要說劇情狗血呢,我又覺得超級寫實,因為現實裡的的確確有這樣的人,而且還不少。
劇裡透過一個個買房賣房的案子呈現多段故事,其中兩段故事讓我特別印象深刻,看得眼淚嘩啦啦直掉。
第一個故事便是那對勤奮努力工作多年,靠著賣包子的辛苦錢一點一滴累積到能買房的夫妻。這段故事讓我震驚:現在還有父母會窮盡一生積蓄買婚房給孩子嗎!?我以為買房子給兒女的大部分都是有錢人家呢……。好奇究竟是戲劇效果刻意安排呢?還是現在真的還有家長明明自己也苦哈哈仍要砸鍋賣鐵為孩子買房呢?如果有,應該也是少數,吧?(貧窮限制我的想像)
第二個故事(小雷,不喜勿入)則是講述一對鶼鰈情深的老夫妻,老爺爺患了不治之症,老奶奶想賣房換取救命錢帶老伴出國就醫,即便只能延長一點壽命也願意,而老爺爺卻希望那筆錢給老奶奶買個合適的房子養老。
我腦子開始轉了起來:究竟賣房的錢應該留給奶奶養老好?還是明知無法治癒仍要全砸下去為爺爺延命好?理智當然知道選擇為留下來的老奶奶的餘生做打算才是明智之策,但眼看著深愛的人即將離開,又哪來的理智呢?以後是不是會為此後悔呢?錢要怎麼用才稱得上聰明?用得聰明就是正確嗎?用得正確就算值得嗎?(現在看到類似的劇情我都會很入戲,因為家有近百的老人,父母也剛過花甲之年,自己又打算單身到天荒地老,所以時常會去思考各種老後的事情……)
正當我邊看劇邊為此糾結時,劇裡的兩個外甥卻在打著其他算盤:想方設法拖延不賣房,為的就是要拖延到老人家都過世後,兩人對半分產。那棟樓三家共有,拿三分之一還不夠,非要多拿而不顧親情……。老爺爺過世後,兩個外甥都沒現身,卻在老奶奶隨著老爺爺的腳步離世的當天立刻飛奔而來,不為辦後事,而是急著變賣房產。反而是無血親的旁人都比所謂的親人有血有淚。(看到氣得牙癢癢,幸好最後的安排有稍解一口怨氣!)
價值觀的天秤
這類為了爭奪家產吃相難看的事情現實裡也看了太多,貪婪不知撕裂了多少親情。雖然我不認為自己家人會如此勢利無情,但不得不說這段劇情還是對我造成了價值觀上的衝擊。
一個人心中的秤,會為了什麼樣的價值而偏移?對外算計也就罷了(?),如果連親近的人也要算計……人生難道還不夠殘酷?
「給我多少錢,我會跟家人反目?」
我以此自問,覺得答案顯而易見。該是我的就是我的不必退讓,不該我拿的我分文不取。即便窮死,至少我心安理得睡得著覺(心安無價,睡得著是天價)。
不設防是最好的防禦方式。我生命中出現的每一個人,都值得我用心對待。
這部戲讓我看到了人的善念與貪念。最近在現實中看到毫無下限的貪婪嘴臉,讓天真的我大大開了眼界(簡直就是房似錦媽媽的靈魂上身呀)。徐姑姑所說的「不設防是最好的防禦方式」是什麼概念我還參不透,抱持著善念過活仍是我不變的信念,但已不再期望人人都善良,以免「用真心換絕情」。
關於男女主角兩個不解。
1.羅晉手上老是拿著一把扇子,讓我一開始常出戲(雖然後來看習慣了),不禁好奇,如今在中國這種摺扇還很普遍出現在生活之中嗎?
2.孫儷的戲我看了不少部,每一部都覺得她演什麼像什麼,讓人秒入戲。唯獨感情戲,每次看著她跟其他男演員搭配的CP都有一種說不上來的違和感,明明都蠻登對的呀,但撒糖、深情款款時都讓我覺得渾身不對勁,難道只有我有這種感覺嗎?唯一一個例外便是《那年花開月正圓》裡的何潤東,但他很早就領便當了……(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