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部
#指揮中心記者會 #前線醫護求助 #台北市立聯醫工會 #醫療資源統籌調度 #台大醫院
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5月26日在其個人臉書,以朋友限定的方式貼出〈
Hospitals Need Help〉一文,表示臺大醫院已經把小兒加護病房都改裝、收治成人患者,仍然不敷使用,但救護車卻持續把需要加護病房和插管的確診病人送來。
吳明賢以隱喻的方式寫道:
做為戰場的第一線指揮官希望司令部能夠最快的時間定出辦法,友軍們也都能誠實互信同心共濟。最重要的是,給醫院的資源或是補助,不要像去年一樣七折八扣。
去年未確切落實超前部署,至今仍無規劃方案?
吳明賢26日的臉書文貼出後,晚間受訪時表示:這波疫情病人實在太多。臺大醫院已收治100多名確診病患,重症比率又高,收治高達20多名重症,全國最多,加護病房已經全部滿載,還得把兒童負壓加護病房改裝,用於收治成人患者。但改裝也需要時間,急診都還有病人在等。他呼籲指揮中心,一定要把全臺灣的醫院都納入規劃,訂定病患收治相關辦法:
真的不希望步上SARS後塵。
吳明賢的說法,似乎表示指揮中心尚未有統整規劃,才令醫院陷入困境。甚至,去年政府提供醫院進行整備的資源就已不足,這是否是醫院無法「超前部署」的重要原因?此刻,即使不談未能超前部署的咎責,但目前的情況無疑部署落後,究竟何時才能看見亡羊補牢的積極規劃措施?
吳明賢這篇貼文,僅限朋友,沒有開地球,可能有所情面考量。但以臺大醫院院長的地位發文,不管如何限定閱讀,都是一枚超強警戒的信號彈。
只是,指揮中心究竟如何反應?
5月27日防疫記者會上,陳時中指揮官將此問題指向救護車把病人送到最近醫院的慣性,認為臺大醫院距離最近,所以「臺大辛苦了」,之後應分流患者送入其他醫院。不過,這樣的說法,仍未回應量能不足並不僅是臺大醫院的困境。如吳明賢在貼文中說的:
看到友院第一線加護病房醫護發出吶喊,本院也不遑多讓……。
聯醫工會發求助信,指揮中心輕描淡寫
如果進入該求助信閱讀,會看到更多醫院處境的細節。文末甚至提及:
供醫護人員下班後住宿的「警消醫護加油棧」竟有對醫護人員的歧視、拒絕住宿;醫院宿舍為高風險區但沒有正式消毒、只請住宿同仁自行清潔……。
這封求助信描述的現象,著實令人憂心。隔日,指揮中心防疫記者會上,
陳時中指揮官的回應是:「目前醫療量能確實非常緊張,但絕對沒有崩潰,正在積極備戰」。
沉著鎮定是指揮中心記者會的特色,確實是疫情之下很重要的氣氛。但是,如果針對第一線人員發出的沉重心聲,政府的回應一律是輕描淡寫的簡短,並無迅速提出實質的方略、魄力與能力,以此方式來回應對方,多次下來,是否容易令醫護人員與民眾對指揮中心產生表面鎮定可能只是「國王新衣」的憂慮?
臺灣社區感染黑數高,重症率恐高於日本
前臺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5月26日出席公視「有話好說」錄影時指出,臺灣社區感染的黑數高,憂心
臺灣的重症率恐怕比日本還高。林氏璧指出,日本最近宣布要延長第三波緊急事態宣言,因為日本今年重症人數也是來到新高1300人。但他更憂心臺灣:
我們現在已經378人了,以兩國人口比例算起來,臺灣每十萬人的重症人數,很可能比日本還高,這是一個很嚇人的數字。
不過,自5月22日記者會上公布「校正回歸」後,指揮中心每日拿著趨勢圖,表示疫情沒有更為嚴峻。今日(27日)則補充說明也沒有下降,要再觀察兩天。林氏璧提醒,大家看趨勢圖的時候,都忘了一件事,那就是:
快篩量能有限。有些人想篩,但號碼牌沒了,我們的篩檢分母卡在一個天花板。有些人看這些趨勢圖,說趨勢下來了,但這其實是一個假象。
很多國家剛進入社區感染都面臨檢測上不來的困難,因為無法用確診數去掌握流行曲線。所以用重症去看,就會真正發現,確診人數真的只是冰山的一角,這一波來的又快又急,非常令人擔心。
防疫記者會現場的記者困惑
眼前,擁有「第四權」的媒體記者已無法進入醫院現場了解實況,只能緊盯政府、要求回應說明問題。然而,許多記者都已公開或私下表示,他們無法取得諸多資訊。
不少記者在臉書或其他管道私下分享他們無法獲得重要資訊或回應的心聲。例如,針對前述提及的北市聯醫工會求助文,一名從去年疫情之初就開始一路跑指揮中心等防疫前線的記者,在其臉書也以朋友限定的方式發文,寫出他在正式新聞稿中無法表達的無奈與沉重:
北市聯醫工會向社會發出求救信,……隔天下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指揮官陳時中強調,醫療「只是緊繃,絕對沒有崩潰。」當媒體再次問起全國及雙北醫療量能,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繞了一大圈,卻幾乎什麼也沒說,只強調中央不會再說明雙北床數。
與指揮中心記者會相隔一小時,出身創傷醫學的台北市市長柯文哲被問到市聯醫慘況時說,「不用看數字,我去現場看,看到人是被抬出來的,加護病床都是滿的,就知道很不妙。」
……
指揮中心不再說明日日倍增的死亡案例。當眾家記者終於等到指揮中心公布資料,驚覺又有人死在家中、死後確診、到院前死亡,或是都待在檢疫所、經過視訊診療了,還是死亡,轉向指揮中心詢問時,得到的只有「不清楚」和沈默。
指揮中心天天拿著趨勢圖說,疫情沒有更嚴峻。然而,根據中研院學者何美鄉和前臺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用重症人數回推,社區中還有巨大的確診黑數,只是受限於篩檢量能天花板,導致趨勢看似不再上升,但這些黑數仍持續在社區中創造隱形傳播鏈。
端傳媒日前也曾公開指出,他們與其他台灣媒體記者多次向政府索取、卻未獲回覆的項目,例如:校正回歸中「研判日」定義、各縣市的每日累積確診數(包含校正回歸後的數據)、每日採檢陽性率的分子(確診數)與分母(檢驗量)、關聯不明的個案趨勢分布圖等。
僅就資訊取得而言,記者和醫院第一線工作人員的處境竟有相似之處。這是指揮中心記者會與疫情公布訊息時,值得省思的問題。
呼籲防疫記者會的重點拉高格局、與時俱進
很多記者與專家已在輿論中指出,指揮中心每日記者會的重點宣示已流於形式。每日記者會一開始,指揮官的報告都是仍有待「校正回歸」的確診數、以及細唸確診或死亡案例的情況。這些其實只需事前發布文字公告即可的內容,卻成了每日記者會例行的開幕儀式。
防疫記者會缺乏關於國家抗疫藍圖的重大宣示,也缺乏諸多同樣必要的資訊公開。
在吳明賢的臉書文後,陳時中指揮官的回應顯然無法滿足有識者的期待,防疫記者會的政策侷限也更為顯著。
臺大公衛學院便於5月27日發出公開的建議與呼籲,強調幾個重點,在此簡要摘述:
(1)校正回歸所顯示的延遲通報嚴重,建議儘速調動全國具備PCR檢驗能力的所有生醫實驗室加入。
(2)建議鼓勵並支持地方政府進行重點區域及高風險族群的PCR 篩檢,並且將目前雙北篩檢站採檢通報與個案處置經驗做成SOP,儘速送交全國各縣市運用。
(3)幾家重點醫院已經面臨重大危機,私立醫院是否收治 COVID-19仍屬自願性質。建議善用全民健保體系的資訊力與影響力,協調全國公私立醫院各種等級的病床及照顧資源,進行統籌調度。
(4)全力取得國際認可的疫苗應是此階段重要工作,期待政府以保障全民健康福祉為最優先考量。
(5)建議重新定位每日記者會的目標,會前先提供資料給記者並蒐集記者的問題;不再詳述個案疫調內容。民眾更關心的是政府團隊將採取哪些行動,以及如何與地方政府及公私部門協同防疫工作。
(6)在這關鍵時刻指揮中心應該提高到府院層級,並擴大諮詢團隊廣納建言。
臺灣正處在艱難的關卡上,亟需一個與時俱進的指揮中心與防疫記者會,而不是維持去年至今都以政府體制中三級機構部長擔任中央指揮官的組織架構、採行同樣模式的窠臼記者會。能提出重大藍圖與行政整合魄力、宣布及回應急迫問題的指揮中心及每日記者會,是當前迫切需要的改革調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