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去年爆紅的愛爾蘭小說改編影集,我最近終於把它看完了。原著我沒讀過,所以以下的內容僅來自我看完影集之後的想法。無劇透,但後面會講到一大段自己小時候的經歷。
首先,有很多中文評論都提到「床戲很多」,就連台灣代理這部劇的 Catchplay 也用了「文青版格雷」、「床戲連發」這樣的文案,其實我滿一頭霧水的。床戲的比例明明就還好吧?是歐美劇看太少嗎?(笑)
Anyway,我覺得這部劇確實是滿可看的,不過必須注意的是,請勿期待錯誤。就像羅比頻道所說,它不是以劇情取勝;或是說,它不是靠高潮迭起的故事來吸睛。整部劇的情節說起來簡單,就是一對男女從高中到大學分分合合的過程。我覺得它的看點在於演員的表現極有說服力,還有透過日常互動所傳達出來的訊息。看完 12 集,就像真的陪著他們走過這段時光。
坦白說,我對於劇中「愛情」的部分並沒有太強烈的感受,可能是因為我自己到目前為止只有經歷過單戀,也有可能是我本來就對比較文藝的作品沒什麼感受力;但關於「正常人」這個概念的探討,我倒是滿有感的。
從英文來看或許更清楚。名詞 norm 是基準或規範,變成形容詞 normal 就是符合基準或規範的,中文常用「正常(的)」來翻譯。但這個社會真的存在所謂符合基準或規範的「人」嗎?那些基準和規範,具體來說有哪些?又是誰說了算?這些問題恐怕都很難用三言兩語交代清楚。
對 Marianne 來說,家人之間的緊張關係讓她有嚴重的自我懷疑,但她實在沒辦法跟那群高中同學同流合汙,於是成了特立獨行的存在。於是成了「不正常」。
而 Connell 雖然欣賞 Marianne,但為了融入他的死黨們,他在學校裡必須隱藏自己和 Marianne 之間的感情。為了「正常」,他可能得傷害自己最在意的人。
我對 Connell 高中階段的經歷特別心有戚戚。國小的時候,我為了不被當成一個無聊的人,強迫自己去學習一般人的笑點。國中的時候,我開始會對某些同性的朋友產生友達以上的好感,但也許是不想跟別人不一樣(當時缺乏性傾向的觀念),我下意識把這種情愫解讀成「我只是想跟他們特別好」。而高中分組之後,我拚命成為第一名,這樣別人有問題就會來問我,簡單來說就是怕自己沒朋友,甚至曾經跟班上比較活躍的同學一起排擠某些人。現在我回想起來,都覺得自己的學生時代活得很累。
但即使明白自己喜歡同性之後,情況也沒有輕鬆到哪裡去。由於我本人就是偏內向、不喜交際,認識的圈內人很少;什麼會打扮、有品味、性生活豐富,我一概不具備;長相和身材更不是所謂的主流男同志,在擇偶市場沒有競爭力。這樣我是不是屬於同性戀群體中的不正常?那我豈不是成了不正常中的不正常?而且很多時候並不是具體有誰造成這種壓力,而是整個社會氛圍加上社群媒體呈現出來的東西,讓你覺得自己就是非主流、不受歡迎。
我們永遠無法得知,有多少人在與「正常」拉鋸的過程中失去了自己。每個人都有機會因為某種基準或規範而成為少數的那一邊,而 Marianne 和 Connell 還算幸運能擁有彼此,但不是每個人都這麼幸運。所以,請更溫柔地對待跟你不太一樣的人。
如果你看完《正常人》,或許你會好奇 Marianne 和 Connell 將走向怎樣的未來。無論如何,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他們心中永遠都會有對方的存在。
請大家一定要記住,不要活在別人眼裡、死在他人嘴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