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己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22年。
這是在高中時期認知到自己是男同志之後,直到發現自己是灰色AA所歷經的時間。
「灰色AA」= Grey Aro+Grey Ace,代表一個人在情感傾向上屬於「
灰色無浪漫」,性傾向上則是「
灰色無性戀」。
是什麼樣的契機,讓我在22年之後,再次出了另一個櫃子?
「灰色AA」如我,對於幸福一樣有憧憬,只是對於關係的定義與大多數人不同。
事情是這樣的。
某天夜裡,我跟一位無性戀朋友聊天。聊到一半我笑著說:「難道沒有無性戀的酒吧嗎?」「是不是因為無性戀茫了之後也不會亂性,沒有賺頭?(笑)」一說完之後,我抱著可能替朋友發現新天地的心情,準備順手google看看無性戀酒吧的資料,結果還真的沒有!不過就在這次搜尋當中,我卻意外地瞥見了各種介紹無性戀的知識,最後竟然找到了我自己。
啊?!這個定義不就是在說我嗎?!
我很驚訝,原來連自己都說不出所以然、亦不曾具體覺察的狀態,在西方的性別研究場域裡,早就有其他先進精準地描述出來了。我以前一直以為無性戀=性冷感,所以從來不覺得自己有可能沾得上邊,原來我其實大錯特錯。簡單來說,性冷感對性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情況是源於生理或心因性的,然而無性戀者是性機能正常,但無法在他人身上感受到性吸引力,或者不存在與他人發生親密行為的想法。部分無性戀者即使有性生活,可能頻率也低於一般人,或者是為了表達在關係中的配合度及誠意,但實際上進入狀況的程度弱於一般人。
「浪漫傾向」和「性傾向」是兩件事
探討戀愛情感層面的「
浪漫傾向」以及性吸引力層面的「
性傾向」是相互獨立的。
現在,請您想像眼前有兩條獨立的橫線,一條在上,一條在下,線上分別畫有0%~100%的刻度——上方的線是當事人的「浪漫愛情感受度」,最左側端點代表無浪漫(0%),最右側端點代表有浪漫(100%);下方的線是當事人的「性吸引力感受度」,最左側端點則代表無性戀(0%),最右側端點代表有性戀(100%)。
舉例而言,和我一樣屬於「灰色AA」特質的人們,在這兩條線的定位為「均接近最左側端點,但又並非位於0%端點上(並非完全的無浪漫/無性戀)」。而至於程度上有多接近最左側端點代表的0%,則因人而異。然而即使如此,「灰色AA」的人們普遍都是「偶爾可以感受到浪漫愛情或者性吸引,但頻率仍遠低於有浪漫/有性戀者,當事人亦可能一生只有少數幾次經驗,或者即使出現相關感受,程度上也非常淡薄。」
換言之,以上兩種傾向若非定位於最左側0%端點者,代表情感或生理上仍可感受到不同程度來自他人的吸引。這也表示,一個自我認同歸屬於無浪漫/無性戀光譜、但並非完全程度的無浪漫/無性戀當事人(「浪漫愛情感受度」或「性吸引力感受度」非0%),也會同時擁有異、同或雙性戀等浪漫傾向/性傾向,只不過感受程度的表現上人人各有不同。
小時候的我不愛女生,但也不愛男生
常有人問:「你『從小就知道』自己是同志嗎?」答案很簡單,如同主流大眾對於自己喜歡異性從來無須經過思考一般,同性戀也是源自天生,而非是一種「選擇」或「癖好」。絕大多數的同志從小時候有記憶開始,就知道自己喜歡的是同性。
雖然在性傾向方面,萊特自小只受到同性的吸引,然而在「浪漫吸引」方面,我卻剛好有別於一般同志的生命經驗。
從我有鮮明記憶的幼稚園時期開始,我雖然不會喜歡女生,但也對男生沒有特別感覺。由於與生俱來的這份無浪漫傾向,萊特相較一般同志而言,要到很晚才真正確立了「同性戀」的自我認同。
生平第一次出現「喜歡」他人的感受,是要到高二那一年。當時分班之後多了一個非常帥氣耀眼的男同學,濃濃劍眉、高高的鼻梁,加上好看到不行的側臉……初見對方的當下,這種在現實生活中實際「煞到」一個人的感覺,才讓我瞬間終於能夠放開心胸,明確告訴自己:「我『真的是』同性戀!」
當時出現這份情愫毫無理由,因為對方完全是「我的菜」,覺得對方「很好看」,所以想要多認識他、多接近他。偶爾也會在座位上可及的視角「偷偷望著他」。
「審美吸引」和「感官吸引」教我的事
然而,在我將近一年的研究過程中,才發現到原來每個人除了前面提到的「浪漫吸引」和「性吸引」之外,還有所謂的「
審美吸引」和「
感官吸引」。
簡單來講,所謂「審美吸引」指的是受到對方外型或者舉止、氣質的吸引,就像是一般我們會講的「煞到對方」;而「感官吸引」則是與性無關、但與親密關係有關的一種欲求,例如「親吻」「擁抱」「按摩」等等的肢體「接觸」。
自從去年認識了「灰色無浪漫」的定義,發現自己身為其中一員後,回首過去的經驗,當時我對那位男同學的「喜歡」,其實幾乎不存在想要發展戀愛關係的動力,而是因為「他完全是我的菜」,我被對方的外型吸引之後,產生了一種屬於審美吸引的“crush”。
人與人之間的吸引主要有以上四大類,除了主要廣泛被討論的「浪漫吸引」和「性吸引」之外,還包含「審美吸引」和「感官吸引」。(出處:Ace Alliance)
無浪漫/無性戀的朋友們,和一般人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浪漫吸引」和「性吸引」這兩個部分的表現是低迷的,但在「審美吸引」和「感官吸引」方面卻有可能如常發揮。換句話說,一個無浪漫/無性戀者,由於「審美吸引」的發揮,看到「外表是菜」的對象時,可能一樣會「覺得欣賞」或「被吸引」,或者由於「感官吸引」的發揮,一樣可以投入或享受在「親吻」、「牽手」、「擁抱」或「按摩」等非屬性行為的親密肢體接觸當中。
發現這些知識之後,讓我對於自己雖然不存在、卻還沒有完全放棄發展的情感生活,一下子豁然開朗了起來。「審美吸引」和「感官吸引」,萊特的幸福就靠你們了啊!(笑)
勇敢探索與接納真正的自己,才不枉此生。
同性戀是天生的性傾向,但是,要能從小就認知到自己是無浪漫/無性戀光譜的一員,我認為是有其門檻的,理由有二:
- 因為在我們很小的時候,代表情感面的「浪漫傾向」以及代表生理性層面的「性傾向」都尚未發展「成熟」,我們比較能夠感受到「有」,而還未有能力察覺或理解到自身的「無」。
-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所能觸及的社會文化都揭示著:愛情和性是「所有人」的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兩大元素。
在無浪漫/無性戀者的成長過程中,也和所有一般人一樣,都在社會文化與各種媒體之下耳濡目染,生活在這個被「愛情」和「性」驅動運轉的世界裡,卻始終與主流大眾之間抱持著或濃或淡的「格格不入」感,因此若要真正地認識自己與成長,短時間內會需要下一些功夫主動去探索知識,才有機會慢慢發現,原來自己對自己的認識,也許不如原先所想的那麼完備,但我可以跟你保證,受益於這些知識最多、獲得更好的自我認同和自信的人,將會是你自己。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愛心給我鼓勵吧!
有任何想與我討論的,歡迎你們留言跟我互動 ;-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