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i是什麼?
就是個rebrand的Calibra錢包(就不再贅述Libra/Calibra,很多精闢文章)
18個月後,臉書再來一次,推出rebranded品牌"Novi”
讓我們先複習一下。Libra-->Diem而Calibra-->Novi,所以剛剛說了,這是個rebrand行銷活動,但最底層的那些炫目的手段沒有變,往上一層,則增加了各式各樣各國監管要求的項目,但對監管機關來說這真的只是剛好而已。
Why Novi?
成為網路全球央行,這是臉書的野心
先來看一下Novi的論述,打著「挑戰者」姿態,解決了些什麼痛點,目前從David Marcus發布的內容來看,支付包括跨境與境內(以他們拿到大多數美國州政府監管的許可)。簡單說,就是"Money Movement"。支付的最原型也不過是如此!
解決什麼痛點
- 高效率(現在跨境匯款點到點要三天,也有些銀行提供當天全額到,美國境內匯款也不是高效率)
- 低成本:平均為6.5%的匯款本金,它們設定目標為3%,這表示他們想賺的利潤
針對論述,提供了些什麼證據
- 全球unbanked人口還有17億(台灣是92.9%有銀行帳戶*)
- 美國unbanked高達62M人
- 系統老舊,66%交易仍是1970年代的ACH系統(三大卡組織的模式更老有些超過60年,但人家與時俱進,可做到每秒65,000筆交易的處理量,Novi呢?呵呵)
- 美國精神「公平競爭的承諾」這是檯面上很重要的美國精神
- Fabebook Payments:處理了US$1,000多億的交易。但是,這些都是透過cybersource等其他交易處理商與美國本土四大卡組織的中間人模式,別人幫他處理的,跟他自己沒啥關係,但是目的就是成為現在的支持證據之一。如同台灣的商店Pay (背後都是銀行在幫商店品牌打工,你真的還以為某百貨或是便利商店的pay是整包自己建立的阿。除了電子支付業者以外)
- KYC, CTF(Counter Terrioism Financing), Sanction screening, Tax:這些是上一次全球監管聯合反對的最大立足點。這次就是完全依照各國監管機關的遊戲規則。Compliance is king and everything, in short.
- 1:1的現金儲備。日後可能設計為$1Novi等於US$1。因為Novi在跑的是一組Token。臉書要讓全部關係人放心的就是Novi是1:1來做託管。再拓展到其他幣別
以跨境的"Money Movement"為例
真正的核心業務之一是「外匯」
要跨境支付,就會需要做幣別轉換。若你要轉換成其他貨幣,當然就是看市場匯率,因為FX才是真正重點,臉書的目標是希望匯集巨大的外匯,從買進/賣出中,賺取利潤。範例:在美國使用Novi付款US$100到新加坡你朋友的Novi錢包,但朋友希望收SGD。都是在Novi上,所以Novi負責將USD換成SGD存入你朋友的Novi錢包,背後當然跟銀買賣外匯。因為最終仍是要進入銀行體系中。最原點,Novi錢包還是從你的funding source中扣款,可以是credit debit card/銀行帳戶等。不然怎麼把你的美金搬給你新加坡朋友變成SGD。
你的funding source-->你Novi錢包US$100-->朋友Novi錢包SGD--->消費或是提領到銀行變成現金
就算你是個忠誠的Novi使用者,無論跨境收付款,都不願意提領為你要的貨幣。拿著Novi錢包到可收Novi錢包的商店消費。
而最終Novi仍是會以當地貨幣從Novi(若最簡化來說)或是合作夥伴打錢給商店,最終仍是回到現在的貨幣體系與銀行體系中。
用台灣例子來當範例
(都是錢包但底層技術不同,先說明)
LINE Pay (非money)。被卡組織定位成DSWO(Digital Staged Wallet Operator), Staged的意思就是假錢包。在funding source(意思是你自己真正的現金)之前,架上一層LINE Pay的APP。
白話說,就是LINE Pay QR,好處是。LINE Pay只需要簽約商店,不用收APP的硬體(幾乎),GTM(Go-To-Market)非常快速
臉書是把銀行的客人跟錢全部帶走
只要合規與受監管。客人(consumers & Businesses)當然選擇快與便宜的。誰還要每次跨境支付要等3-5天與NT$500起的手續費?
銀行怎麼辦?
看得夠遠的銀行會發現,現在是坐困愁城。因為沒的選。其他銀行主管:「今年KPI都做不到了,跟我們無關拉」
以跨境支付為例,SWIFT與三大卡組織。先不談卡組織在各市場當地的乳酪,因為還很難搬走,目前臉書還沒有本事挑戰。而SWIFT,就是可著墨的點。雖然SWIFT組織也開始與時俱進的測試小額快速跨境交易。
臉書要做的是從銀行把人跟錢全部搬走先,然後再延伸其他業務做交叉銷售。而銀行面對這樣類型的「挑戰者」毫無招架能力。
可以預測到的是
- 透過監管手段,不給牌照
- 透過區域聯合方式,建立小型有效率且便宜的區域型支付。歐盟與東南亞的央行早已經開始測試real-time payments
若有銀行提供「快速」與「便宜」的支付服務,銀行的客戶至少不會落得被臉書整包搬走,而沒法做其他交叉銷售的生意。銀行業除了手續費以外,真正核心是放款的「信用」業務。支付就是個敲門磚,無論是本地支付或是跨境支付(匯款就是來付給人或是店),累積足夠的客戶與數據,協助放款核心業務。
臉書初期可以便宜快速,針對銀行的痛點重重打擊。
信任仍是銀行最大資產
快兩年以來,臉書應該要理解的是,加密貨幣是無關信任,它是關於「不信任」
以上說明送給各銀行承辦人與銀行中高階主管,即刻開始調整,免得日後被整盤搬走。於本地市場都合規合法,正常監管機關沒有理由不給臉書作!
*2020台灣金融生活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