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對世道人心,看透了!(28)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君子會死守小信小節嗎?
粵曲《山伯臨終》有這樣一句:尾生抱柱甘同命。話說古時有個很講信用的青年叫尾生,相約女友在橋下。為了守信,就一直在橋下等候。洪水暴發,淹至上身,抱柱不離,直至淹死。
像尾生這樣死守信用的人,恐怕當今世上已經絕跡了。
春秋時代,「尊王攘夷」、「挾天子而令諸侯」的齊桓公,輔佐他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就是名相管仲。管仲原先是扶持公子糾而與小白(後為齊桓公)爭先繼位,且箭射小白,以為勝券在握。誰知小白大難不死,並捷足先登,而成為齊桓公。其後,齊桓公為稱霸天下,甘願禮賢下士,拜管仲為相。
關於對管仲的歷史評價,孔子卻不因小節而高度評賞,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又說:「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披髮左衽」,是夷狄的習俗,意指被夷狄征服。就是說,如果不是管仲外攘夷狄,恐怕就會淪為夷狄的文化了。
所以,孔子認為「貞」——公義的最終原則,必須精誠堅定;但,「諒」——小信小節,就要權通達變,不必拘泥固執。(待續)
【原文】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衛靈公36】
(註)貞:堅守正道公義。
諒:固執小信小節。
【語譯】
孔子說:「君子只堅守正道公義,而不拘泥於小信小節。」
2021-11-15共勉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57會員
    797Content count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多一分感受,就多一分諒解; 多一分諒解,就多一分尊重。
    做人必須要像個人 做官就不能像個官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多一分感受,就多一分諒解; 多一分諒解,就多一分尊重。
    做人必須要像個人 做官就不能像個官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孔子五十學易。曰:加我數年以學易則無大過矣。 大過。澤風大過卦。孔子五十學易。曰:加我數年以學易則無大過矣。 大過。澤風大過卦乃遊魂卦。兌上巽下如棺材象埋地。 孔子已知自己大限將於二十多年後來至。 再學易幾年將能延壽避凶。乃嘆。加快傳學。 已知自己死亡將至。研易太晚。
    Thumbnail
    『天下為公』 這四個字太有名,太響亮了!在中國幾近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近代以來,孫中山對『天下為公』 的傳播與深入人心貢獻最大,獨步天下。孫中山將儒家描述的『天下為公』 的大同社會與他宣揚的共和思想和三民主義聯繫起來,認為西方的共和思想和制度在古代中國早以有之。
    Thumbnail
    這幾天除了被家裡的人評價為「無用的廢人」專門讀「無用的書」因此陷入漫長的爭吵之外。我因為心靈被俗務所困,又回到《論語集註》的旅程中。 每每想起我這個讀者跟兩千年前的編者群間的落差,還有連文字本身可能都不是這樣的楷書,讀起書來不免覺得自己只是在閱讀自己的幻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近代文人余光中幫孔子取了一個摩登的英文名字:Johnny Kong(註1)。孔子如果知道,必定會莞爾一笑,並欣然接受。 孔子擁有禮學權威稀缺的幽默感,要真正認識他,必須將他從聖人的祭壇上請下來,從中華文化的刻板框架中請出來,還他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他高度讚揚「野」及「野人」。相
    下課,小朋友來問:「老師,你剛說那個佛教……」 我盯著他,沒有回答。 小朋友又說:「老師,這個佛教……」 我盯著他,還是沒有回答。 於是小朋友嚇壞了,退後好幾步,背部都貼到黑板上了,一動也不敢動。 沉默了一段時間。 於是我歎息了:「跟你講佛法,你真的可以聽懂嗎?」 小朋
    Thumbnail
    政治人物被對手猛烈攻擊而陷入困境,明星為婚姻問題而陷入困境,我們為了生活,也常常陷入困境,這就是人生,沒有人可以逃避,所以也只能乖乖的把如何面對困境的功課做好。 孔子也知道只有這樣講,學生一定還沒有完全了解他的意思,或許還會嘀咕老師只會講道理,覺得煩,所以他就一個一個再叫他們進來,個別輔導。
    Thumbnail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個「仁」,到底要怎麼一言以蔽之呢?所謂的「仁」,對我們的人生,帶來了什麼樣的啟發呢? 《論語》的「仁」字怎麼解? 說到論語複習,第一個會談到的主題就是論語裡面所提到的「仁」。在這裡收集了一些以「子曰」為開頭的「仁」,讀完這些孔子說的話之後,也會發現到其實「仁」並不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
    Thumbnail
    大龍峒的孔廟,有很多人文課程,從兒童到大人,青年到老人都有課程,內容以儒家的經典為主. 某日,有位同學問授論語課的老先生,為何他計畫的事都很難成功,而且有些人一聽到他的計畫,都敬而遠之,疏遠我呢? 老先生笑了笑,念了一段禮運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貨惡
    Thumbnail
    孔子說:「能知道事物變化道理的人,也能知道意識或神智作用的來龍去脈嗎?」(P.S. 此處孔子似乎點出了探討變化之道的《易經》之內容和「意識」或「神智」的作用有很大的關係,但是當時可能沒有人朝這方面去思考,所以他在這篇文章最後順便提出這個大哉問。)......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孔子五十學易。曰:加我數年以學易則無大過矣。 大過。澤風大過卦。孔子五十學易。曰:加我數年以學易則無大過矣。 大過。澤風大過卦乃遊魂卦。兌上巽下如棺材象埋地。 孔子已知自己大限將於二十多年後來至。 再學易幾年將能延壽避凶。乃嘆。加快傳學。 已知自己死亡將至。研易太晚。
    Thumbnail
    『天下為公』 這四個字太有名,太響亮了!在中國幾近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近代以來,孫中山對『天下為公』 的傳播與深入人心貢獻最大,獨步天下。孫中山將儒家描述的『天下為公』 的大同社會與他宣揚的共和思想和三民主義聯繫起來,認為西方的共和思想和制度在古代中國早以有之。
    Thumbnail
    這幾天除了被家裡的人評價為「無用的廢人」專門讀「無用的書」因此陷入漫長的爭吵之外。我因為心靈被俗務所困,又回到《論語集註》的旅程中。 每每想起我這個讀者跟兩千年前的編者群間的落差,還有連文字本身可能都不是這樣的楷書,讀起書來不免覺得自己只是在閱讀自己的幻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近代文人余光中幫孔子取了一個摩登的英文名字:Johnny Kong(註1)。孔子如果知道,必定會莞爾一笑,並欣然接受。 孔子擁有禮學權威稀缺的幽默感,要真正認識他,必須將他從聖人的祭壇上請下來,從中華文化的刻板框架中請出來,還他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他高度讚揚「野」及「野人」。相
    下課,小朋友來問:「老師,你剛說那個佛教……」 我盯著他,沒有回答。 小朋友又說:「老師,這個佛教……」 我盯著他,還是沒有回答。 於是小朋友嚇壞了,退後好幾步,背部都貼到黑板上了,一動也不敢動。 沉默了一段時間。 於是我歎息了:「跟你講佛法,你真的可以聽懂嗎?」 小朋
    Thumbnail
    政治人物被對手猛烈攻擊而陷入困境,明星為婚姻問題而陷入困境,我們為了生活,也常常陷入困境,這就是人生,沒有人可以逃避,所以也只能乖乖的把如何面對困境的功課做好。 孔子也知道只有這樣講,學生一定還沒有完全了解他的意思,或許還會嘀咕老師只會講道理,覺得煩,所以他就一個一個再叫他們進來,個別輔導。
    Thumbnail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個「仁」,到底要怎麼一言以蔽之呢?所謂的「仁」,對我們的人生,帶來了什麼樣的啟發呢? 《論語》的「仁」字怎麼解? 說到論語複習,第一個會談到的主題就是論語裡面所提到的「仁」。在這裡收集了一些以「子曰」為開頭的「仁」,讀完這些孔子說的話之後,也會發現到其實「仁」並不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
    Thumbnail
    大龍峒的孔廟,有很多人文課程,從兒童到大人,青年到老人都有課程,內容以儒家的經典為主. 某日,有位同學問授論語課的老先生,為何他計畫的事都很難成功,而且有些人一聽到他的計畫,都敬而遠之,疏遠我呢? 老先生笑了笑,念了一段禮運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貨惡
    Thumbnail
    孔子說:「能知道事物變化道理的人,也能知道意識或神智作用的來龍去脈嗎?」(P.S. 此處孔子似乎點出了探討變化之道的《易經》之內容和「意識」或「神智」的作用有很大的關係,但是當時可能沒有人朝這方面去思考,所以他在這篇文章最後順便提出這個大哉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