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低年級以前,生病可以到父親服務單位的醫務室看病。母親帶我從永和坐三輪車到中正區,過中正橋沿河堤常穿梭在金門街、同安街、牯嶺街。河堤國小那時候就在了,當時該校學生還不少呢。
日前再度路過該校時,發現有個上面寫著100的紀念雕塑。才發現原來這個學校這麼久了。經過網路查詢後發現河堤國小是螢橋國小的分校,河堤分校成立於1958年,而螢橋國小創立於1943年(昭和18年),所以怎麼算都沒有100年,想下次經過是不是爬上去看個清楚呢。
河堤國小大門左邊的雕塑,小童身上穿著黃衣綠領巾,還有個河堤字樣的名牌,甚是可愛。因為距離雕塑下方銅牌上的字看不清楚。
再往前行經過金門街12巷13弄,一個小斜坡出現在眼前,這一帶從河堤往裡走,很多斜坡,經過多年數度修路坡度已經沒有從前那麼陡。看著看著彷佛回到童年,看到三輪車車伕揮汗載著我們上坡。
記憶裡這一帶的斜坡比現在陡,拉車時因應載客人數或乘客的體型,有時車伕上斜坡會吃力。
那個歲月,很多人倉促離鄉,顛沛流離,一無所有,那台車可能就是他們所有的家當了。有的人甚至是向車行租來的,拉車所得也要繳規費給車行,所餘就只能勉強溫飽。每趟車資是乘客上車前,先跟車伕講好價的。車伕的計價方式是依照距離、人數、難易程度提出,雙方同意才啟程。記憶裡一趟車三塊到十來塊不等,其實要拉得遠也要有那個體力才行。有時運氣壞,乘客下車時硬是耍賴,給不足的金額也是有的。車伕此時摸摸鼻子也只能自認倒霉。
圖片來源:https://www.archives.gov.tw/ALohas/ALohasColumn.aspx?c=1876
彼時台北縣市不像現在都是公寓大廈高樓,住宅區還是有很多巷弄。左鄰右舍的孩子們在傍晚總聚集在巷弄裡一起玩耍。嬰兒潮的孩子都熟悉一段口謠: 「三輪車跑得快,上面坐個老太太,要五毛給一塊,你說奇怪不奇怪!」現在回想起來,在歡樂遊戲之中,盡是大人的辛酸。想想老太太給多了錢,那是老人家的慈悲之心。只是還是孩子的我們不理解大人們的苦罷了。
人活到一個程度,每每走回成長時期所經過的動線,那種體會不是年少時會有的,但記憶卻是鮮明的。也許是那時候的心相對單純,人事務都容易刻印在我們心裡吧!